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4 毫秒
1.
邱兴隆 《现代法学》2001,23(2):63-72
国际人权法对死刑的态度经历了由放任到限制再到废除的转变。《世界人权宣言》对死刑以沉默显示放任;《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等对死刑转向了限制;《旨在废除死刑的〈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二议定书》等对死刑明令废除。中国现行死刑制度与国际人权法的要求尚存较大距离,应该采取必要的应对措施尽快缩短这一距离。  相似文献   

2.
张翠翠 《法制与社会》2013,(16):254-255
《刑法修正案八》已经废除了经济类犯罪的死刑,从目前国民对待死刑的价值评价及我国的物质条件来看,我们还不具备全面废除死刑的条件,但作为日渐增长的贪污贿赂犯罪应否适用死刑,值得我们思考。贪污贿赂犯罪本质上属于贪利性犯罪,罪犯的人身危害性较其他暴力型犯罪相对小一些。因此,本文认为关于贪污贿赂犯罪理应像经济类犯罪一样,废除死刑的适用。  相似文献   

3.
死刑作为一种剥夺生命权的最严厉刑罚,近年来废除之声此起彼伏。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高院院长江必新领衔提交《关于修改刑法的议案》称,目前完全废除死刑是不现实的,但立法上可削减死刑罪名数量、限制死刑适用主体及建立死刑赦免制度。笔者在本文中围绕废除贪官死刑的利与弊展开了一系列的阐述,通过比较利弊大小试图寻找一个最恰当的解决方案,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刘晨 《法制与社会》2012,(31):59-60
自1764年贝卡里亚在《论犯罪与刑罚》中首次提出死刑废除的理念,关于死刑这个古老而残酷的刑罚手段是否废除的争论就没有停息过。死刑保留论者和死刑废除论者针锋相对,互相抨击。尽管理论上未就死刑存废达成统一的认识,但争论本身已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死刑废止迈出了从思想转化为现实的漫漫征程。毋庸讳言,中国是一个死刑运用的较多的国家。进一步减少和限制死刑应当是大势所趋,这不仅是世界潮流的影响,更重要的是人类文明的进步让我们必须摒弃"以暴制暴"的思想。我国虽然对死刑的存废依然存在分歧,但是废除死刑是大势所趋,是不可阻挡的潮流。  相似文献   

5.
《政法学刊》2015,(5):79-86
死刑废除自从产生以来便争议不断,死刑是否有很强的威慑作用和预防犯罪作用、是否符合人道精神、是否违背社会契约理论,这些争论至今都未停歇。尽管关于死刑是否应该废除的争论还没有结束,但是随着废除死刑的国家越来越多已成为不可否认的事实,在全球废除死刑的潮流面前,我国是否也应该加入到废除死刑的行列,开始成为一个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在认真梳理废除死刑的历史和分析关于废除死刑及保留死刑理由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探讨我国死刑存废的可能性、可行性显得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6.
目次一、引论——问题的提出二、关于“死刑的德性”三、死刑与政治考量四、死刑存废的国际潮流五、关于死刑的威慑力六、死刑与误判七、暂时的结语一、引论——问题的提出自从1776年意大利贝卡利亚撰写《论犯罪与刑罚》①以来,死刑存废问题便进入人们的视野。但在中国,真正点燃并延续200余年以来死刑存废之争火焰的,却仅仅始于10年前新《刑法》的颁行。②在将近10年的热烈讨论中,中国的刑法学界比较完整地将有关死刑存废的西学理论引介到中国来,并培养了一批支持废除死刑的学者和官员。③刑法学者在接受西学废除论的影响和支配的同时,并没…  相似文献   

7.
刘天航 《法制与社会》2014,(16):289-290
关于死刑的存废是近几十年来一直在世界各国学界,实务届乃至社会中探讨的一个重大的问题。随着我国《刑法修正案》(八)的出台,废除了13个死刑罪名,又掀起了我国新一轮死刑存废的热烈讨论,众多学者已经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尤其对现阶段我国死刑制度的宪法控制方面进行了深度的思考。本文从死刑与生命权的关系角度出发,试通过探讨三个方面的问题:宪法对生命权的保护从何体现?如何理解死刑在宪法中的体现?死刑制度与保护生命权究竟有无冲突?进而得出我国死刑是否应该废除的一些理由。  相似文献   

8.
论死刑的替代措施——以我国刑法立法为基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在一定时期内不可能全面废除死刑,但由于我国已经签署联合国《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的国际公约》,因而应当将死刑罪名控制在有限的范围内。我国现行刑法对68种犯罪规定了死刑,主张废除其中的56种犯罪的死刑,保留其中12种犯罪的死刑。在废除56种犯罪的死刑后,除传授犯罪方法罪、组织卖淫罪这两个罪的死刑规定明显不合理,不属于废除死刑后采取替代措施的外,对其他54种废除死刑的犯罪均应以25年不得假释或者减刑后服刑期不得少于25年的无期徒刑作为其替代措施。  相似文献   

9.
欧洲死刑政策的区域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洲的死刑政策围绕着"人权"话语展开,各个组织如欧洲委员会、欧盟、欧安组织都持废除死刑的政策,并且一直通过各种方式促进第三国废除死刑。欧洲死刑政策的区域化将对中国的刑事司法乃至立法产生趋同性影响,《中西引渡条约》、《中法引渡条约》的签订就是明显例证。  相似文献   

