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前,在互联网信息技术发展迅速的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微信、微博、社群等自媒体用户平台逐渐成为涉警舆情传播的重要媒介,错综复杂的涉警舆情随时可能引发舆论危机。在自媒体时代,公安机关如何积极、科学应对并及时处理好涉警舆情,对提高公安机关的公信力、治理能力尤为重要。本文从当前公安机关应对涉警舆情的现状出发,找出公安机关应对涉警舆情危机处置的难点,分析部分公安机关在应对涉警舆情中处置失当的表现及原因,从而最大程度地实现公安机关与公民的良性互动,完善我国公安机关应对涉警舆情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关于公安机关应对危机舆情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改革的攻坚期、发展的黄金期和矛盾的凸显期,公安机关面临的危机舆情时有发生。公安机关危机舆情具有突发性、破坏性、紧迫性的显著特点。因此,公安机关应及时掌握社会舆情动态,主动采取应对策略,以有效处置公安机关危机舆情,从而牢牢把握公安舆论工作的主动权。  相似文献   

3.
公安机关突发事件舆情具有示范效应显著、负面舆情比例大、社会关注度高等特征。公安机关突发事件舆情危机多发,影响巨大,故强化公安机关突发事件舆情分析、应对意义重大。当前,公安机关突发事件舆情管理存在缺乏法律支持、没有形成合力等问题。解决对策包括加快舆情管理立法、强化与媒体的沟通协作等。  相似文献   

4.
关于公安机关应对危机舆情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改革的攻坚期、发展的黄金期和矛盾的凸显期,公安机关面临的危机舆情时有发生。公安机关危机舆情具有突发性、破坏性、紧迫性的显著特点。因此,公安机关应及时掌握社会舆情动态,主动采取应对策略,以有效处置公安机关危机舆情,从而牢牢把握公安舆论工作的主动权。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涉警类社会热点事件频发,一旦引导处置不当极易引发网络舆情危机。当前,公安机关政务微媒体在舆情应对中存在着应对意识滞后,引导资源分散,应对方法陈旧,运行维护不规范等问题。针对此类问题,公安机关政务微媒体在舆情应对过程中,应优化应对理念,健全应对处置机制,提升应对管控能力,完善应对激励考核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在完善公安机关政务微媒体运行机制,提升涉警舆情应对能力,发挥政务微媒体自身价值及构建和谐警民关系方面得到助力和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6.
涉警网络舆情应对策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如何针对涉警网络舆情进行有效的应对,成为当前公安机关必须要面对的重要问题。当前,公安机关对涉警网络舆情的处理既存在主观障碍,也存在客观障碍。网络陌生人社会规范缺失,“刻板成见”和心理压力都使涉警网络舆情的应对面临难题。应当注重从源头化解矛盾,并强化对公安机关舆情引导能力的培训,使其能在多元化意见传播中占据主动,妥善应对涉警网络舆情。  相似文献   

7.
当前,随着网络舆情影响的不断扩大,其在群体性事件应对处置中的作用也日趋明显。因此,公安机关更好地认识网络舆情的传播机制,分析研究网络舆情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范围和传播过程的规律特点,有效应对群体性事件中的网络舆情危机,对提升政府的执政水平和公安机关执法公信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合理引导网络舆情 构建和谐警民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舆情的迅猛发展给公安机关构建和谐警民关系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应对网络舆情成了近些年来各地公安机关积极探索的一个重要问题。网络舆情对警民关系的构建有重要影响,公安机关应对其加以合理引导。引导网络舆情、构建和谐警民关系要重点做好五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9.
媒介技术的发展为民众积极参与公共事件、行使监督权提供了便利,社会转型期更为复杂的治安形势和社会矛盾让公安工作更易成为舆论焦点,这都使得公安机关面临前所未有的舆情风险。因此,公安机关只有充分发挥警情通报在传递信息、塑造良好形象、提供安全感方面的重要价值,及时转变对应对媒体的态度、加强媒介素养的培育、完善敏感警情的舆情预警和应对机制,才能有效应对涉警舆情、化解舆情危机。  相似文献   

10.
在"人人都是麦克风"的微时代,涉警网络舆情在匿名机制下得以迅速传播,给公安机关的治理带来极大挑战。涉警网络舆情微传播具有快速性、互动性、持久性、难控性等特征。尽管公安机关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涉警网络舆情的举措,但公安机关的应对实践并不能有效引导舆情的理性发展,仍旧存在认识上重视程度不够、资源上基本保障缺失、能力上研判引导不足、治理上理念方法滞后等问题。公安机关应转变管理思维,树立治理思维,在涉警网络舆情治理上,积极探索与新闻媒体、公司机构、社团组织、公民个人的合作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11.
面对当前群众利益诉求增多,社会矛盾多样多发的复杂形势,公安机关要推进社会管理能力创新,完善社会矛盾化解机制,积极应对涉警网络舆情危机。涉警网络舆情危机具有突发性、传播性、破坏性和交互性的显著特点。创新社会管理背景下,公安机关应对涉警网络舆情危机的主要策略有:健全涉警网络舆情危机管理机构和队伍;加强互联网虚拟社会的服务和管理;运用"公安网络舆情引导管理系统",完善涉警网络舆情预警研判和应急处置机制,掌握网络舆论引导主动权等。  相似文献   

