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窦竹君 《河北法学》2012,(1):45-46,47,48,49,50,51,52
传统中国形成了一元化的行政管理与多元化社会基层组织自我管理有机结合的多元共治机制,这是出于社会环境的必然选择。在多元共治中,国家着眼于指导思想、文化背景、法制保障等方面建设,而具体的、细化的甚至是琐碎的管理事务则由基层社会组织完成。基层社会组织通过民间规约实现自我管理。伦理法制为维护基层组织权威和社会共同价值文化提供法制保障。创新社会管理在某种意义上亦是抹不去的历史回归。  相似文献   

2.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政府主导、多元参与的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具有"主体复合多元""全民共建共治共享""上下有机互动""政府平台保障"的基本特征。因此,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以激发社会组织活力为重点,以提升公众参与意识为关键,以夯实法治保障为根本,是新时代打造政府主导、多元参与的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3.
王爱君 《法制与社会》2013,(28):221-223
“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制保障”是社会管理创新的基本方针,社会组织是群众民主参与社会管理,进行社会协同的平台,在基层社会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湖北社会组织的发展现状表明,要实现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维护社会稳定和秩序,必须加强和完善社会组织。  相似文献   

4.
健全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着力推进基层直接民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的要求。通过开展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探索建立"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现代基层治理体系,加快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现代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面对地方治理需求侧(社会公民的期望)与地方治理供给侧(地方政府能力)之间的落差,应摒弃地方政府与基层组织二元对立模式,建立全新的"分权、互动"基层自治的理论分析框架,将多元主体纳入地方治理体系来共同履行公共职责。通过借鉴国外的经验并经过创造性转化,为基层自治提供包括培养自治能力、培育自治组织、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协商、衔接居民自治与村民自治在内的充分而有效的制度供给。  相似文献   

5.
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二十九条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市的村民自治活动及其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有规定的,依照规定执行;没有具体规定的,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第四条 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按照中国共产党章程和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乡里基层组织特征韩秀桃根植于古代社会中的乡里基层组织,在内涵结构上包括两个层次:一是为国家法律所明确规定的,作为国家政治统治的基层管理单位。二是为国家统治所认可的,并赋予其在一定范围内有一定管理职责的基层社会组织。前者如乡、亭、里、社、保等;...  相似文献   

7.
杨建 《法学》2021,(3):150-161
“熟人社区”不是传统熟人社会的简单复制,它在规范基础、联结机制、实践目的三个方面与传统社会存在区别,熟人社区是现代社会法治框架之下的一种基层治理样态。熟人社区治理模式的运作逻辑不是基于政府部门的利益,也不是基于行政运作的机理,而是基于社区自身的美好生活需要。熟人社区治理模式能够在很好地实现“权力下乡”的同时,提升基层社会公共服务产出的水准,保障和促进社会组织与社区居民对基层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新格局的参与。熟人社区治理模式具有可实践性、可推广性,该治理模式实现的关键在于,尊重、信任与保障基层社会的权利空间,同时在基层社会的实践空间中持续地以契约形式引入专业的社会力量。  相似文献   

8.
李晶 《中国司法》2008,(5):62-63
日前,黑龙江省黑河市委依法治市办公室组织专门调查组深入到各县(市)区村屯、企业、机关、学校、社区等基层单位,采取听汇报、召开座谈会、走访、问卷调查等形式就基层法制文艺工作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专题调研。通过调研,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基层特别是农村的法制文艺在推动和保障基层普法宣传上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深刻体会到广大人民群众对通过文艺形式来宣传国家的法律法规的热情、企盼和渴望,真正认识到在我们工作中确实还存在着许多突出问题,对做好今后的基层法制文艺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创新社会治理的新思维,强调多元参与、和谐共治,充分发挥专业社会工作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作用,同时激发人们的利他精神,以社工引领志愿者的方式来促进社会治理.重庆市在促进社工引领志愿者参与基层社会治理过程中有了许多有价值的探索,并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本文呈现重庆市开展专业社工引领志愿者的路径和方式,力求说明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0.
<正> 完善经济立法是在经济领域内巩固法制的基础。近十年来,经济立法大大更新。制定了一系列为调整经济活动、保障企业和生产联合组织广泛的经济独立性及共积极性表现的重要法命。更加明确地划分了管理机关的权限同企业和生产联合组织的权利和义务的界限,确定了实现管理职能和接受管理决议的程序和期限。这些法令的目的是:巩固国民经济中的法制,保障各经济组织之间的关系中以及各经济组织与管理机关的关系中的法纪。这就必定对提高社会生产效率、提高有效的经济活动效率造成最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11.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职务犯罪越来越严重,作案手段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反侦查能力越来越强,而随着新《律师法》的实施和司法改革进程的加快,职务犯罪侦查受到的挚肘越来越大,传统的侦查机制越来越落后,侦查工作越来越艰难。面对日益严峻的形势,我们应针对当前侦查机制存在的弊端,创新管理体制,建立大侦查格局,优化侦查权限,完善配套制度,转变侦查模式。  相似文献   

