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1948年,中国共产党发布了《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提出"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及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号召。各民主党派发表宣言、声明,立即表示响应,有的民主党派还主动明确地提出:在联合政府中,中国共产党是当然的领导者,并明确表示愿意接受共产党的领导,将革命进行到底。各民主党派响应中共中央"五一口号",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已经初步形成。  相似文献   

2.
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发布"五一口号",提出召开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号召,得到了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积极响应,标志着我国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公开自觉地"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走新民主主义道路,建立新中国"的合作初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形成过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政治和历史事件。新时代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要坚定响应"五一口号"精神之合作初心,大力弘扬响应"五一口号"精神,谱写新时代我国新型政党制度建设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3.
从历史的角度审视,各民主党派拥护中共中央“五一口号”,赞成并支持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这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正确抉择。它标志着各民主党派公开、自觉地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标志着各民主党派坚定地走上了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的道路,标志着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和政党制度建设揭开了新的一页。  相似文献   

4.
"五一口号"的诞生标志着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公开、自觉地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共产党亲密合作,共同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本文从阐述"五一口号"诞生的历史背景出发,论证了"五一口号"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里程碑,文章最后指出:开展政治交接教育活动期间,重温"五一口号",不断地推进政治交接,就是要把老一辈民主党派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高尚风范代代相传。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之后,我国的社会阶层构成发生了深刻变化,我国各民主党派的社会基础相应地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共产党结合各民主党派的社会基础、政治纲领和政治实践的发展,从各民主党派的社会属性和政治属性上进行综合考量,根据实践的发展变化不断理清自身对各民主党派性质的认识.2013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正式指出各民主党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这一科学论断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对各民主党派的性质认识不断深化的成果,是在以往认识的基础上取得的重大突破,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各民主党派性质问题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政党观念的进一步成熟.  相似文献   

6.
正1948年,中共中央发布的"五一口号",顺应了中国人民祈盼独立和解放的共同心愿,为加速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凝聚了强大力量。"五一口号"发布后,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热烈响应,揭开了多党合作事业新的历史篇章,推动了多党合作事业发展的历史进程,标志着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政治上实现了从同情和倾向中国共产党到公开、自觉地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历史性转变,是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发展史上的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  相似文献   

7.
"五一口号"的发布是多党合作政治格局形成的历史契机,是中国共产党在统一战线、协商民主、多党合作等方面的伟大实践及光辉典范。"五一口号"的发布,标志着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无党派人士自觉选择并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并极大地激发了海内外中华儿女参与建立民主联合政权的积极性,开启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事业的新篇章。"五一口号"是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的伟大实践,为当前更好地坚持和完善多党合作制度、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发挥统一战线法宝作用提供了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8.
以中国共产党发布"五一口号"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积极响应为标志,拉开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序幕,也拉开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序幕。中共中央"五一口号"郑重提出:"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  相似文献   

9.
60年前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标志着我国政党制度的确立。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共产党主动发出合作邀请,得到了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积极响应。先进性是中国共产党取得领导地位的决定性因素,爱国、民主、求实是民主党派留下的光荣传统。中国政党制度符合中国国情,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0.
60年前,以各民主党派响应中共中央“五一口号”为标志,开创了民主党派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篇章;以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共商建国大计为标志,揭开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序幕。60年后,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要以中共中央发布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60周年为契机,继承传统,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定信念,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1.
60年前,中共中央发布了“五一口号”,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积极响应,由此走上了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标志着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揭开了新篇章。之后,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同中国共产党真诚合作,共谋国是,一起筹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一起组建了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中央人民政府.一起缔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这一基本政治制度。  相似文献   

12.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2018年宪法修改把"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写入总纲第一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其基本构架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民主党派参政,以1948年各民主党派响应中国共产党发出的"五一口号"为标志,延续至今,体现了我国民主政治的独特形式。可以说,"五一口号"是中国共产党奠定领导基础、确立领导地位的重要标志,"五一口号"中关于民族解放、建设民主政权等目标的实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能力的见证。  相似文献   

13.
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发布"五一口号",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热烈响应。此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民主党派走上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多党合作的效能得以尽情地释放,由此开启了多党合作和协商民主的新征程。这既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与真诚协商密切相关,也与各民主党派较高的政治智慧及协商能力分不开。  相似文献   

14.
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直是中国无数仁人志士不懈追求的目标。伟大的事业需要带头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在多党合作中居于领导地位。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发布"五一口号",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热烈响应,纷纷发表宣言、通电和谈话,接受邀请奔赴解放区,与中国共产党共商建国大计。这是我国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标志着各民主党派和无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发布"五一口号",掀开了中国民主政治的历史新篇章,标志着中国民主政治道路的开启。各民主党派积极响应"五一口号",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核心领导地位,为形成中国政党制度领导核心的一元性打下了政治基础。在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节点上,重温"五一口号"精神,对推动新型政党制度建设具有战略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是历史的必然,是各民主党派的由衷选择,它根植于中国历史的沃土,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共同培育的结果。以60年前中共中央"五一口号"的颁布为起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为新中国的建立,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创造了辉煌的业绩。在未来,它必将焕发出更加灿烂的光芒!  相似文献   

17.
60年前中共中央“五一口号”的发布与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积极响应,标志着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走上了多党团结合作的新征程,奠定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政治基础。加深认识“五一口号”的重大意义,有利于继承和发扬民主党派的优良传统和推进政治交接;有利于明确民主党派的历史责任、主要职能和加强自身建设的具体要求;有利于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巩固和发展多党合作事业。  相似文献   

18.
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发布"五一口号",提出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得到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热烈响应。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进程中的一个重大事件,标志着各民主党派公开、自觉地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领  相似文献   

19.
今年是《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颁布15周年。《意见》全面总结了我国多党合作的历史经验,明确了民主党派的参政党地位,提出了民主党派参政的基本点和发挥民主党派监督作用的总原则.是新时期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纲领性文件,标志着  相似文献   

20.
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发布"五一"劳动节口号,号召"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由此拉开了协商建国序幕,新政协的起源被历史定格在西柏坡时期。西柏坡时期,是新政协的发起和前期筹备阶段,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共与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无党派民主人士人携手合作,为人民政协成立做了大量准备工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确立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