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宪政,无论是从其历史起源和演变脉络看,还是从其制度安排和实现机制看,都是一种地方性知识。但对宪政问题的考量,不应当仅仅局限于其地方性特征而忽视价值层面的深度关切。只有在深刻洞悉了宪政的普遍性之后,认真回应和对待具有根本意义的宪政价值与原则,才能更好地坚持和发展自己的特殊性。当代中国的宪政建设不仅具有政治文明进步的一般性意义,更有着非同寻常的特殊历史境遇、运作过程和发展规律。宪政中国化是中国法治进程中具有方向性意义的重大问题,对这一问题的讨论,需要超越普遍主义和特殊主义、"普世价值"和"地方性知识"之间的理论纠葛与意识形态化纷争,努力在宪政的普遍性与"中国主体性"之间达致一种和谐与平衡。  相似文献   

2.
在当代中国宪政现代化的历史上,五四宪法无疑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从法制现代化的分析视角出发,反思五四宪法与当代中国宪政制度现代化之间的内在联结关系,分析五四宪法得以产生的社会基础,可以概括出五四宪法的伟大制度创新及其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宪政制度建设的伟大里程碑意义;客观分析出五四宪法所存在的制度缺陷及其对当代中国宪政现代化的影响;进而探讨五四宪法对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宪政国家建设和宪政制度现代化所具有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3.
法治是当代社会发展的必然方向,宪政则是在法治社会下建立起来的政治体制。宪政是民主的政治,是西方社会历史演进的结果,是孕育于西方文化背景下的产物,当下我国一些学者提出了"儒家宪政"这一宪政建设的新思路。儒学和宪政这两者是否真的能如一些学者所说的能协调统一的结合,从而形成一种符合中国本土文化特征的、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中国民主政治制度呢?本文试对"儒家宪政理论"在我国的可行性问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文章较为全面地探究了毛泽东同志宪政思想的萌芽与形成,通过回顾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宪政思想和实践,认为“人民立宪”是其宪政思想发展演变之主线。其主旨在于,一是建立一个由人民代表组成的立法机关,二是制定出反映人民意志的民主宪法。它如同标志宪法生命的“人民主权”原则一样,是中国宪政史上永具活力的一份宝贵遗产,结合中国实际地丰富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宪政实践和理论,对当今中国宪政建设仍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魏志学 《中国司法》2005,1(8):84-88
当代中国正处于一个伟大的历史变革过程中,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当代中国法治也同样面临着从传统型法治向现代型法治的创造性转换。法治,是现代国家的基本特征。如果说日趋完备的法律体制和日益健全的法律制度,正在中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的话,那么中国的法治之路还只能说刚刚开始,其最突出的问题在于宪法和法律远没有真正树立起应有的权威。从法治发展的一般规律,特别是中国的历史和现实看,笔者认为:实施宪政才是转型时期中国法治道路模式的理想选择。一、民主宪政为何在中国未能实施(一)法治意识薄弱,是民主宪政未能实施的观念…  相似文献   

6.
法治,即依靠法律手段来解决民族问题是人类的最佳路径选择。本文以当代中国社会变迁和50年的宪政实践为宏观背景,以《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为依托,以法价值理论为基础,探讨了民族区域自治的价值功能及其变迁;紧密联系中国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和法治进程的推进,指出了民族区域自治的未来发展目标,并设定了加强民族区域自治法制建设的路径选择:加快《民族区域自治法》的配套法规建设;构建民族区域自治法律的解释制度;强化民族区域自治法律实施的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7.
文章着重于社会学理论中的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重新诠释了中国传统礼法文化中的"亲亲相隐"制度,并将传统观念引入当代的刑事诉讼框架,为亲属作证提供法理依据。结合我国法律文化实践,只有基于人性选择的制度建设才能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刑事诉讼理念的创新。  相似文献   

