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生态文明的演进,生态利益博弈已成为国家之间竞争与博弈的新领地.借助新型法律制度,如遗传资源知识产权的控制,争夺国家话语权已成重要目标,且已经成为提升与促进国家生态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涵组成部分.《遗传资源知识产权法律问题研究》从这一视角进行了系统研究.一方面,借助对"遗传资源、生物剽窃"等基础性概念内涵的界定,为遗传资源获取知识产权惠益分配等核心问题的系统探讨奠定前提基础;另一方面,通过探讨传统知识产权保护、遗传资源知识产权惠益分享、遗传资源多样性保护等问题的研究,系统论证了遗传资源领域国家话语权与国家利益.从而在为我国遗传资源知识产权战略配置与对策设计提出建议的同时,也从"遗传资源-知识产权-环境利益调整-国际利益博弈"的思路逻辑层面,为新领域的国家话语权博弈、国家生态治理能力现代化等问题研究提供新视角.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环境与资源法基本上完成了立法的系统建设,形成了较为完务的法律体系,基本实现了环境资源保护活动的有法可依。然而,我们也不无遗憾地看到:在中国,一方面是环境资源立法的空前繁荣,各类法律法规大爆炸;另一方面则是每一部环境法都未能得到真正实施,使人感到环境法的"无用"、"无能"。如何修改并完善我国环境资源立法,理顺各有关法律之间的关系,保护各项制度能在环境与资源保护中发挥作用,确保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已成为我们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3.
论修改《环境保护法》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贯彻"十八大"关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将1989年《环境保护法》修改成对我国今后环境资源生态保护工作具有基础指导作用、长期引导作用、全面激励作用的综合性法律、政策性法律。修改后的法律应该是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国家"五位一体建设总布局"突出位置、具有生态法特征的综合性法律;应该申明、宣示和规定环境法的基本理念、基本原则;明确规定公民的基本环境权利和义务,公民有享用清洁、健康的环境的权利,有保护环境的义务;明确规定环境公益诉讼;明确政府的环境责任,健全政府环境责任问责制;规定基本的环境法律制度和重要的环境法律措施,规定政策环境影响评价。  相似文献   

4.
论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环境问题也开始突出起来,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环境质量不断下降。环境和资源的刑法保护问题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1997年《刑法》第一次以专节的形式规定了“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对于打击犯罪、保护环境和资源、保障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而又深远的意义。一、环境刑事立法模式简述环境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等。在当代社会,保护环境资源、防治污染、维护生态平衡,已经成为人类共同面临的直接关…  相似文献   

5.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爱年  胡春冬 《时代法学》2003,1(2):112-120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是兴起不久的部门法学。在我国 ,它的发展历史更短 ,但随着社会和国家对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理论研究不断地向纵深发展。进入新的世纪 ,在市场经济和入世的双重推动下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研究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特别是 2 0 0 2年 ,我国对环境保护更加重视 ,1月 8日 ,国务院召开了第五次全国环境保护 (电视电话 )会议 ,会上指出 ,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 ,直接关系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和中华民族的复兴。保护和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在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  相似文献   

6.
论我国自然保护区立法的缺陷与完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然保护区是近代人类为保护生态系统、野生动植物、自然遗迹,面对环境问题日益加重的一大创举,是自然保护中的最高形式,也是开展自然保护工作的重要基地。截止到2003年底,我国已建立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1999个,占国土面积的14.4%,已经达到国际平均水平。然而,我国自然保护区的立法却显得滞后。一部《自然保护区条例》,四个《管理办法》及一些规范性文件构成了我国自然保护区国家层次的立法;地方立法中的规定也近似于国家立法的缩影。无论是国家立法还是地方立法其缺陷已经越来越不容忽视,因此,加强我国自然保护区立法,已是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一项当务之急。本文从我国自然保护区立法的现状和缺陷进行分析,提出了完善我国自然保护区立法的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7.
杨朝霞 《中国法学》2020,(2):280-303
环境权是一项以环境要素为权利对象、以环境利益为权利客体、以享用良好环境为主要内容的,具有人格面向的非财产性权利。环境权本身既非人格权亦非财产权,而是一项需要综合运用公法和私法、实体法和程序法进行系统保护的独立、新型的环境享用权。环境权与资源权、排污权的权利对象都是自然要素,但三者的权利客体各异,分别指向环境支持功能、资源供给功能和环境纳污功能。资源权、排污权属于广义财产权的范畴,在价值取向上同环境权截然相反;自然保护地役权具有民事权利和行政权力的双重属性,属于保护自然的权利。被称为程序性环境权的环境知情权和环境参与权,亦非环境权,而属于保护和实现环境权的派生性权利。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在本质上属于责令赔偿生态环境损害之行政命令的司法执行诉讼,尽管同自然资源损害赔偿诉讼一样,也具有环境权益保护的重要作用,但二者均不属于环境权诉讼的范畴。  相似文献   

