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在大款眼里,他是超人。只要给钱,没有他办不成的事。 在律师眼里,他是能人。只要“合作”,没有他拿不下的官司。  相似文献   

2.
从专案组侦查情况看。杨贤才接受贿赂的对象有相当一部分是他在从事审判或执行业务时结识的律师,如许俊宏、纪鸿涛、陈卓伦等。杨贤才利用手中掌握的审判权、执行权和这些不法的执业律师沆瀣一气,狼狈为奸,大搞权钱交易,肆意戏法。其中,他和原广东法制盛邦律师事务所主任陈卓伦之间的黑幕交易。就是最为鲜明的一例。  相似文献   

3.
纪剑铭 《中国监察》2010,(21):51-54
2010年6月2日,全国各大新闻媒体转载中国新闻社发布的一条消息: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执行局原局长、高级法官杨贤才,犯受贿罪,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犯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判处有期徒刑4年。决定执行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没收个人全部财产。之后不久,杨贤才表示对一审判决认罪服法,不再上诉。一时间,杨贤才受贿案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4.
文峰  张义 《政府法制》2008,(18):18-20
前不久,广东省高院执行局原局长杨贤才被“空降”广东的中纪委人员秘密带走,由此,关于杨贤才在案件执行中的腐败问题浮出水面。有关人员称,杨贤才落马,是引爆广东执行腐败窝案的一个导火索。  相似文献   

5.
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执行局原局长杨贤才,身处广东高院执行局的最高位,利用其手中的权力魔杖,为少数人大开方便之门。这根魔杖在为他自己带来了滚滚财源的同时,也带来了繁华过后的万劫不复。  相似文献   

6.
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执行局原局长杨贤才,身处广东高院执行局的最高位,利用其手中的权力魔杖,为少数人大开方便之门。这根魔杖在为他自己带来了滚滚财源的同时,也带来了繁华过后的万劫不复。  相似文献   

7.
曾因在破解执行难问题上提出了一系列切中时弊的举措。而被外界誉为“中国第一执行局长”的杨贤才。是怎样成为敛财数千万元的巨贪大蠹呢?  相似文献   

8.
2008年,中央纪委在查办原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黄松有违法违纪案件中。发现了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原执行局局长杨贤才重大受贿犯罪线索,将此案交由河北检察机关查办。2010年12月上半期。《法治人生》杂志以《“执行局长”的末路》为题,报道了杨贤才这个被称为“中国第一执行局长”的犯罪过程。日前,本刊编辑部通过河北检察机关对杨贤才受贿大案进行再次追踪,向读者揭示了法官以权亵法,律师以钱买法的惊人内幕。  相似文献   

9.
贪官落马,人们司空见惯,也算不上是什么新闻了。然而,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县原县委副书记汤少波被南京市纪委"双规"审查时,却在县城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在人们眼里,他是个清官,别人能贪则贪,他却给自己制定了拒礼拒贿的几条原则;别人贪了的钱别想拿出来,他却在5年内13次上缴现金和美元。在妻子眼里,他是个"廉官",每当叮嘱其千万别贪贿时,他总把胸脯拍得山响作保证,  相似文献   

10.
石阡 《中国监察》2011,(10):50-52
法官与罪犯,有着天壤之别。而在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执行局原副局长王旷心中,神圣的天平却发生了严重倾斜,由法官变为罪犯。2006年,王旷因犯受贿罪、挪用公款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6年。入狱后他深切地感受到"人生最悲是犯罪,一旦成囚万事迟",并对自己的罪行进行了沉痛忏悔。  相似文献   

11.
《政府法制》2011,(27):7-7
昆明发改委"艳照门":愚蠢公关成笑话 在这几起涉官"性丑闻"事件中,以昆明发改委"艳照门"最富戏剧性,一波三折,比电影还要夸张。当网友贴出据称来自捡到的U盘中的昆明发改委官员"艳照"后,媒体迅速找昆明发改委求证。先是工作人员否认有这个人;继而,昆明发改委承认有这么一个"当事人",不过没有承认"艳照"是真的,却将主角成建军"调离原工作岗位"或曰其"在另外的办公室上班",目的是为了"保护他"。  相似文献   

