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戚枝淬 《行政与法》2006,(4):103-105
民事强制执行权是指民事执行机关代表国家依照法定程序行使的,迫使债务人履行法律文书所确定的债务,以确保生效的法律文书的内容得以实现的权力。民事强制执行权包括执行裁判权和执行实施权。这两种权力反映出民事强制执行权兼具有司法性和行政性。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审执合一的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因此,对民事强制执行权应进行分权运作。  相似文献   

2.
公证强制执行基础性理论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段伟 《中国司法》2007,(3):63-67
我国《公证法》颁布后,公证书在司法活动中的应用十分普遍,公证效力得以彰显。在公证效力中最强有力的效力当首推公证强制执行效力。但是,由于过去在制度设计中的理论问题存在模糊的认识和司法实践中的特殊的现实困难,该效力的有效实现受到了一定限制。要完全实现公证强制执行效力,就必须就制度设计的一些基础问题进行客观的法理分析,将注意力集中到公证实践以及执行环节的法律问题的确实解决上来,使公证强制执行效力的实现通过解决基础性问题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3.
卢艳贝 《法制与社会》2011,(31):174-175,177
生效法律文书能否避免成为“一纸空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法院强制执行力度。而能否进入强制执行程序,则需通过法院对债叔人执行申请的审查。近年来随着“执行难”成为广泛的社会现象,学者和公众对法院的执行行为予以较多关注,但对于债权天权益实现程序的启动——执行申请的审查则缺乏重视。本文拟对执行申请的内涵进行分析,结合司法实务经验,重点阐述符合执行申请的几个要件,为债权人及时、合法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提供一点借鉴。  相似文献   

4.
民事案件“执行难”问题多年来一直围绕着我国法学理论界和司法享残部门。民营引发“执行难”问题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民事执行立法的严重滞后不能不说是导致这一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强制执行法律制度,从根本上解决民事案件“执行难”问题,笔者认为应当尽快制定一部独立的强制执行法。强制执行法的制定,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强制执行法的基本原则问题,因为基本原则既是构建强制执行法的基础和指导方针,又是决定强制执行法框架的先决条件。笔者认为,强制执行法所特有的基本原则包括五个:即强制执行与说服教育相结合…  相似文献   

5.
在肯定司法改革的正面积极效用的同时,不能忽视的是当代诉讼实践中可资利用的司法资源有时仍不能满足公民对司法公正目标的心理期待,司法救济的成本较为高昂,人们对诉讼制度的评价难免出现低落状况,求助于司法实现公正的理念正在退却。如何矫正公民对当代诉讼评价的“走低”态势,并使之实现良性转化,这是当代司法改革的挑战,亦是司法改革的题中之义。 一、现代诉讼评价的变迁 诉讼评价是社会对现实诉讼制度所作的价值判断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价值定位①。从较浅的层面而言,诉讼评价只是人们对诉讼制度与该制度相关知识的一种认识,从…  相似文献   

6.
公证效力是公证制度最重要的内容。而公证作为强制执行根据的效力,则是主要的公证效力之一。公证的准司法性质的集中体现,赋予债权文书具有强制执行效力,则是公证执行效力的唯一体现。所以说,办理强制执行公证,直接影响到公证执行效力的实现与否,并最终决定着设立公证制度的目的能否实现。然而,各地公证机关办理此类公证时掌握的条件和具体做法不尽一致,存在较大的随意性,以致证后出现各种  相似文献   

7.
行政强制执行权的配置,即如何划分行政机关和人民法院间的行政强制执行权限,是行政强制执行立法的重点和难点。笔者认为,在我国民主法制建设时期,对此不能照搬外国模式,既不能扩大行政机关现有的行政强制执行权,也不能削弱或取消人民法院的行政强制执行权,而宜定位于现行法律规定的在一般情况下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法律特别授权的则由行政机关强制执行的格局。一、我国现行行政强制执行制度,是在总结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形成的,有其自身的特点。“法律是特定民族的历史、文化、社会的价值和一般意识…  相似文献   

8.
恶意逃避缴纳罚金指受刑人采取转移、变卖财产等积极手段导致强制执行不能的行为。对此以拒不执行法院判决罪论处确有抑制作用,但不能解决其前罪的罚金执行问题;有关部门通过完善犯罪人调查制度和取得法律授权,提高强制执行能力,是现实解困之策;易科剥夺自由刑则是抑制恶意逃避行为和呈现个人刑事责任的长久之计。  相似文献   

9.
"法的实现是法执行主要社会职能的特殊方式。如果法的规定不能在社会关系中得到实现的话,那法什么都不是。"可见法律的生命在于实现,而民事执行是民事法律得以实现必不可少的形式和途径。民事执行制度改革一直是司法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但司法实践中仍常遭遇"执行难"和"执行乱"。执行权滥用、错用依然存在的重要原因就在于缺乏程序化、专业化、强制性的检察监督。  相似文献   

10.
谢仁章 《法制与社会》2011,(29):75+77-75,77
“醉驾”行为的法律适用成为社会公众舆论的热点,司法面对日益强烈的公众期待和民意压力,司法执法人员需要秉持对法律的理解,对社会舆论要保持理性中立的价值判断。保持司法独立,是维系司法体系正当地发挥其社会治理功能前提,独立司法符合民意的目的。理性回应民意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刑事司法的使命,可以弥补专业化理解与现实的距离,较好地实现惩罚犯罪、保障人权的刑事诉讼目的。回应公众舆论,必须保持司法理性,公众舆论与司法者要设置一道“防火墙”。完善公众的参与机制、诉讼公开机制,畅通民意的正常表达通道,让民意以合法规范的渠道传递到司法者的面前,为司法者实现司法公正提供正义的土壤。  相似文献   

