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发端于18世纪后期的英国工业革命,揭开了世界现代化的序幕,资本的扩张推进了现代化进程。现代化所带来的物质和精神变革,使资本主义日益成为强势文明。但是,现代化没有也无法解开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这个死结,因此,社会变革便是不可避免的。剖析资本主义强势的“秘诀”和发展趋势,对于我们加深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数字资本主义代表着当前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形态的新阶段,它在本质上仍是资本主义,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本质,只不过它依托数字技术、人工智能、互联网和数字信息,实现了资本主义存在方式的数字化生存模式以及资本的持续积累和不断增殖,甚至是数字"裂变式"增值。然而,数字资本主义发展并没有因"生产力的发展""数字技术的改进"而给工人阶级、城市底层、社会边缘群体等普通民众释放更多的"闲暇时间",相反,他们依旧被束缚在"数字资本主义剥削的各个生产链条"上,而一旦遭遇社会风险或重大危机时,其合法利益甚至生命安全就更难以得到维护。由此,数字资本主义发展并未在很大程度上抑制西方民主体制下政党竞争的诸多阴暗面,包括"金主政治""贿选投机""党争混乱"等,反而可能在数字网络的"裂变"传播中扩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危机",甚至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的作用下进一步加剧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社会危机、生态危机和政治危机。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立足于当今时代特点和我国国情,分析当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关系.继承马克思主义的有关思想,以科学的态度,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的原则,研究、学习邓小平关于利用资本主义的原则,更有利于我们充分利用资本主义来发展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道路是对传统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根本性超越,这种"超越性"主要体现在:与西方传统工业文明发展道路不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将生态文明作为衡量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维度之一,彰显了该道路的创造性和人民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提出的生态文明理念是对传统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根本性超越,是对人民未来利益发展的根本维护,是人类实现真正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5.
国内学术界对"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的研究,影响面之广,在史学研究中实不多见,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同时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深刻反思我们对"资本主义萌芽"研究,存在以下问题我们一直到现在都很难确定什么是"资本主义",什么是"资本主义萌芽".对"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的研究存在着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同时也是"单一直线进化"史观的产物.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我们对于资本主义发展阶段问题认识不清,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过低的估计资本主义生命力的倾向。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们用"垂而不死,腐而不朽"来概括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但是,二战以来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变化表明,资本主义还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发展潜力,绝非"接近死亡"接近腐朽"的模样,而是恰恰相反,资本主义"本质未变,正值盛年",处在成熟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7.
关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从理论上看,资本主义制度必然为社会主义制度所替代,但资本主义国家又不能不与社会主义国家发生往来或合作,两类国家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特殊的国家关系;从历史实践看,两类国家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但基本状态是斗争、合作与竞争;从发展趋势看,当今世界各种文明和社会制度具有长期共存的客观必然性,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取代要经历一个漫长过程。  相似文献   

8.
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提出"地球村"概念。在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快速崛起和高速发展时期,"地球村"理论不可避免地打上资本主义国家的深刻烙印。在经济全球化的要求中,"地球村"视角下的生态体系是为资本逻辑服务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的全球治理观,以尊重世界生态文明多样性为前提,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以超越性、总体性、国际性、实践性、科学性为主要特征,根本旨趣在于树立一种世界大同的意识,各国本着互相信任、互相尊重的基础,在事关全球各国人民切身利益的生态问题上消除冷战思维与零和博弈,求同存异,化异为同,以平等协商合作的态度和方式共同应对全球生态危机。  相似文献   

9.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而发展的.在整个过程中,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经济中占据优势和主导地位,制定经济全球化规则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世界贸易组织等世界性经济组织被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控制,作为世界经济全球化重要标志的世界经济信息化、市场化和自由化的出现和加强都是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下进行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着世界政治与世界文化的发展动向,因此世界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的发展过程中,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文明建设规律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它在理论上表现为从"三大因素"到"两个文明"再到"三个文明"的不断深化和发展的过程,并历史性地发挥着对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实践的巨大指导功能.  相似文献   

