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论当代中国宪政秩序形成的障碍因素及实现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今中国通往法治道路的征程中,摆在国人面前的首要任务应当是改变那种历史积淀下来的有宪法无宪政,有民主形式无法治精神的现实。以2004年的宪法修改为契机,文章从分析宪政的基本理念入手,在探索了西方宪政秩序的发生机制和研究了当代中国宪政秩序形成的各种障碍因素之基础上,提出了我国构建民主、稳定的宪政秩序的具体方案。  相似文献   

2.
宪法与正义     
宪政或法治是现代社会的根本秩序,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法治国家的重要内容。宪法是宪政不可或缺的必要因素和文本载体,没有宪法就谈不上宪政。但是,从宪法到宪政并不是自然而然的事,一部真正体现民意和时代要求的宪法——正义的宪法是首要的和必需的。"正义的宪法",即宪法的产生和内容上的正义性,或者说宪法的"合法性",这将涉及到宪法的本质。  相似文献   

3.
经济社会历史的转型决定了宪法观念的变迁和发展,而宪法观念的变迁又是宪法变迁与发展的先导。宪法观念在宪政建设中有重要作用,不同的宪法观念使人们对宪法规范的解读产生差异,由此建构起来的宪政秩序也会相异。中外宪法观念在“根本法”意义和宪法价值层面上具有很大的不同,在中国实现宪政的过程中,厘清传统的宪法观念,进而更新传统的宪法观念是当前宪法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更是中国宪政建设不可忽视的一环。  相似文献   

4.
宪政在政治文明中的地位和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政治文明以民主政治制度为核心 ,以实施宪法、实行法治、制约权力为保障。宪政是以民主政治和法治为基础 ,是宪法规范及其实施并对具体的政治和社会生活产生现实影响的产物 ,是现代政治文明进步的结果和标志。宪政对政治文明具有保障民主政治的运行、建立和维护社会正常的政治秩序、制约政府权力、保护公民权利等方面的作用。树立宪政意识、实行法治和党的依法执政等是政治文明建设中急需完善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5.
宪政:一个古老国度的新的守护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宪政制度的发展史 ,说明中国有宪法而无宪政。宪政就是宪法政治 ,是以一定的形式条件 (成文的或不成文的宪法和法律 )保护人和公民的基本权利、限制政府权力的理想政治秩序的动态实现过程 ;宪政更是我们这个古老国度的新的守护者。达成宪政最基本的标准和条件是宪政的形式因素、价值因素和事实因素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6.
政府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关系在宪法与宪政实践中表现为一种宪法秩序,它是宪法秩序的核心内容之一.近代以来的立宪主义片面化强调了限制政府权力以保障公民权利,忽略政府权力对公民权利的积极能动性以及二者相互关系的把握,进而难以形成一种理想的宪法秩序,现代宪法规范应注重二者双向关系,形成良性互动的宪法秩序,并通过构建具体制度加以保障.  相似文献   

7.
宪政是以宪法为前提,以民主政治为核心,以法治为基石,以保障人权为目的的政治过程。宪政在近现代政治文明中处于核心地位。离开现代意义的宪政体制,政治文明就无从谈起。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要加强宪政建设。  相似文献   

8.
从制度变迁的视角 ,限定宪法变迁的界域。通过对中国宪法变迁的历史回顾 ,力图探求中国宪法变迁的历史特征及其成因 ;分析中国宪政秩序面临的历史挑战和机遇 ,从经济发展、市民社会、政治法律、文化意识四方面提出塑造中国宪政秩序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宪政是法治的高级形式。宪政是以宪法为前提,民主是宪政的基础,法治是宪政的载体,人权是宪政的目的。宪政包含民主、法治和人权三个基本要素,宪政民主就是以宪政主义为根本的民主制度,宪政决定法治,宪政和法治必须是以良法为前提,良法之关键在于宪法的至上性。  相似文献   

10.
宪政,作为西方政治文明的核心,在观念上体现为一定的宪政理念:即主权在民、人类尊严以及有限政府。而宪法作为政治正当性的制度安排,正是上述理念的实在化。当政治生活实际地建立在宪法的作用的基础上时,宪政也就确立了。因此,推行宪政的关键在于制定一部合乎宪政理念的宪法,并且切实保障宪法作为根本规范的最高效力,使宪法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作用。而宪法作用的发挥,必须保证宪法的权威性和统一的宪法秩序,这就涉及到对宪法实施的监督以及相应的违宪审查制度的设计及其运行,我国也不例外。我国对违宪审查制度的研究近几年得到了国家领导…  相似文献   

