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犯罪动机是犯罪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探索犯罪动机的规律性对于犯罪心理和犯罪行为的研究都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对犯罪动机的概念、性质、过失中的无意识动机和犯罪动机功能独立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治理犯罪及其刑事一体化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仅对治理犯罪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实践功用。二十多年来,我国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和成绩,但也存在不足。我国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应进一步明确学科性质与定位,准确界定学科概念,对基础理论与实际应用问题的研究并重,加强与有关学科的联系和沟通,以深化学科研究,推动学科发展。  相似文献   

3.
动机分析对命案侦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命案动机分析有三个方面的维度:动机的性质、动机的激发时间和动机的强度。命案动机分析的理论基础来源于侦查学、心理学和犯罪学的理论综合。命案动机分析,要在认真研究命案现场的基础上,依托现场勘验、尸体检验、调查访问等各项工作,从作案过程、特定行为、被害人特征、犯罪情境等要素来进行系统综合研究。行为证据在动机分析和命案侦查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为了进一步提高犯罪心理学的发展水平,就必须审视犯罪心理学的学科自身。通过对犯罪心理学的学科性质、相关学科、学科联系等的理论分析,提出单学科视野具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因而犯罪心理学应确立跨学科视野。心理学理论与刑事法学理论是犯罪心理学跨学科视野的两大主干。心理学理论是犯罪心理学的依托和基础,是犯罪心理学发展的理论源头,目前如何处理好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树立整体的心理观和发展的心理观明显存在着不足;同时,应加强社会心理学的元素。具体的应用领域的性质,决定了刑事法学对犯罪心理学的跨学科视野的重要性,这种跨学科视野要遵循法律的规范性,从应用领域的发展获得学科发展的动力。跨学科视野要求广阔的知识背景,包括来自生活和实践的经验或启迪。犯罪心理学的理论发展在跨学科视野下,不应该是划一的模式,可能会是多元的模式,具有多重选择和多重未来。  相似文献   

5.
改革犯罪心理学教学内容和方法的目的:一是要培养学生必要的法学专业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二是要提高学生的防范意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三是要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力和心理健康水平,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在“刑事一体化”背景下,犯罪心理学应该围绕刑事责任的心理基础而展开,在课程体系上,应该排除属于犯罪学研究内容的宏观犯罪原因。在教学内容上,应该将犯罪动机和缺陷人格的形成与转化作为重要内容予以深入探讨。在教学方法上,应该加强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以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无意识犯罪动机的本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意识理论从不同角度分析无意识的来源,个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与社会无意识区别性地体现于无意识犯罪动机的各个方面,同时,三者又相互结合、相互渗透,与意识到的犯罪动机共同形成系统的犯罪动机状态。以犯罪动机结构为基本模型,可以系统分析无意识犯罪动机在青少年犯罪、过失犯罪、情绪型犯罪、变态型犯罪、群体犯罪与游戏型犯罪等类型犯罪行为动机中的表征,它们与意识状态的犯罪动机共同构成犯罪行为的动机力量。无意识犯罪动机对于在刑事司法实践的应用中深度地揭露犯罪,对于罪犯的心理动力矫正、犯罪性人格与行为改造,均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心理学的发展,已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刑事侦察工作中也大量应用心理学理论。在现场勘查中收集痕迹、物证为侦破案件提供证据,进而分析作案心理,这对判断案情性质,了解作案人的个性心理特征,进一步判断其职业、习惯等都有着重要意义。 一、从侵害物的选择进行犯罪心理分析。 犯罪侵害物是指犯罪分子实现犯罪动机,达到犯罪目的所选择的犯罪目标和行为对象。预谋型案件中犯罪侵害目标、对象—般都是犯  相似文献   

8.
“心理测试”是近几年来在公安实践中引起人们重视的一项新的心理学技术。在犯罪心理学课程中增加“心理测试”的内容,是公安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在当前的犯罪心理学课程内容和体系中增加“心理测试”内容是必要的,并应尽可能使犯罪心理学课程的教学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相似文献   

9.
对犯罪心理如何理解,这是《犯罪心理学》的一个最基本的问题。目前,在心理学界,对这一问题,存在着分歧。高地血同志在他的心理学研究《歪曲形态论》中写道:“犯罪心理概念只涉及犯罪动机的形成和犯罪意志支配的犯罪行为发展的范畴”。他认为,刑事法律主要是根据犯罪客体来区别犯罪种类的,但是犯罪心理学对犯罪的种类却不能这样划分。就是说只能从行为人决意犯罪的意识上的起因,即犯罪动机、犯罪目的,以及为要达到犯罪目的而采取的犯罪手段  相似文献   