12.
张忠培在《书屋》撰文认为,必须澄清对邓小平的两个提法的误解,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发展是硬道理"。长期以来,我们将邓小平说的"发展是硬道理",理解为经济"发展是硬道理",这是一种误解。读遍邓小平著作,没见过他说过经济发展是硬道理。因此,不能将"经济"强加在"发展是硬道理"头上,将邓小平说的"发展是硬道理",理解乃至说成为经济"发展是硬道理"。邓小平说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既不是对当时他提出的政治和建没而言的,  相似文献   

13.
李志刚 《政府法制》2011,(27):36-36
如今,一些地方、部门,一旦有"突发事件",首先想到的是"舆论引导"、"公关技巧",如果事件没解决好,多半会指责"舆论引导不力"、"公关无方",而讳言处置不当。如此思维应对"突发事件",实则是"本末倒置"。史上首家媒体诞生前,突发事件也时常发生。可那时官员手里压根就没有"媒体",更谈不上舆论引导,相反,突发事件中的"谣言"、"流言"却可以满天飞,  相似文献   

14.
王健根 《江淮法治》2011,(10):32-33
在单位下属眼里,他是一位好领导;在妻儿眼里,他是好丈夫好父亲;在朋友眼里,他是“仗义”哥儿们。谁也没有想到,他竟然是个十恶不赦的采花大盗。  相似文献   

15.
张驰  袁成本 《法人》2010,(10):24-26
在两个月前,无论身处在葫芦岛市区的任何一个地方,你只要打车说去"锦化",司机师傅问都不问直接就把你拉到位于连山区的化工街,因为"锦化"的招牌谁都知道;现在,你再说去"锦化",有的师傅会小心翼翼地轻声问一句:是现在的方大化工么?  相似文献   

16.
在人民法院的判决书中认定,杨贤才受贿最大的一笔是深圳大景源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黎智华送的600万元港币。  相似文献   

17.
今年"两会"新风扑面,代表委员畅所欲言,频频提及"敏感话题",不仅让媒体"解渴",也让公众感受到了务实的作风。事实证明,只要打开天窗说亮话,"敏感话题"其实也可以"脱敏"。全国"两会"期间,针对个别地方禁止记者异地采访的问题,全国政协委员、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直截了当地表示"我不赞成";在北京团开放日回答记者提问时,全国人大代表、  相似文献   

18.
郭炜 《政府法制》2010,(20):50-50
星期一早晨刚上班,一个农民模样的老汉走进了办公室。正当办公室牛副主任准备问他找谁时,那老汉唯唯诺诺地开了口:"我打听一下,主任在吗?"牛副主任放下手中的报纸没好气地说:"你找他有什么事?"  相似文献   

19.
《检察风云》2010,(16):8-9
矗立在广州繁华商业路段的中诚广场。被称为“中国第一烂尾楼”。1993年8月动工至今的17年来,围绕着这幢楼的纷争陆续上演。除杨贤才外,与此项目相关者还包括最高人民法院前副院长黄松有以及中石化前董事长陈同海。相较于他人,杨贤才在该楼的最终归属上起到了关键作用,他用自己手中的权力魔杖,一笔就“送出”4个亿。  相似文献   

20.
戴凌琳 《政府法制》2010,(14):10-11
近年来,一些官员信奉风水愈演愈烈,而"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此乃官员最基本的责任。同样,为官一任碌碌无为,或者总要些歪门邪道的"把式",就需要相关部门启动问责制,对那些丧失崇高的理想信念,挥霍纳税人钱财的昏官、庸官要有力地问责,触犯刑律的理应依法制裁,绝不姑息迁就。民众只赋予了官员执政为民的权力,并没有给他浪费公款孝敬心中"鬼神"的荒唐权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