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6年9月25日至28日,中国法学会诉讼法学研究会年会在杭州召开。西子湖畔,金风送爽,来自全国各地的400多位专家、学者以及司法实务部门的人士年度聚会,共话热点。年会进行了换届选举,分别选举了新一届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和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会长。围绕“诉讼公正与司法理念”这一年会主题,与会代表就构建社会主义社会的法治理念、三大诉讼法的修改以及诉讼程序、诉讼证据制度等的完善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交流。  相似文献   

2.
肖晋 《河北法学》2008,26(1):114-116
邓小平同志离开我们十年了。随着对其法制思想研究的不断深入,对其诉讼法思想研究就成为一项具体而有意义的理论工作。邓小平诉讼法思想可以至少归结为四个方面:重视司法机关和律师队伍建设与重视诉讼法制的思想、关于社会主义诉讼制度的基本思想、依法从重从快和"严打"的思想、注重调解的思想。这些思想对于我国诉讼法的立法和实施曾经起到巨大的影响,对今后诉讼法的实践和完善也深具意义。  相似文献   

3.
乔萧菲 《政府法制》2012,(16):52-53
将法律分为实体法与程序法是法学学科的一种传统分类。广义的程序法包括诉讼程序和非诉讼程序,狭义的程序法仅指规范诉讼程序的诉讼法,我国的诉讼法大体包括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为贯彻落实好新修正的刑事诉讼法,纠正社会上“重实体、轻程序”的错误观念,进一步尊重和保障人权,笔者撰文略陈管见,冀与同道切磋提高。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全国人大相继颁布施行了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并对刑事诉讼法进行了修改,标志着我国诉讼制度已臻完备。人民法院的各项审判工作,在程序方面已有法可依,走上了法制化的轨道。人民法院认真执行诉讼法,保证实体法的贯彻施行,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审判工作任务。这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和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取得的重大成就。 为了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必须进一步向前发展,提高到一个新的水  相似文献   

5.
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的诉讼法制虽然受到了来自西方诉讼法律文化的冲击和挑战,但并未立即走上转型之路。20世纪初,政府所进行的诉讼法制改革,是中国诉讼法制现代化的发端。从此,中国诉讼法制走出了一条富有特色而又充满矛盾的现代化道路。184O年到1949年,诉讼法制的现代化经历了六个发展阶段。从法律的外在形式和内在价值两个层面来分析每个阶段的得失,有助于揭示中国诉讼法制现代化的过程实质和内在规律。  相似文献   

6.
随着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的联系日益复杂和多样化,牵涉到多人共同利益的纠纷时有发生,为了妥善解决这类纠纷,民事诉讼法对集团诉讼作了规定。下面,笔者对集团诉讼的有关问题谈点个人看法。 集团诉讼的特点 集团诉讼是我国法学研究领域里一个较新的课题。近几年,在法学研究领域和司法实践中对这一课题,都进行了一些研究和探讨。新颁布的民事诉讼法中  相似文献   

7.
我国民事诉讼法第14条规定:“人民检察院有权对民事审判活动实行法律监督。”这一规定体现了人民检察院作为国家的法律机关,对民事审判活动实行法律监督的职能。民事诉讼法的这一规定,健全和完善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制度,对于深化国家法律的正确实施,保护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合法权益,保障人民法院正确行使审判权,维护国家法制的尊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我国目前的民事诉讼法制情况与实现法制现代化还有一些距离,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我国一直以来的民事诉讼模式是导致我国民事诉讼法制现代化未能实现的重要原因之一。要使民事诉讼法制达到法制现代化的要求,就必须转变现有的诉讼模式,选择大陆法系的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以此促进民事诉讼法制现代化的发展,最终实现我国的民事诉讼法制现代化。  相似文献   

9.
萨维尼将民事诉讼法分为诉讼程序规范和实质诉讼法,并对之以公法和私法加以区别,将实质诉讼法当作其创建的现代罗马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萨维尼以实体诉权理论(私法诉权说)为基础,运用动态分析方法,按照诉权与抗辩权、争讼程序(争点决定)、既判力、替代判决、权利恢复之顺序构建了实质诉讼法体系。从法系意识论上考察,实质诉讼法理论曾对法国法、苏联法影响甚极,又通过苏联法对我国民事诉讼法理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但由于诸多原因,我国民事诉讼法学没有着实接受苏联法学的实体诉权理论,以致沦为只见“诉讼程序”而不见“诉讼实体”的诉讼程序法学。本文藉萨维尼实质诉讼法理论之初介,图我国民事诉讼法学之再定位,通过树立以诉讼程序和诉讼实体相结合的民事诉讼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的民事诉讼法学,使之得以自我完善和发展,同时也为提升我国民法典编纂的品质作出其应有的学术贡献。  相似文献   

10.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为了更进一步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我国立法机关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制定了一系列急需应用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试行)》就是其中的一部分.为了便于我国涉外仲裁机构和司法机关处理涉外经济、贸易和海事争议,该法典特设专章规定了仲裁管辖、司法管辖、以及诉讼保全等诉讼制度,这对保护涉外民事案件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和促进国际经济、文化  相似文献   

