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支付宝虚拟账户支付是国内最大独立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宝提供的一种在线支付模式,该支付模式通过用户支付宝账户余额的借记与贷记来完成支付。对支付流程及特征的梳理可发现:支付宝提供虚拟账户支付欠缺合法主体资质;该支付模式的具体服务内容违法;用户在支付宝虚拟账户内的“余额”实为其发行的电子货币。支付宝借虚拟账户支付模式从事电子货币发行。基于此,应将该支付模式纳入电子货币的监管,未来立法应从资本金要求、投资限制、回赎电子货币义务方面予以规制,目前则应加强行业自律及由银行监督管理部门对其加以监管。  相似文献   

2.
第三方支付工具作为一种与电子商务相伴而生的新兴支付工具,即使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之下仍以其便捷、经济等优势迅猛发展。与此同时,由于第三方支付平台上法律规制具有不明确性,这一平台短时间内成为盗窃、诈骗、洗钱、偷税漏税等违法犯罪活动的滋生地,且有愈演愈烈之势。本丈主要以支付宝为例,对第三方支付平台上的犯罪形式加以梳理,归纳.分析其犯罪特点,并对现阶段法律对策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余额宝"的推出为切入点,从第三方电子支付到其沉淀资金的定义和在法律上的概念进行研究,通过对我国针对第三方电子支付企业制定的法律法规进行考察,采用对比研究的方式,在对比美国与欧盟的不同监管模式之后,提出了笔者本人对第三方电子支付平台中的沉淀资金的监管思考,及对其孳息分配的个人建议。  相似文献   

4.
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理财业务被视为互联网金融领域的一次重大制度创新,第三方支付机构在该新兴业务中起着关键的主导作用。本文通过对互联网金融理财业务模式的分析,指出在该业务模式下,第三方支付机构与各方主体间构成复合法律关系,根据不同的服务内容,具有多重法律地位;并根据第三方支付机构所处的法律地位,从金融风险和互联网风险两方面探究第三方支付机构需承担的民事责任。  相似文献   

5.
我国网络第三方支付机构沉淀资金利息的归属及其使用去向问题备受社会关注。足以代表我国第三方支付市场普遍态度的《支付宝服务协议》与《财付通服务协议》均未确认用户对利息的所有权,由此引发新的法律问题。基于法律位阶原则与意思自治原则,应当认为:当事人不可依约定排除法律的强制性规定以变更利息的权属;未经用户同意,部门法规无权规定利息的使用及去向。  相似文献   

6.
网络直播活动关联银行风控、电商、第三方支付和网络社交平台信息等诸多方面,庞大的用户数据和资金流需引起关注。由于网络直播立法尚未完善,多行业监管信息不通畅,平台内部监管措施缺乏且有数据篡改现象,存在犯罪分子通过外包开发直播软件、购买虚假身份账号、充值点卡和使用云控技术进行洗钱的风险,应从立法处罚不当自律监管、应用先进的直播监管系统、扩大适用客户身份识别标准和建立多元大数据共享平台等方面对其进行预防和控制。  相似文献   

7.
第三方支付机构依托各电商和社交平台,提供比商业银行更低的交易成本、更高的交易效率,并凭借着极强的金融创新能力,满足了中小商户和个人客户的需求。这些导致网上银行的部分客户流失、银行的中间业务收益减少,商业银行和第三方支付的关系变为竞争关系。然而,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又使得双方在沉淀资金、信用信息和安全领域存在着巨大的合作空间,共同促进全行业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阿里余额宝的成功上线,是对传统金融理财的一次重大挑战,也改变了第三方支付公司与第三方理财机构在金融领域的战略格局。本文以阿里余额宝为视角,对其特点及所处困境进行阐述,并提出对互联网金融理财进行监管与规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伴随着央行《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及有关《细则》的出台,以及《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存管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的公开,第三方支付沉淀资金的监管方面已有了根本改观。第三方支付较好解决了电子商务发展的资金流问题,己成为B2C,C2C的主流支付模式。通过研究美国、欧盟相关立法与实践,结合中国国情与电子商务的特性,提出支付机构的"网络铸币"概念与沉淀资金"电子货币说"。  相似文献   

10.
当下,财产的表现形式去实物化,与此同时第三方支付账户也逐渐兴起,大量侵财行为也因此向网络转化。第三方支付的出现使相关金融产品的真实属性和交易结构被遮蔽,难为公众所知悉。同时,夹杂在德、日"机器不能被骗"原则和人工智能技术新发展的矛盾之间,可能使得对冒用第三方支付账户行为的定性在盗窃罪、诈骗罪之间摇摆不定。在对司法解释与理论争点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于行为人不法转移支付宝余额时,冒名发出支付指令,导致第三方支付公司被骗处分了被害人账户内的预付资金,应认定为诈骗罪;在不法转移账户关联银行卡内资金时,使用的是快捷支付功能,支付宝起到银行支付通道的功能,被骗的是银行,对于此类行为应认定为信用卡诈骗;在冒名获取信用贷款时,系对电商设立的小额贷款公司的贷款诈骗。  相似文献   

