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有孔子"仁爱"的思想,西方有基督教"博爱"的情怀,这两大影响世界的精神体系都引导人们去"爱"。"爱"是存在于"法"之外的人类秩序体系,它温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文化——孔子与"仁"的学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是中国思想文化的创立者和奠基者。孔子思想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中国文化发展的所有丰富性特征都可以从孔子那里找到根源。孔子思想的主要特征之一便是他提出了著名的"仁"的思想,以至后来有人把孔子的思想概括为"仁学"。  相似文献   

3.
均势理论是西方国际关系学中影响最大、历史最悠久的传统理论,在国际关系实践中对西方国家对外政策的影响也最为显著。"大国均势"是国际战略,在新的核时代的国际环境下,续写了均势理论的新篇章。本文试图分析"大国均势"战略及其与中国和平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礼"是"仁"和"中庸"思想的支撑和体现,是治理国家,成就个人事业的基准,孔子集成了西周以来把理做为治国经纬的思想,形成了以礼乐教化治国安邦的总体思路。也正是这样思想影响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社会秩序,本文就孔子思想体系中的"礼"的思想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做出讨论。  相似文献   

5.
二千年来,儒家文化已深深的影响了中国人,谈起中国人的思想文化,谁也不能避开孔子。本文简要的论述了孔子的"仁"与"礼"的思想。  相似文献   

6.
在美国人眼中,中国是什么样子的?中国的古人又是何种面目?从美国的教科书入手。我们或许可以有较为直观的了解。老子曾和佛祖辩论?在美国教科书作者秋花·罗·巫婆雪尔(Jin-hwaloup-shur)的《世界历史》中,讲到孔子时,巫婆雪尔强调孔子出身没落贵族家庭,自幼失去父亲,虽靠着自我奋斗而身怀六艺,可是欲在政府中谋一饭碗而不  相似文献   

7.
全球最美丽的女性政治家中是否会有中国人的身影?答案是肯定的. 在西班牙报章<20 Minutos>最近进行的网上"全球最美丽女政治家评选"中,截至3月29日,44岁的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姜瑜排名第37位,仅落后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3个名次.  相似文献   

8.
马克斯·韦伯的官僚制理论在近二十年遭到了最猛烈的批判,例如戴维·奥斯本和特德·盖布勒提出"再造官僚制",麦克尔·巴泽尔呼吁"突破官僚制",而彼得·普拉斯特里克倡导"摈弃官僚制",更有西方学者提出这样的观点"官僚制与社会和谐呈反向变动的关系"。官僚制与社会和谐是否真的誓不两立?中国目前正在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是否意味着我们要如同西方国家再造、突破甚至是摒弃官僚制?本文通过对官僚制以及和谐社会的内涵与本质进行阐述,从而揭示官僚制与社会和谐之间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9.
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对中国历史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着重从当代德才兼备的中国青少年"德"方面的培养探讨孔子思想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0.
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先驱孟德斯鸠在构建自己理论体系的同时,汲取了中国文化的丰富滋养,并由此而塑造出他心目中的中国形象,在他最有影响力的著作《论法的精神》中,更是使用了大量的文字来评述了中国传统法律的一些基本特征。虽然有必不可免的"误释"、"误读",使得孟德斯鸠所设想的中国和所观照的中国文化呈现出自相矛盾的现象。但是其对中国法律的阐述不仅影响外国人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看法,也影响中国人对自己文化的观感。由于孟德斯鸠对中国的这种偏见与卓识并存、想象与智慧同在的互为矛盾的文化观及构成这种文化观的否定思维和哲学价值,从而也决定了这位西方巨子在中法文化关系史上所占据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1.
西方国家有一部《圣经》,这是人所皆知的。在中国,是否也有一部可以与《圣经》相提并论的“圣书”呢?回答是肯定的,这就是记录了孔子言论、事迹的语录体著作《论语》。千百年来, 这部出自孔子学生之手的小册子屡经荣辱炎凉。褒之者捧上天,贬之者打入地,它历经沧桑,终与历代其他思想家的长篇著作并存并传,非但不见逊色,甚而有凌驾众书之势。历史上有关《论语》的注疏、评述汗牛充栋,直至现代,人们仍被《论语》深刻而平易的思想魅力所吸引。前些年,台湾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撰  相似文献   

12.
李晓宇 《法制与社会》2013,(21):272-273
婚姻是人类社会最普遍、最持久、最具特色的一种男女两性的结合形式,同时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社会劳动分工,促进社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中国人常说"情比金坚",由此也可见中国人对于婚姻的重视。然而,最近的"离婚潮""排队离婚"等现象让人不禁对婚姻开始怀疑:婚姻对于人类社会来说到底占据着怎样的地位?是不是婚姻只是人类社会进步过程中的催化剂,还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简单工具?人们对于婚姻如此轻视是否预示着社会转型的某种趋势?  相似文献   

