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论国际法渊源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伟芳 《法学评论》2005,23(4):52-57
法律渊源是国际法的传统理论问题。尽管对国际法渊源的定义有不同的理解,但许多学者都认为《国际法院规约》第38条列举了国际法渊源的具体表现形式。近几十年来,国际习惯法的作用随着条约的大量产生而有所减弱,但国际习惯法依然具有其存在的独立价值,它在条约所末涉及的国际社会的诸多领域,仍然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作为国际法上的法律人格者(legal person),国际组织的国际责任源于其所为的国际法上的不法行为(delictum jure gentium)和损害,这些行为违反了它们承担的各种条约和国际法义务。由于国际组织的历史相对较短,建立国际组织责任制度的理论和实践尚在发展之中。然而作为国际层面的法律主体,国际组织在享受权利的同时也应当承担义务和责任。  相似文献   

3.
古祖雪 《法学研究》2007,(1):135-147
现代国际法的发展呈现出新的趋势:一方面,国际立法活动日益活跃,法律规范越来越多样化;另一方面,各种规范之间的冲突加剧,国际法的体系结构越来越碎片化。这种现象损害了国际法的权威性和可预见性,也给国际关系增加了不稳定的因素。有必要在《维也纳条约法公约》的框架内,通过国际组织间的合作和国家间的协调来寻求解决规范冲突的办法,提高国际法的有序化程度。  相似文献   

4.
一、双边条约是国际投资法主要的适格法律渊源   《国际法院规约》第 38条对于国际法渊源的例举是《国际常设法院规约》相关条款的机械移植,其之所以形成是由于特定时期全体成员或大多数国家共同的基本价值观念所致,而且是基于国际法主要调整国家间政治关系的假定。随着战后不同国家集团的利益多元取向及国际法调整范围的不断拓展,倘若仍拘泥于陈旧学说来讨论在某特定领域应适用何种规则的问题,就很有可能得出歪曲的答案,甚至根本找不到答案 1。因此,至少应该在某些领域部分地重新思考有关法律渊源的传统观点。国际投资法正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5.
赖莉  余晖 《中国律师》2004,(6):66-67
一、国际条约在中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及适用模式我国《宪法》对国际条约在国内法的地位和适用效力问题没有作出明文规定(由此导致在我国国际法适用效力的纷争与疑义),只是在第67条、第81条和第89条规定了缔结国际条约的程序。根据我国《宪法》的第67条第14款、第81条、第89条第9款以及《缔结条约程序法》的第3条、第5条、第7条、第12条的规定,我国对外缔结条约和重要协定的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及其政府部门在缔约权限内对外缔结的协定,如果与国内法有不一致的地方,必须报请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由此可以看出,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决定的…  相似文献   

6.
对国际奥委会的法律性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国际人格、国际法律人格(国际法主体)、国际组织以及非政府组织等几个方面。国际奥委会是可以永久存在的国际性、非政府、非营利的组织,具备国际人格,但不是国际公法主体。《奥林匹克宪章》只能是体育运动领域的国际习惯,是国际体育法的渊源,但不具备习惯国际法的性质。  相似文献   

7.
黎尔平 《北方法学》2010,4(1):108-114
纽伦堡审判犹如当代国际人权法发展历程上的里程碑,它将自然法思想引入到以法律实证主义为基础的实在法中,突破了国家主权在国际人权保护中形成的障碍,明确了个人应承担的国际法责任与义务,使个人成为国际法的不法主体,进而使法律的“应然”与“实然”结合在一起。联合国发扬光大了纽伦堡审判的精神和实质,使国际人权法成为国际法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从纽伦堡审判到《国际刑事法院规约》的生效,后者目前所遇到的问题与60年前的情况相似,它是否能如设计者所希望的那样还需大国在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都灵冬奥会的反兴奋剂法律冲突产生于东道国法律与国际奥委会规则的不同规定。本文通过对该法律冲突解决的分析,肯定了非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国际法地位,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非政府间国际组织规则的国际法意义。  相似文献   

9.
陶恺元 《中外法学》1998,(5):126-129
<正> 由詹宁斯和瓦茨修订的《奥本海国际法》第一卷第九版于1992年由英国朗曼公司出版。在时隔近40年之后,这部西方国际法的经典著作又出新版,无疑是国际法学界的一件大事。而这一事实本身,也再一次证实了《奥本海国际法》在国际法著作中的权威地位。由于北京大学国际法研究所王铁崖教授等人的辛勤工作与努力,该书第一卷第一分册的中译本得以与中国从事国际法教学、研究和实际工作的广大读者见面。通过对《奥本海国际法》第一卷第一分册第九版(中译本)(以下简称第九版)与《奥本海国际法》上卷第一分册第八版(中译本)(以下简称第八版)的比较,不仅可以看出不同修订者在学术观点、写作风格等方面的异同,更可了解国际法近半个世纪以来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10.
2009年9月15日至19日,国际法哲学和社会哲学协会第24届年会在北京成功召开。两年一度的国际法哲学和社会哲学协会年会被称为法哲学和法理学界的奥林匹克大会,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大洲的法哲学、社会哲学、政治哲学等学科的优秀学者,大家以文会友、一起探讨共同关心的法律、社会与政治问题。年会每次都邀请在国际上享有盛名的知名学者在全席大会(Plenary Session)上发言。这些发言指示了当前法哲学研究的重点,对人们深入思考相关问题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中外法学》编辑部特别选择了本届年会上一些有代表性的大会发言,作为专题,刊登于本期,以便于更多的国内学者了解国际法哲学和社会哲学的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11.
国际法的渊源是国际法学的一个基本概念,指的是国际法的原则、规则和规章、制度第一次出现的地方或最初的表现形式,是国际法中证明具有法律的拘束力并普遍适用的规则已经存在的证据和表明这种规则效力的法定形式。本文主要从国际条约、国际习惯和一般法律原则来阐述国际法渊源,并拓展到确定法律原则的辅助方法和国际组织的决议。  相似文献   