12.
行政诉讼是纠纷解决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诉讼法>经由全国人大通过是在1989年清明节前,其时天安门广场已是人头攒动,两个月后发生震惊世界的"六四"风波.这样的背景下,有人认为<行政诉讼法>的制定和出台超前了…….<行政诉讼法>实施19年来,渐渐地,人们对其意义理解愈益深入,随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行政审判,140余万件行政案件得到受理和审结,人们已经可以用比较平常的心来看待"民告官", 不再有人说其"超前",行政诉讼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了.  相似文献   

13.
1907年《论今后民党之进行》与《国会与政党》是张君劢清末立宪主张的深化,充分展示了张氏的清末宪政想象.它具有开明专制的面相和民主的底色,是一张介于古典与现代之间的立宪"药方".  相似文献   

14.
15.
宪政——人类法治文明的最高结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文正邦 《现代法学》2002,24(5):38-47
文章从依法治国首先要依宪治国 ,实行法治关键要实行宪政立论 ,层层深入地阐析了宪政的涵义 ,宪政与宪法的关系 ,宪政的性质、特征及要义 ,宪政与民主、法治、人权的关系等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6.
法律行为之精髓——私法自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迟颖 《河北法学》2011,29(1):2-11
法律行为的本质是私法自治。迄今为止,由于我国民法没有能够充分认识到法律行为的私法自治本质,因此在法律行为制度及其项下具体制度的设计上存在着许多错误解读甚至是错误演绎的现象。深入系统地澄清法律行为的私法自治本质,并通过对法律行为项下具体制度的分析和评价阐释法律行为这一抽象制度如何通过具体制度来实现私法自治的理念,以期使我国未来的民法典能够在将私法自治的原则确立为其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来设计法律行为制度及其项下的具体制度,确保私法自治原则借助于法律行为制度深入植根于我国民法体系。  相似文献   

17.
"平等"是现代文明中一个重要的价值观念,但对它的理解却颇有争议,包括法律上的平等。人与人的差异显示了平等观念的核心——人权,人权的基本要求是人格的独立和与此适应的最基本的生存条件。因此不能把平等理解为无差异或把所有的差异理解为不平等。因为人与人的差异并不一定是不合理的,人与人的差异的产生有自然的原因,有社会的原因,只有后者才可能是不合理的,才是平等观念所反对的,其中的要义就是使所有人享有"人权",即与现代文明相适应的"人"的尊严和与之适应的物质待遇。平等的要求仅限于此,超出此义,必陷入荒谬。现代法律应以平等为原则,从制度上限制因社会原因所造成的人与人的不平等,并平等地适用法律,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原则。法律可以从立法和司法多种途径追求平等和保护人权,但其只能从制度层面为平等的实现创造条件,法律不可能消除一切不平等,法律更不会消灭一切差别。相反,法律在对平等的追求中还要保护合理的差别,故此,法律的公平原则中包含着差别原则。  相似文献   

18.
能源立法——实现能源安全的有力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佑海 《法学杂志》2007,28(5):32-35
近年来我国能源产业取得了显著发展,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与我国能源法律在体系、内容、配套和协调等方面的缺陷直接相关.当前迫切需要健全和完善能源法律体系,为我国能源安全提供有力保障.为此,首先需要认清我国所面临的严峻的能源形势,明确制定能源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在此基础上,将制定能源法、修改节约能源法与制定配套行政法规和规章等工作紧密结合.  相似文献   

19.
倪颂文 《行政与法》2007,3(7):29-32
和谐社会的根基就是民主法治,而法治社会则必须保证司法公正。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依靠公正的司法来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通过司法裁决的方式来解决社会问题、经济问题乃至政治问题,应当成为整个社会的首选。因此,探究影响司法公正的原因,实现和维护司法公正,已经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与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20.
赵毅 《北方法学》2013,7(4):67-77
在罗马法中,本质错误与身份错误、行为性质的错误、标的物错误并称为使行为无效的四种实质性错误。本质错误与材料错误相关又不等同于材料错误。本质错误的内涵见于D.18,1,9,2中的"醋为酒卖"案,是在社会经济功能影响下的标的物之内在特性发生错误。本质错误的外延见于"古杯"案及D.18,1,11、D.18,1,14等文本,涵涉了大部分的材料错误和性别错误,并可以作为一种兜底条款适用于那些对诸如艺术品价值、作者发生错误的情形。本质错误在近代演化为法国法的"实质错误"、意大利法的"本质上的错误"、瑞士法的"重大错误"、德国法和我国台湾地区法的"性质错误",在赋予法官自由裁量权的功能上,它们和中国大陆民法的错误制度殊途同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