11.
《精神文明发展规律论》从哲学的视野来透视精神文明发展的规律,避免了以往局限于精神文明发展规律的阐述而没有上升到方法论的研究缺陷。书中一方面论证了精神文明和其他文明的关系,另一方面又进一步论证了精神文明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同时,从实践的角度指明了如何在实践中自觉、科学地学习把握运用和遵循精神文明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2.
人类汇聚既是人类活动的基本规律之一,又与文明发展的脉络相吻合,就此而言,它与人类进化是同一层次的概念。本文旨在从复杂的历史图卷中勾勒出人类汇聚的动因、纽带、类型以及汇聚与流散的相对性等基本要素,并用以探讨人类汇聚和文明发展的相关性。进而通过对城市化和全球化的考察,展示了因人类汇聚加速而形成的高密度、大规模社会对现代文明的促进和挑战。  相似文献   

13.
艺术集聚作为文化产业的空间载体之一,在精神社会层面具有文化空间再造的意义。从精神内核来看,艺术集聚的文化空间再造表征为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所驱动的文明形态转型。前工业文明、工业文明的文化空间在艺术集聚的活化与再造中得以重构,伴生于文明交融而彰显出更加显著的后工业文明特征。从另一层面来看,在艺术集聚变迁的场域斗争中,文化资本的能动性实践和被动性挤压,引发了文化空间的“僭越”与“变异”,这又从动态演进的符号权力转换视角,赋予艺术集聚文化空间再造以新的意涵。  相似文献   

14.
自从资本主义制度诞生以来,人类对地球改造的规模是前所未有的。在经济规模不断扩张的同时,人口也在不断增长,与此同时,可供人类生产和生活的能源和原料的来源也在不断减少,废弃物和污染物的排放也在不断增加。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技术运用和生态系统之间存在冲突,因为技术的运用服从于利润目的,而对利润的疯狂追逐必然加剧对自然的剥削,最终导致生态危机。  相似文献   

15.
恩格斯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称马克思为"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认为马克思的"两大发现"是他一生中对人类最伟大的贡献:1、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唯物史观);2、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剩余价值规律)。一般认为,马克思所发现的"唯物史观"被视之为"哲学",认为马克思是"哲学家";马克思所发现的"剩余价值"被视之为"科学",认为马克思是"科学家"。部分学者一方面质疑"唯物史观"的"哲学"性而力图论证其为"科学",另一方面又质疑"剩余价值"的"科学"性而力图论证其为"哲学"。这样,由"两大发现"而构成的"哲学家"与"科学家"的马克思,似乎又模糊了他的"哲学家"与"科学家"的双重身份。通过正确地分析《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和马克思的部分理论作品,我们只能说,首先是一个革命家的马克思,既是哲学家又是科学家。  相似文献   

16.
先进文化就是能够反映和支撑社会历史前进方向的文化,它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代表未来的发展方向,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精神动力。"与时俱进"是先进文化的基本特征。从整个人类文化的角度看,人类文明的前进方向就是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生态文明是继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新的生存和发展理念。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建设应反映生态文明的理念和要求。  相似文献   

17.
二战结束以来发生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新科技革命,是诸多社会历史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表现了政府的主动性、进程的持续性、发展的加速性、内容的综合性、活动的国际性等特点,既推动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又暴露出它必然具有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8.
文明,它表征着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水平与整体面貌。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人类只有以科学的发展现为指导,善待自然,建立生态文明,实现人类的科学发展,才能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建设生态文明,它离不开政策的支持,离不开经济的支撑,也离不开文化意识的潜移默化,这三者有机结合,互为补充,是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必须解决好的问题,而所有的一切活动都是以人为主体的,今天培养生态公民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9.
马尔库塞通过对当代资本主义工业化时代的分析,认识到了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尤其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导致了人的全方位的异化:人的本性的单向度、人的政治的单向度以及人的思想与文化的单向度。在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它是一种推动生产发展的革命力量;另一方面,它又被资产阶级拿来当作对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实行专政和进行勒索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20.
中国行政文化流变及其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一方面,数千年的文明史,使得中国行政文化有着丰厚的历史积累,近代以来随着中国现代化的艰难进步,传统行政文化受到了致命的挑战;另一方面,中国是一个变革中的大国,超大规模的行政,加上整个社会正处于由行政控制向以市场为主导的体制转型的过程,造成了中国行政的空前复杂性,也使中国行政文化进入了激变、再生的重要关头。知古以鉴今,明今以识未来。传统的东西,究竞是包袱还是财富,没有对传统的理解难以明白。中国现代化,不可避免地要立足于既定的行政文化,要明白它与传统的真正关系,为此,不仅要知道目前行政文化的特性,而且要对传统有清醒的把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