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浅予 《政府法制》2013,(32):45-45
1932年冬,中国留学生熊式一到英国学习戏剧。那时,西方人心目中的中国形象极为不堪,中国人是奸诈、丑陋、恶毒、凶残的代表,兜里揣着一把小刀,随时掏出来杀人。而这一切,  相似文献   

2.
作为国家社科重点项目"经济全球化与中国法学"中核心部分的导论,在对"全球化"概念进行背景性阐发的基础上,确立全文的分析框架及参照依据,并概要性地说明相关理论问题的建构以及具体的论证步骤。通过阐明当下的"全球化"实为一种可争辩的过程,从而开放出全球化的话语斗争维度以及中国或中国法学参与并型塑全球化的可能性,进而主张应当从中国立场出发,以中国为思想根据、以"世界结构中的中国"为分析框架、根据中国自己的理想图景就当下全球化进程及其方向进行积极的反思和重构。  相似文献   

3.
陈媛 《法制与社会》2011,(25):207-209
本文将从邓正来教授所提出的批判与反思的问题出发,呈现并分析邓正来教授自问自答、自问自解以及自问自闷的画面,阐述知识生产所应该具有的批判性力量以及邓正来教授所诉求的主体间性、文化间性或文明间性是否能够超越主体的建构者与被建构者的同一性的担忧,并由此质疑这一知识生产能否走出"现代化范式"。  相似文献   

4.
设计未来:中国发展与知识产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汉东 《法律科学》2011,(4):196-200
中国未来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产权事业的发展。知识产权战略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制度支撑。中国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应着力于"中国创造"、"中国创意"、"中国形象"的发展目标,即实施专利战略、提高国家科技竞争力,实施版权战略、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实施商标战略、提升国家品牌影响力。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当代中国人的性格进行了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利用SPSS13.0管理统计软件对收集回来的数据进行了均值分析和因子分析。最终得出中国人性格具有稳定性,并归结出中国人性格9个方面的特点,分别是:人际成本高,个人意志强,注重形式,处事的态度以"和"为主,信息成本高,注重家庭,因循守旧,社会责任感强,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6.
马静环 《法制与社会》2010,(24):279-280
问题与主义之争在我党历史上是一次重要的理论论争,这一争论使中国革命的走向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本文力图从还原这一次争论的历史真相出发,对这一争论的本质及其影响再做探索,并力图从中引出有利于推进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汤善鹏 《河北法学》2007,25(11):161-164
"根据中国"在《中国法学向何处去》一文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何认识中国"是该文一个绕不开的问题,因此,邓正来对如何根据中国、由谁来根据中国的解释成为我们评价《中国法学向何处去》的理论贡献及其限度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8.
刘锴 《政府法制》2012,(17):18-18
在很多人看来,证婚人在新人婚礼上的“证婚词”,应该是“美言善词”。但在中国现代史上。却有一份堪称旷古绝今的“证婚词”,不仅在中国文坛上留下了一则佳话,也为今人的婚恋生活敲响了一记警钟。  相似文献   

9.
古典中国法律解释的哲学智慧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谢晖 《法律科学》2004,22(6):17-26
"仁道精神"构成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基础。"仁道精神"的核心在于寻求自然秩序中的和谐。在此影响下,古典中国人的法律生活充满了温情的协调色彩,追求情、理、法的和谐统一。古典中国法律的使命主要是为了辅助地求取一种符合"仁道精神"的社会生活,而不是构筑西方社会追求的那种符合个性自由精神和"科学意识"的社会生活。在古代中国,法律也不是至高无上的"真理",人们并不通过法律达到某种"真知",法律主要执行着实现"仁道精神"的功能,法律经常被变通,甚至被替代。当情与法或善与真发生冲突时,法便要让位于情,真要让位于善。中国古代法律解释中的趋善抑真恰恰就是对实践之善的趋向和对法定之善(真)的抑制。正是这样一种法律解释的价值追求,才使得法律即使自身不能很好地实现德礼教化的功能,也能通过一定的法律解释而通达教化的境地。  相似文献   

10.
闻名遐迩的西湖博览会如今已经举办第11届了。而杭州最早举行的博览会,则要追溯到上个世纪20年代末的1929年。那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博览会,展示了中国社会逐步走向进步与开放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2004年,中国律师的发展值得回味。从年初中央领导的批示为中国律师队伍的发展指明道路开始,到紧随其后大张旗鼓的教育整顿活动,使律师更加明确了自己应做什么和怎么做。年底,在全国范围内,首次由行业协会评选全国优秀律师事务所和优秀律师,更是为律师业今后的发展树立了榜样。一系列的活动,使2004年的律师管理工作一气呵成。听着社会上常有的关于律师的八卦,如何将律师的进步传递给社会,让民众更加了解和信任律师,树立律师良好的社会形象,宣传必不可少。2005年新年到来之前,中国律师杂志社邀请了部分律师在北京召开了“律师宣传与形象”研讨会,全国律协的领导和参会的律师对杂志社的宣传工作提出了许多希望和要求,有些发言对律师事务所的宣传也十分有益,我们选择了部分研讨会发言刊登于本期。  相似文献   