10.
在西方,自从贝卡利亚1764年的名著《论犯罪与刑罚》出版以来,关于死刑存废的争论就一直没有中断过。发展到今天,虽然主张保留死刑的国家和学者不在少数,但废除死刑已成为大多数国家和学者的共识和追求的目标。我国自建国以来,死刑政策和立法多有变化,理论纷争由来已久,但死刑存废成为刑法关注的焦点也只是早晚的事情。当下中国,大多数认同的都是死刑暂时保留,限制适用,以后逐步废除。本文试图从死刑司法限制的必要性和配套方案做一些粗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11.
关于死刑的存与废,是世界各国刑法学界百年来争论不休的一个热门话题,近些年来,我国刑法学界对此也有颇多争议。死刑政策、死刑制度、死刑观念、死刑的理论与实践,体现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生命价值的认知态度,蕴含着深刻的社会文化背景。本文从国际和我国的现状出发以及我国和外国死刑制度的沿革,借鉴西方关于死刑存废的观点,认为废除死刑的社会存在因素和社会意识因素皆已成熟,应该在改革现有刑罚体系的基础上废除死刑。  相似文献   

12.
死刑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刑罚之一,自奴隶社会以来曾被世界各国广泛使用。1764年,近代刑法学之父贝卡利亚在其著作《论犯罪与刑罚》中首次对死刑进行了强烈的抨击,并由此引发了关于废除死刑的广泛争论。本文将重点分析这部著作所体现出的贝氏死刑观,从而获得一些有关我国死刑发展问题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限制并废除死刑已是学界的共识,而其第一步就是废除经济犯罪的死刑规定。以前多次刑法修正案均没有从立法角度限制死刑适用,这无疑是一个遗憾。而最新出台的《刑法修正案(八)》在废除经济犯罪的死刑方面有很多值得肯定的重要举措,而其背后所反映出的思维脉络也是值得我们仔细考虑的。  相似文献   

14.
自从近代刑法学之父——贝卡利亚在其著作《论犯罪与刑罚》一书中最早提出了废除死刑的思想之后,西方刑法学家,思想家便开始围绕死刑展开了长达200余年,至今仍无休止的死刑存废之争,而在东方,随着中国法制进程的不断推进,在理论界废除死刑的呼声也是越来越高,而在民间,废除死刑的观点却惹来了一片反对之声,本文旨在从民众的法律意识,中国的法律传统与刑罚功能的实现等角度来试分析民意对于废除死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限制与废除死刑的全球考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世界限制与废除死刑的历史进程及现状(一)近现代的限制与废除死刑近现代废除死刑的运动起源于欧洲18世纪末启蒙运动所孕育的人道主义观念。贝卡利亚在1764年发表的《论犯罪与刑罚》中宣称,死刑是一种不能被现代文明社会所接受从而运用的武器。他还进一步指出,如果法律的目的是为了灌输市民间相互的道德责任观念,死刑所起到的作用恰恰相反,因为,如果国家借助死刑来贯彻它的意愿,就会使那些法律力图禁止的行为--即以致死性的手段来解决纠纷--合法化。  相似文献   

16.
回望人类历史,死刑作为惩罚手段,其存在的历史远比国家悠远。而自16世纪首次出现关于废除盗窃罪死刑的观点后,有关死刑存与废的争论已持续数百年之久。除理论上的争论外,在司法实践中,废除死刑已成必然趋势,而目前许多国家业已彻底废除死刑或减少其执行。而我国,由于各方条件尚未成熟,死刑的彻底废除尚待时机,且须循序渐进。作为非暴力的经济犯罪,其死刑的废除从效益上而言,正面效益比负面效益大。从这一角度而言,经济犯罪的死刑废除势在必行。对此,有必要对经济犯罪死刑的效益做一番考察。  相似文献   

17.
林子皓 《法制与社会》2013,(30):21-22,24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取消了13种罪名的死刑,年满75岁的老人有条件不适用死刑。标志着有条件废除死刑的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立法层面的认可。但中国目前的社会现状不具备全面废除死刑的条件,所以现阶段中国死刑制度选择只能是“有限制地保留死刑”。  相似文献   

18.
通过考察联合国国际公约和区际人权公约,我们欣然发现,全球范围适用死刑在继续萎缩,且受到国际法限制,国际死刑无疑正朝着废除的方向发展。特别是欧洲人权公约及其议定书在世界废除死刑运动中起到关键作用,为世界死刑的限制和废止作出独特贡献。我国出台了《刑法修正案八》,废除了13个经济类犯罪的死刑,表明我国也逐渐加入到限制死刑的国际行列之中。但鉴于我国现阶段的特殊国情,死刑废止尚无法一步到位,只能够是依照国内法治环境的完善而逐步推进。  相似文献   

19.
死刑存废一直是中国法学界和实务界密切关注的问题,对是否要减少甚至废除死刑的争论也从未停息,期间做了大量的研究、探索和尝试。2011年《刑法修正案八》首次废除了十三个罪名的死刑,2015年《刑法修正案九》废除了九种罪名的死刑,这与刑法的补充性原则、有限性原则以及"非犯罪化"和"非刑罚化"思潮等近现代法学思想为主要组成部分的刑法谦抑理念不谋而合。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立法和司法语境下死刑废除应遵循的法哲学思想基础和刑法谦抑理念,简要比较美国章莹颖案引发的死刑存废的争议,以期有利于推动我国相关刑法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我国死刑审判程序改革刍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改革的必要性死刑,作为剥夺罪犯生命的最严厉的刑种,曾在人类刑罚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但自从贝卡里亚在其《论犯罪与刑罚》中提出:“滥施极刑从来没有使人改恶从善。这促使我去研究,在一个组织优良的社会里,死刑是否真的有益和公正①”等观点,从而对死刑发难以来,关于死刑存废的争论不绝于耳。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选择了废除或严格限制死刑的道路。继1786年意大利的突斯展尼废止死刑以后,到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则出现了第一次世界性的死刑废止高潮。根据联合国相关统计资料,“截至2002年,全世界在法律上明确废除所有罪行的死刑的国家数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