10.
心理模块理论是一种正在心理学界产生广泛影响的理论学派。本文在阐释心理模块理论的基础上,着重分析这一理论对当前犯罪心理学理论研究所带来的重要影响,提出运用心理模块理论于犯罪心理学研究之中有助于犯罪心理学理论的发展和创新。  相似文献   

11.
论变态心理犯罪的特点及其预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变态心理犯罪的根源是犯罪行为人的精神异常。变态心理犯罪没有明确的动机或其动机十分荒谬,其犯罪行为依心理变态的不同表现而具有不同的特点,变态人格和性变态者的犯罪行为较为复杂、隐秘,而精神病患者与智能缺陷患者的犯罪行为却较为简单、突然。基于变态心理犯罪的根源、危害和我国精神卫生工作的现状,预防这种犯罪行为的立足点就是减少变态心理的发生和对业已发生的变态心理进行积极有效的治疗。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索未成年人犯罪前的心理状况及干预对策,运用自编问卷对河南省郑州少管所在 押的少年犯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从产生犯罪动机到作案期间有一个时间段,一天以内的占 43%,一周以内的占35%,对已经产生犯罪动机的人进行及时的干预是完全可能的;少年犯罪之 前,心理紊乱,生理与行为状态均有改变,绝大多数犯罪少年都愿意在犯罪前得到及时有效的挽救。  相似文献   

13.
犯罪的发生需要满足犯罪动机、犯罪能力和犯罪机会三个要素。犯罪动机属于犯罪人的主观要件,犯罪能力属于犯罪人的自身条件,这些都很难进行控制。但犯罪机会却是客观的、外在的,因而是可控制的,而且会对犯罪能否发生和完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要预防犯罪的发生,重点就在于对犯罪机会进行控制。  相似文献   

14.
犯罪心理痕迹是犯罪人犯罪心理及其支配下的犯罪行为的产物 ,它的形成与犯罪动机、犯罪人的个性特征、犯罪掩盖等有密切关系。在侦查实践中 ,犯罪心理痕迹对案件性质、作案动机的分析及侦查线索和方向的提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犯罪心理痕迹是指犯罪嫌疑人在其犯罪心理的支配下,实施犯罪行为活动所遗留下来的客观迹象。在侦查中,有效地利用犯罪心理痕迹已成为分析其犯罪动机、犯罪目的及抓住犯罪嫌疑人心理特点的有利途径。但在实践中,我们仍需注意进一步研究犯罪心理痕迹在侦查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提高侦查中的利用能力。  相似文献   

16.
犯罪心理学是研究犯罪心理与心理对策的应用性学科。面对我国当前实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运用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将传统型教学法转化为以案件分析法、文献分析法、作品分析法、研究法与实践法为代表的灵活多样、联系司法实践而又直观形象、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方法,才能充分发挥出该学科应有的知识力量与司法实践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故意犯罪的犯罪嫌疑人,一般都有特定的犯罪动机,分析犯罪嫌疑人的犯罪动机,往往成为侦查破案的关键。比如雇凶伤害这类特殊刑事案,认定直接凶犯比较困难,因此更加依赖于对犯罪嫌疑人进行心理分析,寻找犯罪动机。  相似文献   

18.
在受贿案件的审查起诉中,证据标准的掌握至关重要。实践中,应从犯罪产生的动机、目的、原因、过程等主观认识因素方面认真把握。  相似文献   

19.
寻衅滋事罪的行为表现形式多样,其中"随意殴打他人,情节恶劣的"是司法实践中适用最多但又最难理解的条款.对于该条款的理解与适用不能停留于流氓动机的思维惯性,或者将"随意"仅理解为无缘无故以及把轻伤以上情形排除在外,流氓动机只不过是强化而并非决定了寻衅滋事罪的认定.随意殴打他人既可能事出有因,也可能产生轻伤以上结果,当根据"随意殴打他人"认定寻衅滋事罪时,需要综合考量实施殴打的对象、原因、次数、尤其是发生场域等构成要件,据此并结合实际案例总结出六种"随意殴打他人"的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