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实施三年后的今天,“带薪年假”仍然是上班族热议的话题。对于带薪年假权利,劳动者是否已经彻底了解了呢?  相似文献   

2.
《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第2条规定:“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有雇工的个体T商户等单位的职工连续工作1年以上的,享受带薪年休假(以下简称年休假)。单位应当保证职工享受年休假。职工在年休假期间享受与正常工作期间相同的工资收入。”  相似文献   

3.
丁咚 《公民与法治》2013,(17):30-32
我国《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企业职工带薪年休假实施办法》明确规定,职工工作10年以上,带薪年休假为10天,已满20年的带薪年休假为15天。然而,在北京兰海公司工作了十几年的万华兰却从未享受过国家法定的年休假,兰海公司的《员工手册》中规定,员工每年只享受年休假5天。为了捍卫自己的休假权,万华兰在与公司多次交涉无果后,联合公司其他7名员工,一纸诉状将北京兰海公司告上法庭,要求公司支付员工未休年休假工资。2013年4月27日,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此案。据悉,此案是我国第一起职工为争取年休假集体起诉单位,并由法院正式判决获胜的劳动争议案。  相似文献   

4.
颜燚 《法制与社会》2014,(22):40+44
自2008年《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实施以来,带薪年休假制度虽逐步落实,但整体实施效果不佳。本文将从立法,执法,配套制度,经济环境等角度对该制度的推行效果进行分析,同时对立法执法机关,劳动者和单位三方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2008年1月1日起开始施行的《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为广大劳动者每年享受5天到15天不等的带薪年假提供了法律基础,但是实践中囿于用人单位的强势地位以及劳动者自身认识问题,劳动者实际享受到这一权利的情形并不常见。去年,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完成的一项调查显示,所在单位实行带薪休假的受访者不足半数,50.4%的人表示,所在单位不实行带薪休假。具体到单位性  相似文献   

6.
姜婉莹 《法庭内外》2013,(12):31-32
休息休假,是劳动者的法定权利,旨在保障劳动者休假权利的《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已经颁布实施了5年。但实践中,劳动者和用人单位面对年休假制度,依然有种种困惑:我的年假有几天?这名员工究竟能不能休年假?我离职了,年假怎么计算?下面,法官将结合审判实践经验,为大家解读与休年假有关的常见困惑和误区。  相似文献   

7.
从《劳动法》、《公务员法》到《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和《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带薪年休假实施办法》,公务员的带薪年休假逐渐从纸上权利走向现实。然而,随着金融危机的到来,广东两位政协委员"暂停员工带薪休假"的建议引发了社会上正反两方面的争论,一方认为带薪年休假是现代社会的文明举措,暂停带薪休假是历史的倒退;另一方则认为,在金融危机的席卷下,不仅企业员工要与企业共存亡,公务员也应带头暂停带薪年休假,缓解政府财政压力,共渡金融危机。本文以"三圈"理论为分析视角,以公务员带薪年休假制度的价值、推行能力和社会支持为分析框架,解析公务员带薪年休假制度不能取消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公布日期]2007.12.14[施行日期]2008.1.1[文(令)号]第514号令[类别]社会法.劳动第一条为了维护职工休息休假权利,调动职工工作积极性,根据劳动法和公务员法,制定本条例。第二条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等单位的职工连续工作1年以上的,享受带薪年休假(以下简称年休假)。单位应当保证职工享受年休假。职工在年休假期间享受与正常工作期间相同的工资收入。第三条职工累计工作已满1年不满10年的,年休假5天;已满10年不满20年的,年休假10天;已满20年的,年休假15天。国家法定休假日、休息日不计入年休假的…  相似文献   

9.
经国务院领导同意,11月5日,国务院法制办公室正式将《职工带薪年休假规定(草案)(征求意见稿)》全文公布,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其中提到,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的职工在同一单位连续工作1年以上的,享受带薪年休假。  相似文献   

10.
完善我国带薪年休假制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劳动法》第45条规定:国家实行带薪年休假制度并明确由国务院制定具体办法。但带薪年休假的具体办法国务院至今未出台。带薪年休假实际上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文章分析了我国带薪年休假的立法现状、实施现状,介绍了国外带薪年休假制度,提出我国完善带薪年休假制度具体办法。  相似文献   

