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9 毫秒
1.
政府绩效评估中的公民参与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邓琼 《行政与法》2004,(11):21-22
公民参与是现代政府绩效评估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促进政府绩效评估民主化、科学化的有效途径。本文在分析政府绩效评估中公民参与价值的基础上,针对具体实践中影响公民参与评估的主要因素,指出了扩大公民参与评估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2.
公民参与政府绩效评估是政府民主行政发展的客观要求,对政府形象的塑造以及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阐述公民参与政府绩效评估必要性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公民在参与政府绩效评估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完善我国公民参与政府绩效评估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3.
卢倩 《行政与法》2010,(12):1-5
政府绩效评估是当代社会政治经济全球化、民主化发展的产物,是政府管理发展的必然要求。公民参与政府绩效评估,不仅是促进民主行政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政府绩效评估质量的有效途径。本文从关注政府绩效评估中公民参与的价值预期入手,着力分析了公民参与绩效评估的内在困境,并努力寻求制度化完善的路径,以期为我国地方治理的民主化道路选择和走向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我国政府绩效评估中公民参与的现状、困境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民参与政府绩效评估,不仅是促进民主行政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政府绩效评估质量的有效途径。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公民参与政府绩效评估的现状及困境,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推进我国政府绩效评估中公民参与的进程,提高政府绩效。  相似文献   

5.
政府绩效评估中的公民参与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参与政府绩效评估具有重要的价值功能,它是民主政治的核心问题之一,无论对于政治国家,还是对于公民社会,公民参与都是实现善治的必要条件。但在我国的现实生活中,公民参与政府绩效评估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为此,本文对我国公民参与政府绩效评估的价值、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途径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以期进一步推动公民参与的发展,实现政府绩效评估民主化、科学化。  相似文献   

6.
政府绩效是评判政府治理水平和运作效率的重要依据。政府绩效评估的目的在于为公民提供更加优质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目前,我国政府绩效评估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还不成熟,因此,结合我国国情,加强对政府绩效评估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推动我国政府绩效评估的规范化,是当务之急。本文以绩效评估的基本理念为依据,分析了我国政府绩效评估的困境,并由此着重从制度建设,民主监督等方面提出了相对应的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7.
合法性是任何现代民主政府存续的前提,在合法性受到挑战的现实环境下,政府绩效评估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机制,技术和工具,对于提高政府工作效能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有利于维护国家的合法性。其中,"公民参与"引入是顺应了现时政府绩效评估的价值追求。但置于我国,一方面,"公民参与"已如政府评估多半停留在政治"符号化"作用,另一方面,"公民参与"因承载了太多的价值期望而导致价值扭曲。因此,唯有在实践中制度化的落实才能最终使公众真实有效的参与政府绩效评估过程中。  相似文献   

8.
公民参与政府绩效评估指公民有序的以合法、科学、有效的方式融入到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过程,以提高地方政府绩效评估工作回应的实效性和科学性。但其目前还存在制度与法治欠缺、主体意识淡薄、参与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推进公民参评的制度化和法治化、提高公民主体的综合素质、完善公民参与机制的三点对策。  相似文献   

9.
服务型政府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文阐释了新公共服务视角下服务型政府的内涵,并在分析当前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新公共服务视角下服务型政府建设的路径选择:确立政府公共服务的公共利益价值,进一步转变和理顺政府职能,健全政府公共服务监督与问责机制,确立以公众为中心的多元化绩效评估主体,坚持政府公共服务要以人为本,推进政府公共服务的协同治理.  相似文献   

10.
政府绩效评估价值缺失与指标体系重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科学发展观的语境下,中国政府绩效评估存在着价值缺失和指标体系不合理的缺陷,即:公共服务、公共责任、公正公平的价值缺失;通用指标体系的框架尚未完全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指标设置与政府绩效评估价值"接口"缺失、指标设置缺乏比较充分的理论支持、政府绩效评估价值缺乏有效的制度安排。科学发展观语境下的政府绩效评估价值重置和指标筛选的主要路径:一是建立以科学发展观为核心的绩效评估价值体系;二是构建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政府绩效评估价值的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1.
戴激涛 《时代法学》2010,8(2):23-29
随着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公民要求参与国家公共事务的诉求日益强烈。作为财政民主的重要组成与运行规则,公共预算是纳税人及其代议机构控制国家财政的基本途径。为推动公民参与预算,我国浙江温岭的新河镇将民主恳谈机制与人大预算审议相结合,成为探索预算民主化路径的改革样本。考察新河镇的公民参与预算实验可以发现,人民主权是公民参与预算的核心理念,基层人大是制度载体,信息公开是前提条件,商谈辩论是有效机制。基于协商民主理论,完善公民参与预算制度,应扩大参与主体,加强人大制度建设,健全法律制度体系确保公民参与预算权的实现。  相似文献   

12.
公民参与公共决策是公民个人或组织通过直接或间接方式影响公共政策制定的行为,其目的是实现公共资源的有效配置,达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合理化。随着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发展,公民主体意识、利益意识和自主意识逐渐形成,公民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政府所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还会就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公民在公共决策中的主体地位日益凸现。因此,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已成为政府和公民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探讨了我国公民参与公共决策的必要性,分析了公民参与公共决策所面临的问题与困境,并提出一些建议和措施,旨在为公民参与公共决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郭祎 《行政与法》2013,(7):6-10
相较于中国,德国服务型政府建设在政府机构组织整合、政务信息公开立法、强化采购监督管理、电子政府网络建设及公共服务模式创新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新时期,我国应当借鉴德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相关经验,在推进行政区划与行政体制改革、积极发挥市场和社会的作用、强化政府管理与公共服务法治化以及政府服务与民众的互动性等方面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以期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保证.  相似文献   

14.
服务型政府是一个以追求公众利益最大化、以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为目标、以法治为手段,全面接受社会公众监督的现代政府。"以人为本"是服务型政府的价值追求,"以人为本"、以公民权利为本位以及公众利益最大化是服务型政府的首要目标。目前,在我国的服务型政府建设过程中,形成了发展型、保障型和参与型三种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5.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全体公民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机会均等,范围相同,结果大体相等。它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全体社会成员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现阶段,我国基本公共服务还存在着城乡差距巨大、区域差距明显、群体差距延续等非均等化问题,建议采取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城乡统筹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健全公共财政体系、建立有助于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等措施予以化解。  相似文献   

16.
公共服务在提升执政能力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功效,这是由公共服务的职能所决定的。加强公共服务有利于提升政府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有利于提升政府发展民主政治的能力,有利于提升公民素质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应对公共危机,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因此,探讨增强公共服务职能,引导公民参与公共产品的供给,不断提升执政能力建设等问题就显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7.
闫越 《行政与法》2012,(12):1-4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加快建立政府主导、覆盖全民、可持续的公共服务体系。"这一论断指明了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紧迫性,因此,在实践中必须明确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中的责任和职能定位,以提高全民福祉为最终目的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转变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方式,构建多元的、多层次、多样化的公共服务供给体系。  相似文献   

18.
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我国经济建设快速发展,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历史阶段。但公共事业的发展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在以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为主要职能的前提下,提升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对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9.
当前,我国公共服务供给总量不足,分布不均,增量不足,不能满足快速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非营利组织参与公共服务外包不仅能够改善我国公共服务供给的现状,推进政府改革,也有利于自身的发展壮大。但目前非营利组织参与公共服务外包存在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制度化保障机制缺失,自身力量薄弱,社会大环境有待成熟等制约因素。为此,必须通过转变政府观念与职能,加强制度建设,提高自身能力,提升公民意识等途径,促进非营利组织参与公共服务外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