8.
新中国的宪政建设在发端之初就走上了移植外来法的道路,从宪法制定到宪政实践,均受到苏联宪政模式的广泛影响。在苏联宪法理论于中国大陆全面传播之时,刘少奇作为苏、中法律嫁接的桥梁,将苏联的制宪建议、宪政精神和选举制度等传入中国;通过移植苏联宪法,主持和参与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制定工作,为"五四宪法"的诞生作出了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9.
宪政制度的设计从最初非可诉性到当今的司法适用是现实的迫切需要,是历史发展的逻辑结果,也是人权宪政理论的本质要求。宪法司法适用对于树立宪法权威、促进法治建设、保障公民权利和规范国家权力有效运行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在我国长期以来,形成了宪法不能作为裁判直接依据的司法惯例,严重弱削宪法的权威性,使宪政价值效益停留在纯理论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使我国实现真正的社会主义宪政,是我国宪法司法适用所面临的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10.
温岭民主恳谈是台州人民首创的一种基层民主政治形式,是对我国现行民主制度的创新,是我国公民基本权利的合理拓展,它与当代西方民主政治的最新发展——协商民主理论殊途同归,分别从理论和实践层面补正、完善和超越了代议民主,开启了协商民主的新时代。全面总结温岭“民主恳谈’,十年经验中的民主宪政新元素,挖掘整理温岭民主恳谈的制度化成果,形成普遍范式,用以构建我国基层民主协商制度,并纳入法治轨道,为我国宪政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探索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11.
田雷 《中外法学》2012,(5):927-951
在重新发现中国宪法的理论自觉下,本文以中国宪政模式为题,以"差序格局"、反定型化和未完全理论化合意为关键词,层层递进发现了中国宪政的一种结构性面向。"差序格局"是中国宪政模式的物质基础,是中国宪法实践和理论思考的立足点。反定型化是"八二宪法"时代的改革策略。中国改革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包含并且包容着参差多态的地方模式,这种地方试验主义的宪法允许由下而上、因地制宜的制度创新和政策试验。在此基础上,中国宪政作为一种政治整合机制,必须自觉地保持共识的未完全理论化,这不仅是建设一个各得其所的自由社会的要求,还是由"差序格局"政治空间及其内部差异性与反定型化作为特定时期的宪法策略所共同决定的。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社会契约论"及"人性本恶"两种理论阐述了学者对宪政理论渊源的不同解释,分析了"君"、"天"、"民"传统政治建制理念,解析了传统建制下宪政的变异状况,并提出了传统建制渊源下政府难以"有限"、正当反抗滥用等观点,建议在"契约"及"人性"中选择适当理念作为我国宪政制度建立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当下,"宪政"一词成了学界比较敏感的话题.要使"宪政"问题在有价值的学术意义上科学地加以探讨,必须要对"宪政"概念作为汉语的专门术语其辞源学的意义加以认真考察,同时还要对"宪政"概念"能指"的社会现象做出正确的评估,否则,在学术上简单地抛弃"宪政"一词会引发更严重和复杂的理论问题与政策上的被动. 从法理上来看,要考察"宪政"概念所指向的社会现象,应当明确地区分两个学术命题:一是"宪政"在当下中国是否已经发生?二是已经发生的"宪政"未来发展的目标是什么?前者是指事实状态的"宪政",后者指应然状态的"宪政".  相似文献   

14.
论我国宪政模式的走向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郑贤君 《中国法学》2003,7(1):14-23
自由民主宪政是自由原则与民主原则的复合结构 ,根源于自由宪政与民主宪政两种不同的宪政传统。巴黎公社创建了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民主宪政理论模型和实践传统 ,认为宪政的实质是保障民主。迈向自由民主的社会主义中国宪政既是对传统马克思主义宪政理论的继承 ,也是这一宪政传统在新的社会形势下继续完善与发展。该宪政模式在价值上兼顾自由、民主与平等 ,反映在制度上 ,就是除继续健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外 ,尚需加强中立机构的建设 ,并注重公民社会权利的保障 ,以实现社会主义平等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中国近代宪政开始是模仿日本,后来却走上了一条和日本不同的道路,一条通过革命走向宪政的道路。这是由于中日两国存在不同的历史约束条件。本文从三个方面,即对外部挑战的反应方式、原有的权力格局及其调整以及传统思想资源中的革命观念,对中日两国宪政道路选择中的不同历史约束条件进行了比较。同时还分别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分析了中国近代革命和宪政的复杂关系。作者认为,由于路径依赖的缘故,中国宪政是在革命和不断革命的过程中前行的。对于中国宪政事业来说,这是优点,同时也是弱点。在这一历史过程中,虽然阻滞宪政的力量不断受到重挫,宪政的层次不断得到提升,但是宪政事业也一再被打断,形成一种跳跃式发展的非连续过程,从而影响到宪政建设。  相似文献   

16.
论宪政模式选择中的本土文化传统因素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随着我国民主宪政制度的发展和宪政观念的不断深入人心,宪政模式的选择问题也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而在这个问题上,本土文化传统因素的影响至关重要。西方国家与近代中国宪政的发展历史证明,本土固有的文化传统及其特异性,直接决定了宪政发生与发展的道路,以及宪政模式的基本特征。因此中国要选择符合自己国情的宪政模式,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民主宪政制度,首先必须对本土文化传统因素及其影响问题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政治协商制度与中国民主宪政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它在我国的宪政体制中具有特殊的地位。特别是在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过程中 ,政治协商制度作为符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要求的一种制度性选择 ,在体现和促进民主政治建设方面 ,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 ,政治协商制度自身的发展与完善 ,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民主宪政建设所不容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立足中国实际而作出的战略选择,当代中国最大的实际、最基本的国情是我们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上百年的发展过程中,不同发展时期呈现出不同的变化和特征,中国经济发展现已步入新常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必须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解决"发展起来以后"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在国情的"变和不变"中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努力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9.
行政法理论基础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西方的宪政原理和制度以及社会历史条件导致了诸多行政法学说的相继出现 ,并指导着其行政法治建设和行政法学研究。我国的行政法理论和实践呈现出与西方不同的路径 ,行政法理论基础处于规范研究层面 ,对我国行政法的认知和把握必须立足中国的国情 ,紧扣“控制国家权力”的宪政理念 ,在公民与政府的对峙与良性互动中点滴积累行政法的实践 ,以此迎来宪政的曙光。  相似文献   

20.
"82宪法"实施以来,基本权利理论逐渐成为宪法学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发展至今,中国宪法权利理论的研究成果已经颇具规模。随着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化,基本权利理论出现了体系化和精致化的趋势。随着研究方法论的不断的成熟,基本权利理论从简单的借鉴国外理论逐渐发展为中国问题导向的研究。未来的基本权利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如何将基本权利的一般原理与中国的宪政实践相结合,逐渐形成一套对中国现实具有解释力的基本权利理论和范畴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