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近年来,我国在新农村建设上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与此同时,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犯罪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动向和趋势:从总体看,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犯罪案件呈现高发态势;从案发环节看,案件涉及领域多元化,重点领域突出;从涉案罪名看,犯罪类型相对集中,以贪污、贿赂案件为主;从犯罪形态看,集体共同作案犯罪突出,且作案手段多样化。其原因主要包括:权力不断扩张且过于集中;村务信息不公开,村务管理不透明;监督机制不健全导致监管失效;财务管理混乱,财务审计制度不健全等。预防和打击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犯罪作为一项长期社会系统工程,应坚持走社会化的综合治理模式,加强农村基层组织人员廉洁教育;深入推进村务公开;完善基层监督制约机制;规范财务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各种土地管理中的违法犯罪现象频频发生,其中城郊集体土地管理中的"村官"犯罪现象尤为频发,已经成为严重影响基层稳定、经济发展大局的重大隐患。因此,有必要通过深入剖析土地管理领域"村官"犯罪的特征、详细考察检察机关驻社区检察室在土地管理领域"村官"犯罪惩防中的工作现状,进而构建切实可行的土地管理领域"村官"犯罪惩防工作机制,发挥检察机关在职务犯罪惩防、服务发展、保障民生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犯罪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基层组织人员从事"特定公务活动"1时,其职务犯罪有自身的特点,珠海市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犯罪具有典型性。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犯罪的特点和成因较为特殊,应当从农村基层组织人员的选任、监督机制的完善和检察机关专门预防等三个角度预防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犯罪。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社会转型不断深化的进程中,未成年人犯罪、老年人犯罪、单位犯罪的问题日益复杂,流动性、跨地域性犯罪和有组织团伙犯罪增多,犯罪手段更加高科技化、网络化;暴力犯罪、经济犯罪、毒品犯罪、网络犯罪、职务犯罪等又呈现出各自的发展趋势。惩治和预防犯罪应当从防范和化解社会矛盾入手,同时必须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  相似文献   

5.
农村基层组织人员的职务犯罪是农村职务犯罪的主要形式。当前农村职务犯罪法律适用方面存在诸多困难,农村基层组织及相关工作人员的职务难以被认定、集体事务与公务难以有效区别等。从农村基层组织人员的范畴入手,总结农村职务犯罪在法律适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明确农村基层组织人员的范围,准确划分公务及集体自治事务,区别侵占公共财产或集体财产的行为性质。  相似文献   

6.
高校职务犯罪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在当前,高校职务犯罪呈现出犯罪人员职级越来越高、犯罪类型串案窝案增多、犯罪金额越来越大、犯罪潜伏期越来越长等特点,考察当前高校职务犯罪的原因主要有高校权力缺乏分解制衡和权力运行缺乏监督两方面,对高校的权力进行分解和制衡、为高校各权力主体合理配置权力、建立多方参与的外部监督机制,确立高校党委、行政、监管三个权力主体为平等制约关系,提升监督权形成对前三者的"伞"状监督模式,是预防高校职务犯罪的权力运行新机制。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城镇化、新农村建设的不断发展,农村基层组织人员的职务犯罪呈现出高发态势,犯罪主体范围不断扩大,犯罪隐蔽性不断增强。其原因主要在于犯罪主体综合素质较差,内外部监督缺位。为了更好地推动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社会稳定,党和政府应高度重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建立健全村级管理制度,不断改革和完善村级内外部监督管理机制,改善和落实农村基层组织人员的激励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8.
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犯罪在现阶段呈蔓延态势,严重干扰了国家支农、惠农政策的落实,损害了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已经成为影响农村社会稳定﹑制约农村经济发展、阻碍农村法治建设的重要因素。惩治只是治标,预防方为治本,预防远比惩治重要和有效。本文以昆明市近郊农村为例,在剖析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犯罪的基本现状,梳理预防措施,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助推了我国工程建设的蓬勃发展,工程建设领域行贿犯罪也日益凸显。工程建设领域行贿犯罪涉及面广、涉案资金大、社会影响恶劣,必须予以严惩。预防和惩治工程建设领域行贿犯罪,应当坚持"惩防结合、惩治为先、注重预防"的方针,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加大查办工程建设领域行贿犯罪案件工作力度,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  相似文献   

10.
查处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犯罪遇到的问题较多。立法解释划分"村务"与"公务",且未将村民小组长、村会计和出纳列为执行公务的主体,这不利于对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犯罪的打击。为解决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犯罪法律适用问题,建议修改"2000立法解释",赋予检察机关以相对宽泛的机动侦查权,规定农村基层组织人员也可成为渎职犯罪的主体。  相似文献   