11.
国务院第198次常务会议通过《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第一条规定“根据劳动法和公务员法,制定本条例。”《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将劳动法与公务员法并列起来,将两种不同身份的劳动者平等地适用在同一个行政法规下,这样的规定在公务员与职工退休金、劳动权利救济等与权利有关的领域两轨制大行其道时,更显得珍贵,彰显了法治下人与人的平等。  相似文献   

12.
王显勇 《法学》2023,(3):161-177
现行带薪年休假法律制度属于特别私法性质的劳动保护法,立基于劳动者带薪年休假权的私权建构,依托于行政机关介入劳动争议的实施机制。带薪年休假被定义为劳动者私权的认识存在偏差,行政实施机制设置存在错位,导致带薪年休假无法有效实现。带薪年休假具有劳动基准和债权请求权的双重法律属性。带薪年休假基准是用人单位对国家所负担的公法义务,无法转化为替代性经济补偿的私法义务。我国应当实行带薪年休假必休原则,通过行政执法机制来确保带薪年休假基准得以实现。带薪年休假基准具有私法效力,其经由劳动合同转化为带薪年休假权。带薪年休假请求权是附法定生效条件的选择之债,其在权利生成阶段属于附法定生效条件的请求权,在履行期日确立阶段属于法定的选择之债。带薪年休假请求权以实际给假为给付内容,通过劳动争议处理、行政调解、工会帮助实施等多元实施机制予以实现。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带薪休假制度早已存在,但实际执行效果并不理想,随着国家于2007年底颁布的《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开始执行,对于带薪休假所引起的纠纷也日益增多。本文通过对我国带薪休假制度实施情况的分析来浅谈新劳动法下带薪休假制度实施的影响与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4.
1.国务院拟出台职工带薪年休假规定国务院法制办11月5日全文公布《职工带薪年休假规定(草案)》(征求意见稿),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根据该征求意见稿,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的职工在同一单位连续工作1年以上的,享受带薪年休假。2.“两高”调整刑法新罪名新增“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公布关于执行刑法确定罪名的补充规定(三),对适用刑法的部分罪名进行了补充或修改,调整后的新罪名于即日起施行。这一补充规定取消了原来的“公司、企业人员受贿罪”罪名,修改为“…  相似文献   

15.
时事点击     
《江淮法治》2008,(1):4-5
国务院公布《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中央国家机关 集中采购5年省了51亿;我国将建用地逐级考核制;最高法将出台劳动合同法司法解释;最高检开展首次检务督察;  相似文献   

16.
我国带薪年休假制度没有得到有效实施存在多种原因。法国带薪年休假制度在带薪年休假权的定性、法律规范的强制性和可操作性,以及法律责任的确定性等方面都对我国具有启发意义。完善我国带薪年休假制度需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在立法认识上,要重新认识带薪年休假权的性质,确认其属于劳动者休息权的一种;另一方面,多角度细化带薪年休假的法律规范,使之具有实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带薪年休假,对我来说就是儿子识字挂图上那个金黄的大饼——看着挺好,但吃不到."在北京市某民营企业从事企业推广工作的赵先生一脸苦笑. 这样的苦笑,在记者走访中比比皆是. 与之相对应的是,近日,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与北京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召开新闻发布会,联合发布《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法律适用问题的解答》,其中规定,对劳动者应休未休的年休假天数,单位应当按照该职工日工资收入的300%支付年休假工资报酬.  相似文献   

18.
我国加入WTO后.有义务修改反倾销法律制度使之符合WTO规则。因此,1997年3月25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反补贴条例》(以下简称“旧条例”)在仅仅生效5年之后,就为2001年4月28日颁布、2002年1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以下简称“新条例”)所取代。新条例与旧条例相比.更多地吸收  相似文献   

19.
近日,国务院公布《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鼓励职工结合个人需要和工作实际分段灵活安排带薪年休假,提出“高等学校可结合实际调整寒、暑假时间,中小学可按有关规定安排放春假,为职工落实带薪年休假创造条件”。《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不再提出旅游人次等数量指标,而是突出了旅游消费、年人均出游人次等质量性指标f8月22日《京华时报》)。  相似文献   

20.
政策法规     
《法人》2008,(2):8-8
中央企业国有资本收益收取管理暂行办法出台;个人所得税工资薪金费用扣除标准调整为2000元;证券公司设立子公司有法可依;《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公布;国家环保总局发布《关于加强上市公司环保监管工作的指导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