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正虚假诉讼的规制措施主要包括民事诉讼中的规制以及虚假诉讼的刑法规制。笔者在本文主要探讨民事诉讼和刑事诉讼衔接的三个问题,其一是民事裁判对刑事诉讼程序的既判力问题,提出人民法院对虚假诉讼行为作出认定后,应当直接将该案移送至侦查机关以直接启动刑事诉讼程序受害人对虚假诉讼行为报案;受害人申请启动刑事程序的,不以相应民商事法院出虚假诉讼的认定为前提;其二是民事裁判对刑事裁判的既判力问题,  相似文献   

2.
张俊杰 《法制与社会》2012,(29):121-122
虚假诉讼现象呈增多趋势,损害了司法公信力,检察机关应当充分发挥检察职能打击虚假诉讼.虚假诉讼案件集中在涉财产类纠纷,当事人具有利益共同性,表现为虚构债权债务关系.虚假诉讼的发生有民事诉讼制度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违法成本低廉等五个方面的原因,检察机关可以从加强对民事申诉案件的审查、注重固定关键证据等五个方面依法打击虚假诉讼.  相似文献   

3.
薛玮 《法制与社会》2010,(15):103-104
一些当事人为了自己的非法利益利用民事诉讼制度的不足进行民间借贷的虚假诉讼,危害了司法权威和司法公正。然而由于法律规定的模糊性和民间借贷虚假诉讼行为的隐蔽性,在实践中如何识别和防范民间借贷虚假诉讼行为,始终是一道难题,本文在此就民间借贷虚假诉讼案件的认定与防范作简要的论述。  相似文献   

4.
梁攀 《法制与经济》2010,(13):80-81
在法律意识不断增强的今天,越来越多群众懂得运用法律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但却偏偏有这样的一些人利用人民对法律的信任,制造虚假纠纷的假象,侵害了案外第三方的合法权益,损害了国家司法机关的权威,制造出一起起虚假诉讼案件。本文将从虚假诉讼的现状、成因及相关预防对策方面探讨该如何防范虚假诉讼案件。  相似文献   

5.
检察机关对虚假诉讼进行监督是职责所在。虚假诉讼的主要发案领域,包括民间借贷纠纷案件、房地产权属纠纷案件、涉及析产类的财产纠纷案件、以特定企业为被告的财产纠纷案件、机动车保险理赔案件、驰名商标认定案件等几大类。虚假诉讼具有当事人之间有特殊关系、庭审过程场面缓和、诉讼程序较为简便快捷等共同特征。检察机关应加强审查涉嫌虚假诉讼案件、做好证据收集工作、充分运用调查核实权、及时固定关键证据。  相似文献   

6.
方圆 《法制与社会》2012,(24):120-121
近两年,针对民事诉讼中以虚假诉讼等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诉讼欺诈行为不断出现,不仅严重侵害了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益,浪费了宝贵的司法资源,还极大损害了司法的公信力和权威性,有必要加以规制.本文从诉讼欺诈的特点、表现形式、原因分析、法律规制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虚假诉讼案件呈多发态势,不仅影响了法院司法活动的公信力,还损害了第三人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本文从虚假诉讼案件的涵义界定和特征、现状出发,对检察机关发现和查办虚假诉讼案件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民间借贷虚假诉讼现象频发,其主要特征包括原告为同一人的密集起诉、多为单方欺诈型虚假诉讼、多为缺席判决、时常伴有刑事犯罪行为等。绍兴市检察机关根据民间借贷虚假诉讼特征,创新应用大数据挖掘虚假诉讼线索,破解案件发现难题,办理了一大批民间借贷虚假诉讼案件。从查办情况看,民间借贷虚假诉讼检察监督在受理启动、调查核实和民刑交叉等问题上存在诸多分歧,亟需统一标准。通过健全主动监督机制,借助多种手段强化调查核实、构建多元协同治理模式才能不断完善民间借贷虚假诉讼的检察监督。  相似文献   

9.
樊惠平  刘苗荣 《河北法学》2007,25(2):153-157
<道路交通安全法>和已公布的<机动车强制保险条例>,在交通事故的处理程序和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方面创设了一些新制度,在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的责任主体和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类型的变化,直接引起了此类案件诉讼程序的变化.我国现行的相关民事诉讼制度已不适应新型案件相关实体法律关系的规定,使得新型案件在正当当事人、共同诉讼(合并审理)的判定上缺乏诉讼技术上的支撑.对那些可能对本案的诉讼标的有"合一确定"必要的当事人参与本案时缺乏法律依据,限制了当事人行使诉权.在司法实践中,对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当事人的诉讼地位和是否合并审理产生不同认识,也引起执法标准不一.机动车强制车险涉及公共安全和社会利益,其所涉及的主体范围很广,解决以上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不言而喻.  相似文献   

10.
周翔 《河北法学》2011,29(6):193-197
虚假诉讼在我国当前呈高发态势。因虚假诉讼行为人事先的恶意串通,若人民法院仅依诉讼常规程序审理之,必然不能探明事实之真相,必须采取常规程序外之特别手段方可应对。虚假诉讼变民事诉讼当事人"无奈提起诉讼"为行为人"刻意制造诉讼",对民事诉讼制度产生解构性侵害,是对整个民事诉讼法律制度的直接挑战。但作为解决虚假诉讼问题的首要问题——虚假诉讼的定义——仍然众说纷呈,没有统一的说法。此种现状导致虚假诉讼问题在实践中的诸多关注和探讨存在先天障碍。从实然使用、应然分析、与诉讼诈骗等相近概念的辨析以及案件的特点分析四个方面对虚假诉讼定义进行多角度解析,以期为虚假诉讼问题在实践中引发的关注和探讨进一步明确对象目标指向和精确界定探讨范围,并给相关法律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多元化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胡蓓 《法制与社会》2010,(14):122-123
目前在我国司法实践中,虚假诉讼现象不断增多。民事虚假诉讼行为不仅侵害了其他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也浪费了大量的司法资源和扰乱了正常的诉讼秩序,更严重的是对司法公正、司法权威和诉讼价值构成了巨大的冲击与损害。本文主要是从虚假诉讼的内涵、特征及刑事可罚性角度探讨,以期能够从实体和程序两方面对虚假诉讼进行有效规制。  相似文献   