12.
质疑警察"不作为"的网络舆情日益增多,不利于警察形象维护。网民对警察"不作为"的指责往往是由于其对警察职责认知的偏差甚至情绪化的表达,缺乏理性的思考。以"天价虾"以及"农妇追凶17年"事件为案例导引,描述了我国警察"不作为"网络舆情的基本现状。指出公安机关在应对"不作为"网络舆情过程中存在舆情意识不强;缺乏对警察"不作为"网络舆情演变规律的把握与认知;公安机关内部、公安机关与其他机关之间联动应对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应当从意识层面、规范层面和制度层面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13.
如何应对网络涉警舆情危机,不仅是当前公安机关所面临的一项重要而迫切的任务,也是衡量现代警务机制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网络涉警舆情危机具有严重的破坏性,可能影响实体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对政府的权威性和公安机关的公信力产生严重影响。公安机关必须对其予以高度重视,要从社会和谐发展大局和政府及其公安工作全局加以审视和考量,抓住现实工作中的重点、难点、敏感点,积极采取措施,科学、及时、有效应对网络涉警舆情危机,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化解矛盾和危机。  相似文献   

14.
运用SWOT方法,有助于分析公安机关应对舆情危机的优势和劣势、机会和威胁.在中长期战略层面,公安机关应以加强舆情应对能力建设为主,利用外部机会弥补内部弱点,做好充足的防御性准备;在近期战术层面,要主动利用内部优势,回避或减轻外部威胁所造成的影响,专注于具体的处置工作.  相似文献   

15.
舆情研究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融合研究的新领域,其中涉警网络舆情可强烈影响网络上下线间的互动行动。大众自媒体传媒时代下公安机关针对涉警网络舆情危机公关已不能仅限于简单的"议程设置"。本文基于贝罗传播模式针对自媒体时代下的涉警网络舆情样本数据综合分析,从贝罗传播模式的基本要素"信源(S)、信息(M)、通道(C)、接收者(R)"思考涉警网络舆情危机公关应对策略,以期开启公安机关应对涉警网络舆情的新思维。  相似文献   

16.
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使人类社会步入了一个大数据时代,特别是被称为第四大媒体的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在给大众带来无限信息享受的同时,也给公安机关的网络舆情管控带来了舆情苗头发现难、舆情分析难和舆情应对难的挑战。公安机关应将"大数据"运用于舆情发现,实现网上源头发现和现实治理相结合;将"大数据"运用于舆情掌控,适时转换议题,实现日常监管和专项跟踪相结合;将"大数据"运用于舆论引导,实现理性引导和依法处置相结合。  相似文献   

17.
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凸显,社会冲突加剧,公安机关作为社会安定和公平正义的维护者,承担着较以往更多的责任和任务。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兴起,使社会舆论环境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舆情成为影响社会生活的重要因素。涉警负面舆情具有传播发散性、影响持久性、言论片面性、目的针对性等特点,危害社会稳定、影响警民关系、涣散民警斗志。然而,现阶段公安机关在涉警负面舆情应对工作中存在硬伤。这使得提高涉警负面舆情应对能力成为当前一个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8.
"朱令事件"是新浪微博一个热门话题,警方微博和其他微博相比显得有些沉默和迟缓,而个体网民则反应迅速,博文数量大,形成了舆论声音不对等。所以,面对涉警舆情,应强化程序应对、夯实实体应对、加强沟通联系,进一步完善公安机关涉警微博舆情应对机制。  相似文献   

19.
网络舆情与警察应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舆情,对当前警察和公安工作有着深远的影响.关注网络舆情,就是关注民意、民生.通过建立健全警察对网络舆情的应对机制,引导舆论,可以提高公安机关在保障社会良性运行、控制社会冲突、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20.
公安机关因自身工作的特殊性和敏感性,经常处于网络舆情"风口浪尖",所以必须要牢牢把握涉警网络舆情危机发展规律,在危机潜伏期、爆发期、持续期、消失期四个不同阶段采取有针对性的危机管理策略,健全信息公开制度、构建和谐警媒关系、提升应对处置能力、建立危机预警体系,预防和减少涉警网络舆情危机,提升涉警网络舆情危机管理能力,正确处置危机事件中公安机关与网络媒体、公安机关与广大网民的关系,更好地推动警媒携手共同维护社会稳定,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