8.
面对环境污染高发的态势,国家在大力推进各项环境保护行政措施的同时,利用司法手段加大环境资源的保护力度也早就被纳入了环境资源保护的综合手段之一。 立法: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 我国早在改革开放之初,就将环境立法纳入议事议程。1979年9月13日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1982年宪法作出“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规定。同围内其他部门立法相比,环境立法起步较早,生态环境立法也正在趋于完善。  相似文献   

9.
行政首长负责制是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项行政管理制度,一般来说,它是指各级行政首长在其任期内要对其所领导的行政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事务负总责的一项制度。环境资源保护的行政首长负责制是行政首长负责制中的一个方面,它是指各级人民政府的行政首长在其任期内要对本辖区的环境质量和资源的数量与质量负责。由于我国实行的党委领导下行政首长负责制,因此环境资源保护的行政首长负责制也应适用于各级党委的一把手。笔者现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项制度进行阐述:一、我国实行环境资源保护的行政首长负责制的必要性环境资…  相似文献   

10.
随着现代社会环境的日益恶化,人类对环境问题的关注日益加深,遗传资源的保护问题已经逐渐被人们所关注。我国是世界上生物遗传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同时也是发达国家掠取生物遗传资源的重要目标地区。本文从生物遗传资源的概念、《生物多样性公约》(CBD)三原则入手,主要探讨了我国生物遗传资源保护制度的缺陷,并就如何完善我国生物遗传资源保护制度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由于环境公共利益的特殊属性,环境民事公益诉讼面临着科技性、民主性和道德风险等诸多潜在挑战。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我国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突出强化了司法权,并要求行政权与司法权配合,这容易使司法权突破其职权范围,从而损害行政权和司法权之间的合理分工与权力平衡。从行政法治发展的一般经验来看,在"夜警国家模式"到"福利国家模式"再到"风险社会模式"的过程中,行政权不断扩张以实现对公共利益的充分保护,而司法权则关注对行政权的有效控制,确保其不偏离维护公共利益的轨道,即大体上遵循"相互尊重专长"和"行政权优先"等原则。现代环境公共事务十分复杂,需要以环境行政为主要应对手段,环境公共利益的保护须充分发挥行政权的专业性和司法权的监督作用,同时避免司法权对行政权造成不当干涉。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需要进一步完善环境行政执法,并将环境行政公益诉讼作为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主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一1978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修改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了“国家提倡和推行计划生育”,这不仅使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得到进一步深入推广,同时确立了计划生育的法律基础,为我国人口的计划生产提供了宪法保障。1982年修改通过的《宪法》中明确规定:“国家推行计划生育,使人口的增长同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适应。”从而使实行人口计划生育成为贯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土地、矿产、环境、人口作为社会的重要资源,直接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规范这些资源的生产、管理、保护活动,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  相似文献   

13.
新《环境保护法》在定义"环境"时增加了"湿地"这一"自然因素",具有不容忽视的意义,意味着该法在我国环境保护领域基础法的层面向湿地保护提供法律支持。《环境保护法》的新增规定不仅适用于湿地保护,对未来的湿地保护专门立法也具有指导作用。在我国湿地保护国家立法尚未提上议程的情况下,新《环境保护法》施行时应当考虑湿地保护的立法诉求,结合湿地保护的需要完善制度的运行。  相似文献   