11.
司法执行转型:从强力到兼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强力型司法执行面临着现实困境,表现为不利于社会和谐,强制执行内容泛化,不利于树立司法权威.并得到社会认同,兼容型司法执行应时而生。兼容型司法执行的理论依据在于诉讼契约、保障人权、降低成本、心理认同。文章从实证的视角,比较分析了两种不同执行模式在实践中的运行状况和执行法官的切身感受,提出了构建中国兼容型司法模式的进路,即调动本土资源,构建兼容型执行体系.发挥自动执行的基础性作用。同时“硬化”强制执行技术,促进对被执行人财产的发现。改进执行结案方式.鼓励执行和解.强化对执行标的额到位率的考核要求。  相似文献   

12.
常密菊 《中国公证》2006,(11):42-44
赋予符合一定条件债权文书以强制执行效力是公证机构的一项特殊职能,通过办理公证,债权人的债权无须经司法机关的裁判确认,即可直接进入执行程序而得以实现,避免了社会诉讼资源的浪费。强制执行公证因其便捷、经济的优点已成为越来越多当事人保障债权实现的首选工具,但与此同时,该制度的发展远远落后于社会所需的态势也逐渐显现。如何改进与完善这一制度,以达到立法目的,进而充分发挥公证的职能作用,已经成为必须深入思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当代中国语境下的“能动司法”界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代中国法院系统倡导和践行的能动司法,是指司法主体为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积极行使司法权,主动采取多种手段解决法律纠纷的一系列司法活动的总称。能动司法具有主体、内容和客体三要素。法院及代表其行使权力的法官是能动司法的主体,能动立法、积极司法、主动司法和有效司法则构成能动司法的内容。能动司法的客体是指能动司法适用的案件范围,主要包括疑难案件、社会广泛关注案件和普通案件。为避免出现在实践操作上不统一的状况,应在准确把握当代中国语境下能动司法基本含义的前提下,从构成要素上探寻能动司法得以实现的理想路径。  相似文献   

14.
注重债务人基本人权的保护当今社会,人的尊严之尊重、基本人权之保障已成为人类的普遍理想和共同追求的目标。为达成这一理想目标,一项紧要的课题就在于建立温暖而富有人性的司法、诉讼制度。①世界上一些国家不断通过修改强制执行法,扩大对债务人利益的保护范围,限制或禁止不文明、不人道的执行,执行的方法和手段日益文明,明显体现出了日益注重保护债务人基本人权、尊重人的主体地位的发展趋势。强制执行法的发展趋势,在查封这一执行措施中体现得尤为明显。许多国家的强制执行法基于对债务人人格的尊重,对债务人生存权和发展权的维…  相似文献   

15.
企业股权强制执行的法律思考余向阳黄冰童道才由于股东的对外债务问题,则对其股权强制执行便成为司法实践中人民法院必然面对的新课题。有这样一个案子,甲塑料厂向银行贷款20万元,到期后甲塑料厂未归还借款,银行即向某基层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支付令生效后法院则对...  相似文献   

16.
司法实务表明,由于语言表述的局限性,立法者预见未来的有限性以及制定法本身所固有的不周延性,制定法的诸多阙漏愈加受到人们的关注,所谓制定法规则的绝对确定性、普适性、稳定性显然是不存在的。由此,导致法——特别是私法,不能化约为纯粹的形式合法性,并且它也并不总是等同于正义,从而使形式合法性与个案正义要求之间的内在冲突不可避免。因此,个案正义的需求必须通过相应的司法制度并融入法律体系之中,才能使法律的严格、僵化得以有效缓解,才能使司法受众更可能现实地接近司法正义,也才能在实质意义上实现法律的目的、意义和价值。鉴于此…  相似文献   

17.
作为行政强制执行手段的违法事实公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志远 《法学家》2012,(1):52-62,176,177
针对行政强制执行体制之争,《行政强制法》作出了维持现状的选择,创新执行手段随之成为破解行政强制执行难的务实路径。作为一种间接强制手段,违法事实公布业已在我国价格监管、环境监管及计划生育等多个具体行政领域得到适用。行政任务多样性与执行手段有限性之间的矛盾、间接强制优于直接强制理念的落实,以及信息社会确保行政法义务履行的实效性,为违法事实公布成为间接强制执行的新手段提供了正当性依据。为了防止对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的侵害,应当从法律依据、适用条件及程序设置三个方面实现对违法事实公布手段的法律控制。  相似文献   

18.
吕鹤云  刘华 《行政与法》2002,2(5):54-56
行政处罚难以执行是我国行政执法工作的难点,而行政处罚申请法院强制执行则是现阶段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手段。本文以相关法律为依据,重点从程序法的角度阐释了行政处罚申请法院强制执行的理论、性质、程序、效能及司法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强制执行公证由来已久,无论过去还是现代,其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对预防纠纷、债权人快速实现债权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可强制执行公证的客体范围越大,则依靠这种法律制度实现债权的事务越广,诉讼、仲裁等争议解决途径中导出的纠纷越多。然而强制执行公证的客体并不可任意扩大,必须根据可行性设置条件,防止欲速则不达。强制执行公证诉权问题、既判力问题值得研究,事关其司法救济。民事诉讼法的修改拓展了强制执行公证执行救济渠道,但是公证法与民事诉讼法的这种衔接还不为人们注意,学界研究不够。  相似文献   

20.
拆迁引入司法裁决机制,可以通过司法的力量,强化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和制约,给行政权力在拆迁中戴上法律的枷锁。本文从《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中有关司法强制执行的法律规定入手,分析司法强制执行在城市房屋拆迁中的价值、启动的条件、现实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并由此提出完善这一制度的建议,旨在能有效解决城市房屋拆迁过程中司法强制执行出现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