11.
当前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犯罪呈现出身份特殊、作案手段多样、涉及领域多元、社会危害扩大的特点。其根源在于资源的有限性导致经济的逐利性。而刑法等部门法的缺陷、社会监管的松弛、基层领导和监察的不力以及个人思想的蜕化也起到了辅助作用。因此,切断权力行使的经济利益链、构建完善的法律惩处机制、加强公务公开、创新基层领导及监察模式、提高村干部的思想意识是推动农村职务犯罪有效预防、惩处和监管的明智之举。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社会改革的攻坚阶段,基层组织工作人员职务犯罪日益严重的现象不容忽视。由于基层腐败侵害的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若解决不好将严重阻碍基层社会的稳定发展。因此,必须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从立法和司法两个层面切实解决好基层的腐败问题,从制度上构建预防基层组织工作人员职务犯罪的"防火墙"。通过调研加强对基层组织人员腐败问题考察,分析其犯罪特点、案发的原因及规律,进而有针对性地实施惩治与预防,在当前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运用犯罪社会学中最具影响力的异化接触理论对高校职务犯罪的成因予以解读后发现,转型时期权力制约机制的缺失或者不健全只是犯罪的辅助条件,高校工作人员在异化接触中对犯罪观念、犯罪技巧和文饰能力的习得才是权力异化的深层原因.以权力制约为重点的高校职务犯罪防控机制尚未切中问题的要害.预防高校职务犯罪应研究和制定高校工作人员尤其是主管基建、采购、招生等工作的高校领导干部的工作规范,研究如何规范决策方式、规范办公地点、规范"八小时工作之外"的活动以及净化社交圈清除不当接触机会等具体事宜以防止交往异化,切实地构建起职务犯罪的"防火墙",将对社会准则和法律的反面性解释、助长犯罪的解释拒斥在高校之外从而防止高校工作人员习得犯罪心态与犯罪行为.  相似文献   

14.
拆迁问题近年来成为社会管理问题集中爆发的一个焦点,而大多拆迁问题的背后都有涉及职务犯罪。为了探寻南京地区内拆迁领域职务犯罪的特点、规律和发案趋势,我们选取了2008-2010年南京市检察机关查办的拆迁领域职务犯罪案件进行实证研究,并通过大量的调研,努力探求犯罪的主观原因、体制机制漏洞和社会文化因素的原因,针对这些致罪因素,从政府职能改革、从业人员教育、拆迁制度改革完善和惩防并举等几个方面提出治理对策建议,为南京地区拆迁领域职务犯罪的风险研判和有效治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职务犯罪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为了进一步认识职务犯罪,采取有效的措施,阻止乃至杜绝职务犯罪,必须对职务犯罪之原因进行浅要的分析。一、什么是职务犯罪。所谓职务犯罪,就是指具有一定职务并利用职务所具有的权力之便而形成的以权谋私、索贿受贿、贪污渎职等罪行事实,其实质是利用权力进行犯罪。职务犯罪具有两个明显的特点。第一,必须具备一定的职务,并且是利用职务之便而进行的犯罪,没有职务或没有利用职权进行犯罪,则不是职务犯罪。如工商税务人员利用对市场管理及纳税管理的职务之便,对市场经营者进行敲诈索贿,情节严重,…  相似文献   

16.
情景预防是通过控制环境,进而增加犯罪难度、减少犯罪回报,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在西方发达法治国家较为流行,尤其是在普通刑事犯罪预防领域。情景预防的策略和方法完全可以应用于职务犯罪预防领域,而且能够弥补社会预防和司法预防的不足,促进当前的职务犯罪预防工作。  相似文献   

17.
山东省汶上县的征地领域职务犯罪呈现出涉嫌罪名集中,犯罪主体学历偏低,共同犯罪突出,社会危害巨大等一些基本特点;此类犯罪原因复杂,主要有犯罪主体法制观念淡薄,相关法律滞后,权力缺乏监督,征地事务不透明等;预防此类案件,需要完善选人用人机制,加强权力监督,加大打击力度,标本兼治。  相似文献   

18.
本文提出了权力犯罪的概念,在分析权力犯罪同职务犯罪和腐败的关系的基础上,深入论述了权力犯罪的特点、构成和类型。这对于实践中认清权力犯罪本质、打击和预防权力犯罪有着重要的理论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9.
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与职务犯罪是对社会构成严重危害的两类犯罪,"涉黑" 职务犯罪更是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与腐败联姻的高级犯罪形态。本文通过文献调研结合个案 分析,从五个方面对我国现阶段的"涉黑"职务犯罪现象进行了剖析:犯罪主体特征、犯罪性质 及触犯罪名、黑社会性质组织与"涉黑"职务犯罪人的关系、黑社会性质组织勾结国家工作人员 的行为方式以及黑金政治。  相似文献   

20.
扶贫政策执行领域下形式主义问题突出,严重影响了政策执行成效。运用史密斯政策执行模型对扶贫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形式主义困境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扶贫政策执行过程中产生形式主义的主要原因有:逐级发包制下的扶贫政策自身存在限制性;政策执行存在"维稳"及"留痕"倾向;政策受众群体消极、被动参与以及"半熟人"社会环境下产生丧失内生秩序能力及主体感的分散型村庄等因素。要破除扶贫政策执行形式主义的困境,必须建立扶贫政策信息纵向传递共享机制,连接顶层设计和基层实践;加强村级组织权力行使规范化,在扶贫政策评估中注重"民心留痕";提高政策受众群体参与意识与权利意识;培育基层民主,加强群众监督作用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