12.
<正> 国际法学普遍认为,在国际法各个领域内要求"善意"是一项业已确立的国际法原则,甚至是最基本的原则之一。《联合国宪章》第二条第二款(它得到联合国大会关于指导国家间友好关系及合作原则第2625(XXV)号决议的支持)及《维也纳条约法公约》第二十六条和第三十一条第一款有关善意的规定,都可据以说明在国际实践中达一原则业已得到承认。按照达些条款(顺便指出,其中  相似文献   

13.
侯幼萍  程红星 《法学杂志》2007,28(1):158-160
国际法正在经历某种形式的碎片化,最近的一些研究以各种方式描述了这种所谓的碎片化,并认为这是一个不利的发展方向,是对法律体系的一个威胁.而本文则对这种观点持怀疑态度,提出国际法并非在经历碎片化,而是正发展为一个多元的体系.国际法律秩序的规则、制度和实践并非正受到碎片化的侵蚀,相反,其正因国际法律多元化的出现而得到加强.  相似文献   

14.
政府间国际组织作为国际法的主体,在国际社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国际立法与实践都表明国际组织具有国际法律人格,尽管这种人格是派生的、具有特殊性。同时,国际组织在一国国内也具有国内法律人格,具有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就我国的实践而言,我国参加了多个国际组织,一些国家组织还在北京、上海等城市设立了总部,但是对于这些国际组织在我国的法律地位缺乏明确的规定,我国迫切需要在立法和实践中完善相关内容。  相似文献   

15.
日本政府关于钓鱼岛列岛与《马关条约》无关的说法不符合事实。《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作为国际协定,虽未出现"钓鱼岛"的字样,实际上确定了钓鱼岛的地位和主权归属。《旧金山和约》对中国没有拘束力。《归还冲绳协定》的基础文件乃至归还主体、方式和范围均违背国际法,应归于无效。美国向日本移交钓鱼岛的行政管理权违反了国际条约,是非法无效的行为,日本并不因此享有钓鱼岛的主权。日本将钓鱼岛"国有化"公然违反国际法,凸显出钓鱼岛主权之争法律解决方法的紧迫性。美国擅自处置琉球群岛之归属,违反了《联合国宪章》,在国际法上难以成立。  相似文献   

16.
董箫 《中国律师》2008,(2):75-77
国家责任指国家对其国际不法行为或损害行为所应承担的国际法律责任。凡违反国际法所赋予该当事国义务的行为都是国际不法行为,违法国必须为此承担法律上的后果,即法律责任。国家责任是现代国际法中一项十分重要的法律制度,它是保证各国及其他国际法主体遵守国际法规范的必要法律手段。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否定国家责任将毁灭国际法,因为否定就实施不法行为所应负的责任,也就取消了各国按照国际法行事的义务。长期以来,  相似文献   

17.
徐碧君 《法制与社会》2013,(24):140-141
在这个既充满希望又充满矛盾的时代,国际社会强烈呼唤国际法律秩序的建构。国际法的特点决定其已成为解决当今国际社会矛盾的有效工具。遵守国际法无论是对国际社会整体利益还是国家个体利益的维护都意义非凡。  相似文献   

18.
李鸣 《中外法学》1991,(6):41-44
<正> 两年来,我国的国际公法学在稳步发展中.1990年4月,北京举行了第十四届世界法律大会,我国的国际法学界提交了一批有质量的论文,涉及国家主权、人权、海洋法、反对恐怖主义等.1990年6月和1991年6月,北京大学法律系和国际法研究所,两次召开"联合国国际法十年"座谈会,与会的专家、学者畅谈了我国国际法学界参与"十年"活动的构想,并提出一些课题,其中有:国际政治新秩序的法律基础,第三世界与国际法,国际环境法、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国际法在中国的传播等.1990年和1991年,海洋法学会两次召开会议,讨论领海的无害通  相似文献   

19.
<正> 一、历史背景在日本,西方意义上的法学研究是从国际法领域开始的。19世纪未期,日本遇到了许多在此之前从未遇到过的国际问题,例如:与俄国的领土争端,同西方列强缔结"开国"条约,1870年俄法战争时的中立地位,在明了事实真相而觉醒之后,谈判修改"不平等条约",等等。为适应解决上述问题的需要,日本对一本称为《万国公法》的著作进行了研究。该书是美国律师丁韪良(William Martin)所翻译的惠顿(Henry Wheaton)的《国际法原理》的中文译本。1868年,即《国际法原理》译成中文四年之后,一部解释《万国公法》的著作在  相似文献   

20.
八国集团对国际法律秩序的作用和影响,无远弗届。八国集团的形成,标志着国际权力结构的新安排,也意味着依国际法协调新的国际权力关系的重要性;八国集团成员的国际身份,分力于政府间国际组织的活动、决策及制度建立过程,影响并决定着国际组织的内外法律秩序;八国峰会的议题,在很大程度上已成为确立新的国际法律规范的基础;而八国集团向正式国际组织发展的趋势,更使现有的国际法律秩序面临诸多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