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迎涛 《中国司法》2009,(4):99-100
一、“服务型政府”的提出过程 早在2004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期间听取代表论及政府职能转变时指出:“管理就是服务,我们要把政府办成一个服务型的政府,为市场主体服务,为社会服务,最终是为人民服务。”时隔一年,温家宝总理在2005年3月5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正式提出要“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2006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又提出要“加快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将服务政府与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并列。2007年十七大报告要求“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再次强调了“服务型政府”,并首次将“建设服务型政府”设定为“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郑楠 《法制与经济》2009,(23):68-69
依法行政是现代政府行政管理的主要原则,是行政管理科学化和法制化的基础和核心。公共服务型政府具有服务性、法治性、有限性、透明性和高效性的鲜明特征,是一种新型的政府治理模式。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新时期深化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取向,也是政府职能转变的基本点。本文从依法行政的角度对服务型政府的建设进行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3.
构建服务型政府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转变政府职能和实践“三个代表”思想的必然要求。服务型政府的管理与传统的行政管理有着原则的区别。文章从价值取向和实践要求的角度分析了服务型政府中管理理念的内涵,比较了服务型治理模式与传统行政管理模式中管理理念的差异,并从实践出发,论述了如何在构建服务型政府的过程中创新管理。  相似文献   

4.
夏舒燕 《法制与社会》2011,(28):141-142
近年来我国对服务型政府建设问题进行了积极探索,虽然也取得了相对明显的成效,但仍然有一些突出的问题存在,例如:机构臃肿,行政效率不足,“官本位”思想仍然存在,行政权力缺乏有效的制约监督,政府和其工作人员作为服务型政府的主体,其本身存在的自利性对服务型政府所要求的良好的政府形象与公共服务精神的确立。社会自治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以及法治社会的最终确立都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为此,应通过转变政府职能、完善行政监督、提高公众参与意识等途径,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  相似文献   

5.
随着西方新公共管理理论盛行,“服务型政府”日益进入我国政府和公众的视野.在我国由经济建设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的今天,公共服务能力日益成为政府能力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地方政府作为联系中央政府与公众的纽带,与基层公众联系最为紧密,因此在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大背景下,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从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概念入手,阐述了在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下地方政府在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时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服务型政府建设下提升我国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6.
今年6月5日国务院印发《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之后,学术界和实务界近一段时间都在广泛而热烈地讨论着这一主题,各地的知识产权相关管理部门和机构也都纷纷出台具有针对性的管理规定或者配套文件。在这一轮新举措当中能够凸显出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管理部门都在提倡“打造服务型政府”。由以往的行政命令式的政府管理转变为服务型政府,无疑有助于企业日后的经营活动。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是我国政府改革与建设所面临的重要任务.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指出,"建设服务型政府,首先要创新行政管理体制.要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把政府主要职能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上来,把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本文从理论层面对服务型政府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始于20世纪末西方国家的公共行政体制改革,推动了政府管理改革的浪潮,善治理论在这场声势浩大的改革运动中逐渐成熟.就我国而言,在传统的行政体制下,崇尚“全能政府”造成机构臃肿、低效率、官僚作风严重,离建设“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服务型政府要求相去甚远.因此,运用善治理论,从多个角度讨论善治与服务型政府的关系,以推动我国政府从“管理型政府”到“服务型政府”的转变,对中国政府的改革和治理机制的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2月23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坚持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根本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的重要任务。党中央提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任务,为各级党委和政府加强自身建设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为全面提高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指明了发展方向,彰显了我们党和政府重大的执政理念。  相似文献   

10.
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已成为我国各级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目标和方向,推进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地方政府有其必要性,也是我国地方政府解决当前社会问题的必然选择。本文在分析地方政府职能转变与建设服务型地方政府的关系的基础上,探讨推进我国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地方政府的一些举措。  相似文献   

11.
对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我国全球化、市场化和民主化的发展,服务型政府成为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也日益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如何实现由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有待于从理论上作进一步探讨。本文从理论上界定了服务型政府的基本内涵,分析了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基本取向,探索了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有效机制。  相似文献   

12.
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当前,随着政府职能由“全能型”转向“服务型,”塑造服务型政府文化成为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政府文化作为一种文明形态,首先具有民族特点,建设服务型政府文化需要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3.
何勇 《中国监察》2010,(15):4-7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推进政务公开、加强政务服务,是规范行政行为、强化行政权力监督制约、保障人民群众民主权利和合法权益的重要措施,对于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创新、建设服务型政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2004年,同务院发布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下称《纲要》)捉出了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任务:“要进一步转变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的方式,切实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在继续加强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职能的同时,完善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相似文献   

15.
党和国家对建设服务型政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从近年来的政府工作报告,到十六大以来历次决议,都提出了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目标.特别是2004年7月1日实施的《行政许可法》和同年国务院发布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对今后十年我国行政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对建立服务型政府具有现实的意义.但是在服务型政府建立的过程中,一些问题逐渐暴露了出来,这就要求我们在此基础上提出更高的目标,也就是建立廉洁高效的服务型政府.  相似文献   

16.
政府的管理理念和治理模式应是与时俱进的。创建公共服务型政府已经成为一种历史的潮流,中国地方政府在此大有可为。本文主要从吉林省政府管理创新的对策研究入手,来探求中国地方政府管理创新、定位创新,职能创新、体制创新。  相似文献   

17.
施雪华在《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上著文《服务型政府的基本含义》认为,“服务型政府”是指在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理念下的产物,其基本含义有四:  相似文献   

18.
杨静 《中国司法》2008,(8):101-103
一、“服务型政府”出现的理论和现实解析 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建立于市场经济基础上的政府,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政府理念、政府组织模式与工作方式。这是从市场经济的角度进行的理论探讨,即认为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市场经济已经在全球取得主导性地位。而这种新的与成熟的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政府模式应当是“服务型政府”。  相似文献   

19.
当前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应时经济全球化,适应加入WTO新形势的迫切需要.服务型政府代表了一种全新的政府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它要求政府从施政理念、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管理方式、管理手段等各个方面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和变革.为此,要从政府管理理念、管理职能、管理方式等方面加强制度和机制建设,以期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相似文献   

20.
服务型政府的目标意涵及其实现途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作为公共管理中的主导者,政府职能转变事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大局,也成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的关键。本文从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角度出发,对于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需求做了归纳与分析,阐述了服务型政府的价值取向与目标定位,并在此基础上对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实现途径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