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大学语文课程具有思想性、艺术性、工具性等特点,它在大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道德情操的陶冶、母语运用能力的提高等方面的作用,是其他课程无法与之相比和替代的。但从目前高校的现状看,教育的专业化和市场化等原因使作为人文基础课程的大学语文很难被学生们重视,而且这门课程有很多陈旧的内容,与中学语文教材大面积重复。不少学生认为大学语文课程不过是高中语文的延续,十分枯燥乏味。因此,明确大学语文的学科定位,改革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探索大学语文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2.
和谐的校园文化是高校和谐发展的精神动力,是体现高校发展层次与品位的精神内核。构建和谐校园文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校上下各方面的合力来共同完成。在这个过程中,大学语文教学担负着一部分神圣职责和使命。然而,大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并不令人乐观。那么,该如何围绕校园文化建设这个核心改革大学语文教学?这是摆在所有大学语文教师面前的、必须深入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3.
"大学语文"课程在高校中越来越受到重视,而"大学语文"在学科渗透以及塑造当代大学生的复合型人才尤其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隐性课程是指以潜在的方式对教育、教学活动施加影响的课程,它与显性课程相辅相成,协调配合。合理开发并利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隐性课程因素,对于完善大学语文课程建设,拓宽课程范围,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一百以来,大学语文教育到底要追求什么样的教学目的始终处在众说纷纭的状态,老师们的教学也均是按照他们各自对语文教育的理解而各自为政。因为没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很多高校曾几度取消大学语文课程。当一门课程没有一个明确的教学目的,它对于学生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也就同时失去。当大家都看不到它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时,取消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相似文献   

6.
大学语文教学在凸显人文精神的同时,应注重兼顾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大学语文的主题教育教学法将文本篇目分为国家民族、人生意义、事业成就、人格情操、自然环境、友情亲情、民俗民情、交往礼节、世俗情怀、天才知音、风景山水、大学理念诸多有人文价值的小主题,按照课前、课堂、课后共九个步骤分别讲授,并通过三种途径进行评测完善,从而使高校的人文精神教育依托各个特定的鲜明主题得以渗透,使人类普世价值的理念得以永久传承。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大学语文教学存在学科地位弱化、课程定位模糊等问题,学科本身也日益边缘化。作为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引导,大学语文教师应从建构正确的教学价值体系和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刻苦钻研等方面入手,实现大学语文教育的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作为维护我党执政、保障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人民警察的“内在素质”十分重要。要充分认识大学语文在公安院校人文教育中的重要意义,紧紧围绕为社会培养复合型和高素质人才这一目标,突出大学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优势,在提高公安院校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公文写作能力的同时,要注重全面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促进其综合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大学语文作为高校非中文专业的公共必修课,旨在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从具体的教学实践来说.实现这一目标须从知识、技能和精神三个方面进行展开,以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升华精神三个维度来建构大学语文教学目标体系。并且围绕着体系建构,教学手段求变创新。  相似文献   

10.
当代大学生的语文水平普遍下降,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虽然经过了多年的发展,大学语文教育的现状存在着许多的不尽如人意。各高校领导要从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角度出发,高度重视大学语文的教学工作,采取措施,提供有力保障,实现国家强调的进一步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相似文献   

11.
大学语文在高校的日益受重视与普遍开设,是我国上世纪末教育观念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结果。尽管大学语文教育受到重视,但在教学实践中却出现“不冷不热”的怪现象,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受市场经济中实用第一、利益第一的价值取向的影响。应当通过提高教师自身水平素质、改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12.
大学语文教育和高中语文教育是语文教育的不同阶段,两者既有区别,又具有连续性。要想有效、合理的开展大学语文教育,针对其与中小学语文教育,尤其是高中语文教育的区别与衔接进行研究是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关于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与课程定位问题争议颇多,有"人文论"、"文学论"、"文化论"、"工具论"等。由于客观存在的各类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层次性和差异性,大学语文必须"因材施教"。大学语文课程的目标和定位应为:面对非中文专业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语文能力的现状,结合国家文化发展的战略目标,以及社会对不同层次人才的具体需求,坚持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结合的原则,既要强化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体认和把握,也要提升学生对汉语的应用能力与水平。实现这个功能目标,需要从改革教学内容、教学形式、考核标准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4.
大学语文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内涵,是对大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和人文教育的重要课程。而在很多大学特别是高职院校,大学语文却面临地位不高和教学效果差的现状。从高职培养目标、高职生源实际语文水平来看,加强高职大学语文课教学,适应社会发展及学生就业的需要显得尤其重要。因此,从教材的编写、教师的教学方法和考试制度的制定上,都应该考虑到高职学生学习和择业的需要,从而使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教晕改革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从大学语文为学生完成高等职业教育时期所学的各类专业课程及接受专业技能教育打下扎实的基础、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为培养高质量的职业技术人才作好铺垫、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学生终身幸福奠定基础三个方面探讨大学语文在高职教育中的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16.
大学语文"遭遇尴尬"已是高职语文教育中的一个不争的事实,其成因有很多方面。为了改变这种尴尬状况,长期以来,全国各高校都在进行探索。然而,众多的探索多是从普通高校视角进行的,不尽符合高等职业院校的实际,高等职业院校的大学语文课要想彻底摆脱尴尬境遇,必须从自己的教育层次、培养目标及教育对象的实际出发确定其学科定位。  相似文献   

17.
大学语文作为公共基础课,目前地位很尴尬.人们对它的学科定位争论不休,但是没有准确的定位就无法培养适合社会、学以致用的高职类人才.大学语文教学探究应围绕高职教育大学语文的学科定位、教学方法、教材选用进行,找到一条适合高职教育大学语文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8.
王晓萍 《工会论坛》2007,13(4):116-117
文学形象的生动性,可以弥补德育工作中道德说教枯燥和抽象的不足。大学语文教学中可以借助导语进行德育渗透,借助时代背景、作家生平进行德育渗透,在对主旨的分析中进行德育渗透,在有感情的朗诵中渗透,在小结、讨论时灵活进行德育渗透。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应掌握一定的"度"。  相似文献   

19.
大学语文课在一些公安院校不受重视,原因主要是对该门课程的作用缺乏全面认识。作为基础课的大学语文,它具有工具性,是学好公安专业课的基础,也是各专业课程横向发展的润饰剂;大学语文中的内容,作为思想和情感的载体、言语和思维训练的重要手段,对于提高公安民警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强化民警的亲和力,使民警更好地从事公安工作,圆满履行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的神圣职责,具有重要意义。各类公安院校应针对不同学制的学生、培训时间长短不一的学员,因材施教,对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作恰当的取舍选择。  相似文献   

20.
新时代"课程思政"建设对于公安院校及公安教育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用"课程思政"理念引导大学语文课程建设,不仅符合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要求,而且符合公安院校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要求,对公安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也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以新疆警察学院为例,结合学院发展实际,分析了大学语文教学现状,提供了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路径,就是将"课程思政"元素具体融入到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课堂实践活动等各个教学环节,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同时加强大学语文教师队伍建设,以期为我院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