14.
野生动物保护取得的成效 对野生动物资源的保护一直是我国的一项重大任务,野生动物资源是国家的宝贵财富,也是保护我国环境和维持生物多样性的需要。随着国家《野生动物保护法》及地方一系列关于野生动物资源保护法规的颁柿实施,社会公众对野生动物的保护意识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依法治国”方略指导下,对照云南省环境资源保护地方性法规体系建设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我们应该从云南环境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法治实施体系、法治监督体系、法治保障体系,党内法规体系等方面着手,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云南省环境资源保护法治化体系建设.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这就要求我们加快制定和完善严格的具有云南特色的地方性法规,会同国家相关环境资源保护法律法规在云南的有力实施,才能达到云南环境资源保护的法治化.  相似文献   

16.
论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立法的基本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药传统知识不仅是我国的传统文化和医疗资源,也是具有巨大经济价值的商业资源,通过立法来保护中医药传统知识已经成为了中医药界的共识。在保护中医药传统知识立法的过程中,立法技术要遵循与现行法律有效衔接、制度创新、上位法与下位法相结合等基本原则;立法内容要遵循保护与利用相结合、分类确权、体现价值、国家利益、政府主导等基本原则;立法进程要遵循先易后难、协调配合等基本原则,从而实现对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法律制度的系统构建。  相似文献   

17.
中国综合国力日益强大,但其背后也产生了环境资源保护的难题。其产生的因素主要表现在:可持续发展思想尚未为成为我国环境资源立法的指导思想;环保部门权限不清等因素。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必须解决好环境资源保护这一难题,而完善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环境资源法律保障体系是解决好这个难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吴凯杰 《法学研究》2020,(3):123-142
作为正在制定过程中的新兴环境立法,自然保护地法、国家公园法等自然保护地立法与环境法体系中的其他法律存在发生规范冲突和赘余的可能,有必要明确其价值定位以及相应的规范表达。在生态文明入宪、入环境基本法的背景下,环境基本法的保护优先原则和综合治理原则内含对优先保护生态整体性的价值期待,需要自然保护地立法予以表达。相较于污染防治法与资源保护法,自然保护地立法以生态环境保护为根本调整目标,且具有调整对象的系统性和调整方式的调适性,契合优先保护生态整体性的需要。为落实这一价值期待,自然保护地立法需构建以分区定保护级别制度、总行为控制制度为核心的制度体系,并采用“自然保护地基本法+各类自然保护地特别法”的总分结构。  相似文献   

19.
2001年环境和自然资源法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学术研究概况 2001年我国环境资源法学研究取得丰硕的成果,研究的规模和水平有很大提高,研究的领域进一步拓展,标志着这一新的法学分枝学科正在日趋走向成熟. 2001年初党和国家将环境资源保护提到治国富民安天下的新的战略高度,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新环境观日益深入人心,推动着我国环境资源法学研究迅猛发展.本年度环境资源法学学术研究的特点是:第一,研究的领域进一步拓展,环境法学体系更加成熟.以往环境法学主要限于环境保护(污染防治)和自然资源保护,2001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重点研究了国土资源法问题,基本界定了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保护和国土资源保护三位一体的环境法学体系.  相似文献   

20.
论国际环境法的保护对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同爱 《时代法学》2004,2(3):40-44
随着国际环境法的发展 ,国际环境法的保护对象经历了一个从点到线、由线到面、再从面到立体的发展过程。可持续发展原则在国际环境法上确立后 ,国际环境法保护对象的范围不断扩大 :在人域内 ,从国家的环境资源主权以及相应的财产权扩大到当今世代全世界范围内的穷国、穷人和未来世代及其利益 ;在人域外 ,从珍稀、濒危动植物扩大到自然万物。《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其保护对象包括两大类 :自然因素的保护对象和社会因素的保护对象。国际环境法保护对象的发展是人类的希望之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