12.
中国<专利法>的第二次修改及其相继公布的司法解释进一步强化了中国<专利法>的效力,削弱了抗辩权方被对方行使权利时,以事实状态作为依据主张抗辩权的立场.中国<专利法>第二次修改中最为突出的是临时处分制度的增设和对先用权的要件、法律效力予以的司法解释.中国的临时禁令制度为在申请方提出申请后48小时内法院即下裁定,不给被申请人主张、立证的机会.由于被申请人突然被认定为侵犯专利权,可能被迫停止生产.因此被申请人最有效的应对方法是事先提出"不侵犯专利权的确认请求",取得胜诉判决.这种裁判形式最近已得到了中国最高人民法院的认可.在中国有关先用权的成立要件是严格的,而且其效力也是有限的,中国的先用权不能以"已准备实施"而成立,必须以"已做好准备"才能成立.先用权的范围按照法院的解释是指专利发明人提出专利申请时,先用权一方的生产量或生产能力.由于中国的先用权与日本有较大差异,因此必须认识到以先用权为依据在中国进行实施行为的危险性.对于新技术必须尽可能通过申请专利获得保护.  相似文献   

13.
耿振善  董月 《人民法治》2018,(12):54-57
张晋藩,1930年出生,辽宁沈阳人。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史学研究院名誉院长。新中国法律史学的主要开拓者和奠基人。1952年中国人民大学法制史专业研究生毕业。1952年至1983年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担任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1983年至今,在中国政法大学从事中国法制史教学与研究工...  相似文献   

14.
《中外法学》1991,(5):13
<正> 由中国儒学与法律文化研究会举办的中国儒学与法律文化首届学术讨论会于1991年6月27日至30日在无锡举行.来自大陆、台湾和日本的六十余名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重点讨论了儒学对中国法律文化及其现代化的影响,法律文化及中国法律文化的基本特征、日中法律文化的比较等问题.会议收到论文30余篇.拟出版论文集.中国儒学与法律文化研究会于1990年10月成立,会长是上海华东政法学院的陈鹏生教授.会址在  相似文献   

15.
魏敦友 《河北法学》2006,24(10):166-169
晚清以还,中国社会秩序开始发生巨大变化,与之相应,中国知识界在正当化社会秩序的过程中,开始大规模地引进西方社会科学知识,这一运动至今已逾百年.通过对百年来中国知识界引进西方社会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进行分析,认为,从总体上看,中国知识界对西方社会科学知识的引进可以梳理出三个阶段,分别用梁启超、李泽厚、邓正来加以代表.百年来的知识引进运动,其内在逻辑是中国知识分子从盲目崇洋到主体突显的过程,因此在根本上也就是一个知识引进运动终结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西方科学心理学引入中国已愈百年,但百年来中国的心理学研究依然处在"心理学在中国"的阶段,迄今为止还没有出现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心理学"。所谓"中国心理学",即意味着拥有自己的心理学体系,这是当下中国心理学发展的紧迫需求。中国心理学何时出现难以判定,但是,蕴藏在中国文化典籍中的中国传统心理学使中国心理学的建立具备了最大可能。通过"以西释中"和"以中释西"的心理学诠释,中国心理学必然能藉由中国传统心理学的创造性转化而建立起来。  相似文献   

17.
《中国卫生法制》2020,(3):F0004-F0004
《中国卫生法制》杂志是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中国卫生监督协会主办的专门进行医药卫生法制研讨的国家级学术期刊。杂志为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国期刊网(CNKI)、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的全文收录刊物。杂志编辑部为国际DOI中国注册与服务中心(学术期刊)的会员。  相似文献   

18.
香港基本法是我国现有法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部基本法律。作为基本法律,它在制定、内容、结构、解释和效力等方面都有一些新特点。香港基本法对当代中国法制的影响是巨大而深刻的,它在当代中国法制的立法制度、渊源制度、法律体系、司法制度、法律适用制度等方面都产生了一些重要的发展变化。不仅如此,香港基本法的实施既对中国法理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也为中国法理学提供了发展和创新的机遇  相似文献   

19.
王立民 《法学》2023,(4):3-16
中国租界法制是一种由相关国家在中国的租界自己制定或认可,并在本租界实施的近代区域法制。当时的中国租界分别为英美法系、大陆法系、斯拉夫法系三个法系国家所建立,它们的法制有一个共性,即成文法,而非判例法。它们的立法主体、法律渊源、法律体例与法条等都与成文法高度吻合,而与判例法体系相差甚远。形成这一共性的成因主要是:中国租界的成文法是成文化的不平等条约的延伸与具体化、中国租界的成文法符合中国的法制传统、英美法系国家建立的中国租界传承了其本国制定成文法的做法,以及上海租界的成文法被中国其他租界仿效等。中国租界成文法具有重要启示,即它的制定与修订都是为了解决租界存在的问题,这也是租界法制发展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20.
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中做出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举措,并提出一系列将来实施的侧重面.本文将结合法治中国的含义,以及与中国梦的关系,提出本文对建设法治中国的看法和法治国家的评判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