11.
卷首语     
时光荏苒,又是新的一年。《诉讼法论丛》第7卷经过半年的酝酿与策划如期与读者见面了。新世纪伊始,我国在各个领域捷报频传,诉讼法学的研究也随着我国法制建设和司法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更趋活跃与繁荣。《诉讼法论丛》作为记录诉讼法学热点探讨问题、展示诉讼法学领域最新研究成果的一个重要载体,其第7卷继续秉持紧扣时代脉搏、紧随法治进程的宗旨,就诉讼理论与实务中的诸多重要问题进行了  相似文献   

12.
姚军 《法制与社会》2013,(17):50-51
新修订的《民事诉讼法》增加了"对污染环境、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法律条款。这是我国民主法治建设上的重要事件,对于保护公民合法权益意义重大。但新修改的《民事诉讼法》对于公益民事诉讼制度还不详尽,还有很多方面存在立法缺失。尽管如此,新修改的《民事诉讼法》表明我国公益诉讼制度正式为立法所接受,公益诉讼制度的大门已经开启。  相似文献   

13.
一当前,我国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教育体制和科研体制等各个方面都在进行改革。在这场伟大改革的过程中,社会主义法制发挥着巨大作用,它正在保证和促进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但是,如何使社会主义法制更好地适应改革的需要,能够与改革同步发展并不断完善,这里有许多法学理论问题需要不断深入地进行探讨;我们的法学理论工作如何更好地为当前各方面的改革服务,以适应改革的需要,有许多制度问题和实际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改进。  相似文献   

14.
刑事和解制度在西方适用已久,他的建设核心是维持正义,目的是维护社会治安,保护受破坏的社会关系,和弥补被受害人所受得损失,并帮助加害人改过自新,重新适应社会的法制。近几年来我国法学理论界学者也加强了对刑事和解制度的关注,讨论和积极探索。因为这一突破传统法治价值取向的司法制度是促进社会主义特色法治的理念——以人为本、和谐有序,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有力的促进了我国司法改革牵法治进步。  相似文献   

15.
1991年4月9日由七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并公布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下称“民诉法”),对民事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增加了诸多的新规定。综观本法关于诉讼权利的全部规定,当事人享有的诉讼权利同《民诉讼》(试行)比较更广泛了。它标志着我国在社会主义法制的轨道上又迈进了一步。  相似文献   

16.
征稿启事     
《法学杂志》2022,43(1)
《法学杂志》秉承"繁荣法学研究,服务法治建设"的办刊宗旨,创刊41年来形成了鲜明的风格和特色。近年来,我刊不断创新,坚持质量是刊物的"生命线",打造精品,出"升级版",出成果,出人才;紧紧围绕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推进法治理论创新,发展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体现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依法治国提供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服务法治建设。为了进一步办好《法学杂志》,推出更多的精品力作,请新、老作者不吝赐稿。  相似文献   

17.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正式启动了中国法制改革和法治中国建设的进程。自此以后的历届三中全会,伴随着法制改革,都直接或间接推动了我国法治建设的步伐。可以说,我国的法治建设经历了多次改革的洗礼,其契机就是自十一届以来的历届三中全会。而历届三中全会所确立的法制改革,又与经济政治改革的需求、党的思想路线的引领以及学界法学研究的推动是分不开的。随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中国新一轮法制改革拉开了序幕,它将法治中国建设推到了历史的最佳时期,标志着中国正朝着法治国家的目标大步迈进。必须把握历史机遇,全面深化改革,早日实现法治中国理想。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法制的一项基本要求是执法必严。因此,与相应的部门实体法相配套,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和经济法的相关程序规范都设立了公正有力、切实可行的执行条款,以保障相关的实体法在诉讼环境中的充分实施,从而实现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与尊严。在当事人双方法律地位平等的诉讼环境中(如民法、经济法等),法律要求当事人对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均须履行,当事人拒不履行的,不论何方,人民法院均有权依一定程序对其强制执行。然而,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发展新阶段的以“民可告官”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法治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依法治国基本国策的全面推行,法律类期刊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日益显著,法律类期刊对于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繁荣我国法学研究水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起到了重要作用。据笔者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03年6月,我国公开出版发行的法律类期刊总数近600种,其中以法制新闻和法制文学等大众化内容为主的期刊,数量达400多种,笔者将之归类为法律文化生活类杂志,与之相区别的是法律专业学术期刊(即本文所述的法学期刊)。法学期刊是以反映我国法学研究水平为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20.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试行)》实施以来,在审判实践中,对参加诉讼的第三人的诉讼地位,参加诉讼的根据和目的,以及第三人与共同诉讼人、证人的区别等问题,有些理解不一,有的仍习惯于沿用“诉讼关系人”的称谓。为了更好地贯彻我国民事诉讼法(试行)的有关规定,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弄清上述一些基本问题,是有一定意义的。我国民事诉讼法(试行)第四十八条规定:“对当事人争议的诉讼标的,第三人认为有独立请求权的,有权提起诉讼,成为诉讼当事人。对当事人争议的诉讼标的,第三人虽然没有独立请求权,但是案件处理的结果同他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的,可以申请参加诉讼,或由人民法院通知他参加诉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