13.
文化理性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保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祖鲲 《行政与法》2007,(1):F0003-F0003
一、关于文化和文化理性文化的概念从文化社会的意义上讲,凡是带有人和社会痕迹的事物,都属于文化范畴。马克思·韦伯的代表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把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作为西方文化的样板,认为西方社会的文明化就是理性化,把社会的进步看成为理性化过程,认为理性化就是文明自身的本质性进步。中国文化理性的起点是孔子的人学思想。孔子那种不问鬼神、入世务实的人生态度,以发展人自身为目标,规定了中国文化发展的方向——贵和——和谐。“天人合一、亲民爱物”是宝贵的文化理性传统。2006年10月24日,中央政治局委员刘云山在《…  相似文献   

14.
在处理亲属犯罪案件时,西方法律传统特别是近代西方法与中国传统法律多有不谋而合之处。不仅中国传统社会有"亲亲相隐"制度,西方也有类似的法律思想。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认为,亲属之间理应有更深切的爱,任一恶行发生在非亲属之间,人们会看得很轻,但"如果加到父母和近亲身上,就成为伤天害理的罪恶"。古罗马查士丁尼在《法学总论》中指出,亲属之间不得互相告发,对于未经特别许可而控告父亲或保护人的人,任何公民都可以对他提起"刑事诉讼",亲属间相互告发将丧失继承权;  相似文献   

15.
关于人性善恶的讨论是一个古老而普遍的话题,早至先秦孔孟,远至西方基督教,众说纷纭,各抒己见。在中国,受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性善论"者居多;而在西方,基督教"原罪说"使"性恶论"得到普遍赞同。无论是秉持"性本善"的中国儒家思想,还是信奉"原罪说"的西方基督教义,作为历史的选择,这两种观点均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有不足之处。祛除人行善恶问题的教化色彩还其自然色彩,人的本性就只是"利己性"。  相似文献   

16.
王莹 《中外法学》2011,(1):126-142
德国刑事法上近年来出现了扩张构成要件、刑事可罚性前置以及保安处分大量适用的发展趋势。这一发展趋势被德国刑法学者Guenter Jakobs认为已经超出了传统法治国市民刑法的范畴,具有"敌人刑法"的特征。Jakobs的"敌人刑法理论"自创立以来,一直为西方刑法学者所诟病,几乎是当今德国刑法学界最具争议的理论。近年来批判敌人刑法理论的文章可谓汗牛充栋。究竟敌人刑法是一个什么样的理论?西方学界关于敌人刑法如火如荼的争论在中国有没有现实意义?本文将循着Jakobs的思维路径,对由于过多转述与批判而有失真之嫌的敌人刑法理论进行文本还原,力图探求其理论真谛,尝试对以上问题作出回答。  相似文献   

17.
专利制度从产生到现在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而且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发挥出其特有的作用。然而,对于中国来说,专利制度还很年轻。在市场机制不怎么健全的情况下,专利制度是不是也能像其在西方世界中那样发挥积极的作用呢?专利制度在中国有没有"水土不服"呢?  相似文献   

18.
古代中国封建社会的刑罚"文明于"西方中世纪之神判法的观点,已被世人所普遍接受和认可。就此原因,从思想层面入手可将其归纳为二大因素:一则中国封建社会并非像西方一样以宗教神权而立国;二则中国封建社会奉行"儒法合治"的法律传统。但是,为何中国封建法律和刑罚被曲解百年之久且至今仍未完全消融呢?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反思有二,一为外因,即西方人强加于中国封建刑罚上之"印迹",掩盖了史实的真相;二为内因,即古今部份国人思史、正史失之客观、全面。  相似文献   

19.
<正> 孔子和《论语》有没有法思想?能否从法文化的角度进行研析?现在已是不成为问题的问题了。不过,过去我们对孔子和《论语》的法思想研究大多注重其德主刑辅、以德去刑、以礼治国等方面,它是孔子和《论语》法思想的一个主要内容。笔者近日再读《论语》,却忽发奇想:它与我国民法文化有何关系?于是,思路竟折入其中。民法是商品经济关系的基本法。中国古代农业社会中,商品经济不发达,当然不可能有成熟的民法。“重刑轻民”,早已是法学界对中国古代法特征的一个定论了。然而,古代中国毕竟还是有不发达的商品经济。春秋战国时的城市、市场、贸易和货币都有相当的规模。事实上,中国古代固然缺乏调整民事法律关系的独立的法典法,但这方  相似文献   

20.
儒家文化向来推崇"和为贵"思想,主张"和而不同"、"求同存异",提倡在均衡中化解矛盾,求得和谐与发展。那么在孔子看来,"和为贵"何以维系?"和而不同"何以可能?人际间如何把握"和为贵"才能"和谐"呢?孔子的人际和谐思想又为当下的我们求得"共赢"的共同发展给出了怎样的启示?本文将对此做简要的论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