11.
互联网第三方支付账户的特点使其成为独立于银行账户体系之外的虚拟账户,导致支付账户交易具有弱实名性和资金流动的不透明性,也使支付平台上的庞大资金处于监管缺失的状态,存在极大的潜在风险。必须从强化账户实名认证、加强可疑交易风险管理,完善支付机构认证审查制度三方面,加强对第三方支付账户的风险管理和第三方支付机构的监管。  相似文献   

12.
支付宝、微信等移动互联方式的兴起引发了支付领域的变革.新的消费模式、消费习惯以及消费能力与传统消费截然不同,这就引发了消费层面的改革.银行消费仍是主流消费模式,银行消费者在其中不可避免地充当重要角色,甚至可以影响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尤其是我国当前经济处于转型时期,维护银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尤其重要.针对现实生活中出现的新问题,有必要采取对应的法律措施,从立法体系、保护机构、司法救济三方面就银行消费者法律保护的现状加以分析和评述,从规范、监管、司法保护三个层面分析对我国银行消费者法律保护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3.
随着信息技术和跨境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电子商务逐步突破国界的限制,为其提供服务的第三方支付也走出国门,走上国际化的道路。但第三方支付中的跨境支付业务属于新型业务,还未形成完整的监管体系,客观上为洗钱、非法套现等犯罪行为提供了犯罪渠道。因此,有必要对第三方支付中的跨境支付业务潜存的洗钱犯罪风险进行研究,并提出预防洗钱犯罪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第三方支付平台的产生和发展为电信诈骗犯罪侦查工作带来一定正面价值的同时,也为侦查工作带来了负面影响。第三方支付平台内部缺乏监管,信息管理存在漏洞,与公安机关之间协作流程过于烦琐,对侦查工作造成了阻碍。因此第三方支付平台须完善数据保护制度,加强用户实名制审核监管,强化用户资金的安全保障,完善与公安机关的协作体系建设,使第三方支付平台成为公安机关打击电信诈骗犯罪的有力武器。  相似文献   

15.
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第三方支付平台应运而生。由于法律制度欠缺,监管不力,平台安全性低,市场运作不成熟等原因,犯罪分子利用第三方支付平台进行经济犯罪的数量日益增长。分析第三方支付平台实施经济犯罪的类型以及探讨防治对策,对当前打击利用第三方支付平台经济犯罪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中国网络经济的发展,第三方网络支付获得了快速发展。由于其发展速度快、用户数量多、地位作用特殊、有效监管不足,第三方网络支付平台作为一个新型"金融型态",广受媒体、学界、用户以及监管当局的关注。与第三方网络支付行业快速发展相伴随,许多问题也接踵而至,如巨额网付存款管理问题、交易税收问题、洗钱问题、行业垄断问题等。有的问题会随着行业进一步发展完善,逐渐化解;有的问题却成为行业进一步发展的阻力,需要研究分析,并尽快解决。  相似文献   

17.
电子货币业务的开展带来了世界支付体系的变革,但电子货币发行主体的多样性、密码技术和监管措施的采用以及黑客的入侵等都有可能带来客户的隐私权保护问题.如果在借鉴外国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规范对电子货币的监管制度以及采用先进的密码技术,就能有效地保护客户的隐私权.  相似文献   

18.
登录第三方支付平台非法获取他人钱款行为的定性,在司法适用中存在较大分歧,主要涉及诈骗罪、盗窃罪及信用卡诈骗罪。第三方支付平台作为支付媒介和支付工具,不具有信用卡的法律属性。司法实践中,应当合理区分不同类型,作出不同认定。直接登录第三方支付平台非法获取他人钱款的行为不构成诈骗类犯罪;登录第三方支付平台非法获取钱款的行为一般应认定为盗窃罪;以非法方式获取他人银行卡信息资料并使用的行为构成信用卡诈骗罪。  相似文献   

19.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导致网络赌博在国内迅猛蔓延。网络赌博具有网络庞大组织严密、虚拟交易极具隐蔽性、涉及范围广参与人数众多、蔓延迅速涉案金额大等特征。网络赌博主要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网络银行、地下钱庄进行资金结算。第三方支付平台由于其交易快、费用低、交易隐蔽、交易记录不完整、监管制度不完善和监控预警难等特点,成为网络赌博涉赌资金清算、清洗的最主要方式,为此完善第三方支付业反洗钱监管,已成为遏制网络赌博继续蔓延一个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追赃是电信诈骗犯罪案件侦办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当前追赃过程中存在着金融机构内部监管欠缺、警银合作不到位、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漏洞、跨境电信诈骗赃款出境等几个方面的问题。加强追赃控赃,应以资金流为主线寻找突破口,同时加强金融行业监管、完善第三方支付平台与网联平台、创建协同型紧急止付机制,以及加强应用人民币冠字码的识别与追踪技术,有效打击电信诈骗犯罪,降低此类案件的发生频率,减少被害人的财产损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