12.
虚假诉讼现象在目前司法实践中呈多发态势,其不仅发生在民事诉讼过程中,更不断渗透到民商事人民调解委员会诉前调解确认案件中。虚假诉讼严重损害了司法权威和司法公信力,具有极大的社会危害性,但诉前调解确认案件中虚假诉讼的危害性则有过之而无不及。本文试图讨论人民法院确认人民调解案件中虚假诉讼的特定、危害、成因及对策。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虚假诉讼案件呈多发态势,不仅严重侵害了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益,浪费司法资源,而且极大地损害了司法的公信力和权威性,本文从虚假诉讼的危害性和相关防治举措的缺陷出发,阐述虚假诉讼检察监督的重要性,并对检察机关发现和查办虚假诉讼案件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随着路网的不断完善和车辆性能的不断提高,我国道路交通事故的表现形式逐步倾向于复杂化和恶性化。本文以我国典型的高速公路、城市道路和农村公路特大交通事故为对象,通过搜集和整理不同道路发生特大交通事故的类型及主导原因,对比分析了不同道路条件下特大交通事故的形态特征。统计分析可得,高速公路主要特大交通事故为追尾,城市道路主要为碰撞,而农村公路主要为翻坠型。最后,结合三种道路特点提出了相对应的预防对策与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5.
王亚新 《法学研究》2014,36(6):132-146
利用2012年民诉法实施以来司法实践中积累的相关裁判文书,区分起诉审查和实体审理两个程序阶段,可以对分别以裁定和判决就原告适格作出判断的若干第三人撤销之诉案例从法解释论的角度进行分析。经考察有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和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这两类提起撤销之诉的第三人的多种情形,可看到此类案件实际上很可能间接地起到遏制虚假诉讼或不诚信诉讼行为的作用,且具有规范第三人参加诉讼制度的程序运用或增进为第三人提供的程序保障等其他方面的潜力。不过,在原告适格等诉讼要件的审查和一些相关的程序设计上,司法实务对第三人撤销之诉的运用仍有待于进一步的改进、完善,并需要继续获得理论上的支撑。  相似文献   

16.
谢安平 《河北法学》2007,25(9):131-135
刑事庭前审查程序的价值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对公诉案件进行"过滤",从而抑制公诉,防止不必要的和无根据的审判发动;二是对公诉案件进行"分流",使不同刑事案件适用繁简不同的诉讼程序,防止简单案件适用复杂的诉讼程序,或者是复杂案件适用简单的诉讼程序;三是保障人权并节约诉讼资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立我国预审法官制度"等完善我国刑事庭前审查程序的构想.  相似文献   

17.
醉酒驾车类案件在司法实践中呈现出四个特点:醉酒驾车型危险驾驶是危险驾驶罪案件的主要表现形式;醉酒驾车型危险驾驶罪的犯罪主体主要是中年男性;醉酒驾车导致交通事故频发;醉酒驾驶摩托车构成犯罪的比例增加。醉酒驾车类案件在司法实践中存在三个问题:对"机动车"的界定有争议,诉讼程序违法及对《刑法》第133条之一第2款的错误适用。建议法律扩大"机动车"的范围,将有期徒刑纳入危险驾驶罪的刑罚范围,对危险驾驶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一律认定为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相似文献   

18.
杨锦炎 《法学杂志》2016,(6):117-124
以经济分析方法研究虚假诉讼的成因,可以在微观层面剖析虚假诉讼行为的成本与收益.虚假诉讼的成本包括直接成本和失败的风险成本,收益则以经济利益为主.直接成本较低、失败的风险可控,有利于行为人达到成本最小化目的,从而提高了虚假诉讼的成本与收益之比,且这就是虚假诉讼多发的主要原因.提高虚假诉讼被发现的几率、加重对虚假诉讼的惩罚、提高虚假诉讼失败的风险成本是遏制虚假诉讼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9.
道路交通安全法的颁布实施,有利于维护道路交通秩序,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保护人身安全,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财产安全及其他合法权益,提高通行效率。虽然该法的内容主要是道路交通安全行政管理方面的规范,但其中也有交通事故的处理和法律责任方面的规定,而且这些规定在扬弃一些不合时宜的规则的同时,创设了很多新制度,相应地引起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类型、诉讼主体、诉讼方式以及赔偿项目和标准等方面的变化,对人民法院审理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有着实质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道路交通事故日趋增多,有关道路交通事故的赔偿纠纷被诉诸法院的案件呈明显上升的趋势,这类案件已成为新类型的诉讼纠纷案件,在司法实践中对此类案件的处理也引起了不少争论。从民法角度看,道路交通事故责任(主要指汽车交通事故责任)是一种特殊的侵权责任,这种侵权责任由《民法通则》第123条以严格责任原则确定了责任的归属。实践中,这种侵权损害赔偿责任通常适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