11.
中国宪政建设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宪政乃是西方近代政治智慧的结晶,已成为人类精神的一部分。但是宪政之于中国可以说还只是光荣而艰巨的梦想,要在中国实现宪政绝非一期之功。中国宪政建设应积极培育宪政文化,切实加强公民权利的保护,有效规范执政党建设,在完善宪法监督制度方面做到①设立专门的宪法监督机构;②补充宪法监督内容;③设计可操作的宪法监督程序。  相似文献   

12.
传统宪法理论认为宪法是公法,不是私法;宪法高度抽象,只具有间接效力以及各级法院拘泥于最高人民法院几个批复的狭义理解,使得长期以来宪法无法进入司法诉讼的领域。而宪法的可诉性是宪政国家的重要特征,为建设宪政国家,应当在宪政的视野下,通过宪法私法化、借鉴"第三人"效力、扩展涉宪受案范围、重新解读《批复》来探索宪法司法适用的出路。  相似文献   

13.
宪法解释对于宪法研究和宪政建设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当前的宪法解释研究,应从理论体系的研究转向制度层面的实施,在尊重宪法文本权威的前提下,在维护现有宪政体制稳定性的基础上,运用宪法解释的方法来推动中国的宪法研究和宪政建设。  相似文献   

14.
法治是以法律的至上性和公正性为基础的一种法律体系.宪政是以法治为条件或环境,以宪法实施为依据的民主政治形态及其运行过程.法治是宪政的一部分,是宪政的必要基础,是宪政的基石.这是因为法治原则是宪法的基础原则之一;宪政的基本精神是建立有限政府,而法治正是其集中体现;法治是保障宪法实施的重要手段;法治观念的养成是宪政实现的精神条件.  相似文献   

15.
宪政的超越之维——兼论“以人为本”的宪政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宪政的核心价值是法秩序的合法性基础,构成了宪政的超越之维.西方近代以前的法秩序的合法性来自于"上帝",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社会契约论则把法秩序的合法性寄托于抽象的人的理性,经过法律实证主义的理论改造,历经两次世界大战的惨痛,宪政的超越之维终于从法秩序之外的"神",下降到法秩序之内的"人的尊严",成为最上位的宪法价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实践已逾半个世纪,"以人为本"作为人权的核心内容,构成了我国宪政的超越之维.  相似文献   

16.
宪政是政治文明的高级形态。本文对良性宪法和宪法至上作了审慎地分析,提出良性宪法是政治制度文明的核心和宪法至上是政治行为文明的关键的观点,从而说明宪政与政治文明建设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7.
宪法的比较研究应重在探讨不同宪政秩序之间的异同及其原因,并以此来推进国内宪政问题的深入理解与解决,并要承担起开展国际合作的重要使命。  相似文献   

18.
论宪政意识及宪法权威的树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制定宪法并使之成为一国法律体系的核心,是指导各国法制建设的共同理念。但有宪法并不等于有宪政。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必须依宪法治国,提高宪政意识和树立宪法权威。而要提高宪政意识及树立宪法权威,不能只停留在口头或书面,应当切实建立必要的相关制度。  相似文献   

19.
民主宪政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尽管宪政的文化基础具有共同的文化基因,但各国宪政模式的选择与确立无不建基于各国的本土文化传统之上.回顾百年中国宪政史,自晚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以来到1982年的宪法颁布,中国前后有十几部宪法,但这十几部宪法包括最近这部宪法都没有得到实施.然迄今宪政始终却未能在中华大地上实现.究其两者的原因,固有多端,然宪政文化之缺失乃为其深层次之原因.因此我们在推进当代中国宪政制度建设时,应当科学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宪政文化,改造传统文化,奠定宪政文化的文化基因;加强宪政理念的宣扬与宪政知识的传播,打造宪政制度实践的民情社会环境;推进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夯实宪政文化的经济基础;培养公民的宪政意识和宪法精神,构建宪政文化的思想基础,以此来构建宪政文化进一步推进宪政制度的建设和完善,以及作用的发挥.  相似文献   

20.
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现行宪法的第四个修正案,是迄今为止的最新宪法修正案,它凝聚着全党全国人民的集体智慧,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国宪政史上的又一次与时俱进.经过这次修改,我国宪法更加完善,更加符合国情,更加体现时代精神,更加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要求,必将更好地发挥国家根本法--宪法的作用[1].因为宪法是宪政的前提,宪政是宪法的生命,因此,最新宪法修正案必将促进我国宪政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