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诈骗作为一种侵犯财产的犯罪,其动向和形式是随着经济形势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自从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政策后,一些不法分子便开始利用经济合同进行诈骗活动,且这种情况在经济领域中愈演愈烈,给国家、集体和个人带来了巨大损失.因此,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在1985年7月18日《关于当前办理经济犯罪案件中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答(试行)》(以下简称《解答》)中,首次规定对利用经济合同进行诈骗的行为以诈骗罪追究刑事责任.本文试就这一犯罪中的几个问题,作以下探讨.一、利用经济合同诈骗与经济合同纠纷的界限利用经济合同进行诈骗是诈骗罪的一种特殊形式,其诈骗手段表现为以欺骗的方式与他人签订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将企业推向市场,在经济交往过程中,各经济主体由于各自利益所在,经济活动目的差异,以及其他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不可避免地在各经济主体之间存在一些纷争。这些纷争产生以后,需要及时依靠法律妥善解决和处理。特别是近几年来,一些犯罪分子利用经济合同和银行票据进行诈骗,有些企业难识  相似文献   

3.
当前,在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的新形势下,经济合同纠纷案件激增,利用签订经济合同进行犯罪也很突出。有些案件从表面看似经济合同纠纷,其实是诈骗、投机倒把等经济犯罪。在审理中,人民法院既要保护经济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又要制裁利用经济合同形式扰乱经济秩序的违法犯罪分子。下面是我们在审理案件中发现的几个有关问题和我们的一些看法。一、利用签订经济合同的方式,进行诈骗、投机倒把等经济犯罪,是当前经济犯罪的新动向。其手段主要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4.
审理经济纠纷案件中涉及经济犯罪嫌疑的几个问题□李淑琴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形势的迅速发展,反映在经济领域中,利用签订经济合同进行诈骗等经济犯罪案件数量逐年上升。为了解决人民法院在审理经济纠纷案件中涉及的经济犯罪嫌疑问题,最高人民法院于1...  相似文献   

5.
商品经济的发展刺激了极少数人的犯罪欲望,他们打着改革,搞活经济的招牌,以公司、经理、业务员等合法身份进行诈骗,妄图"以犯罪致富",其手法繁多,其中利用签订经济合同的方法进行诈骗最为突出,犯罪不再主要是犯罪者个人与受骗对象个人的活动,而大多是"法人"与"法人"的团体活动,犯罪分子以非法占用为目的,故意利用签订经济合同,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骗取公私财物。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这类案件越来越突出,数额越来越大,以鄂州市为  相似文献   

6.
受害人对商务证件出借人提起民事诉讼的法律问题陈平安郭卫华经济诈骗对正常经济秩序的破坏,是不能小视的。尤其是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诈骗中的新花样———利用企业的商务证件(企业印章、营业执照、介绍信等)签订经济合同进行诈骗,其危害令人瞠目。如何铲...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们在审理经济纠纷案件中发现的经济犯罪活动有以下显著特点:从犯罪类型上看,诈骗犯罪居多,诈骗的财产数额巨大。市院去年向公安、检察机关移送的十一件案件,都是涉嫌诈骗犯罪案。从犯罪主体上看,主要是贸易公司或实业公司之类经济组织的从业人员。这些人在其经济组织缺少资金时,就赖以签订经济合同,从中骗取财产,维持自己的生  相似文献   

8.
企业内部工作人员利用掌管印章(包括行政公章和合同章)之便,与他人签订经济合同形成经济纠纷的情况,在当前的经济交往中屡见不鲜。正常情况下,盖有企业印章的经济合同一旦形成纠纷,造成他人利益受损,应由企业作为诉讼主体,参加诉讼,承担民事责任。但现实经济生活中情形复杂,可能涉及连带之债。所以,人民法院在审理这类案件时,首先应确定案件的诉讼主体范围,查明企业与利用掌管印章与他人签订经济合同之行为人,主观上是否存在过错责任及共同过错责  相似文献   

9.
一、经济诈骗几种常见的表现形式 (一)以签订经济合同的形式进行诈骗 此种犯罪在经济诈骗犯罪中占有极高的比例,而且极易与经济合同纠纷混淆起来。此种犯罪最常见的手段是以法人名义与其他单位签订经济合同,以此来诈骗货款。事实上,这个“法人”并不具备法人资格,如没有经过合法的批准与建立程序,没有营业执照而非法营业,甚至是借用别单位的法人名称、帐号等;有的虽然具备法人资格,但其进行的经济活动与其经营范围和业务能力完全不符,因此不可能履行签订的合同。区分经济诈骗犯罪与经济合同纠纷的原则应该是:前者是以签订经济合同为犯罪手段来达到诈骗的目的,因此,从客观上说,所谓的“合同”完全不能履行;从主观上说,行为人也不准备履行“合同”,或者是为了掩人耳目而仅仅象征性的履行极少部分的“合同”。而后者是指合同不能完全履行,即合同在履行过程中产生了一些纠纷,如货物的质量、数量或包装不符合合同的要求,没有按指定的时间、地点交货付款等等。对签订合同时准备履行、但由于客观情况变化而无法履行的,不应认为是经济犯罪;对既知合同无法履行、又收取了对方货款拒不退还、长期非法占有的,应认为是犯罪行为。  相似文献   

10.
无效经济合同是指合同当事人因违反法律规定而签订的国家不予承认,不具有法律效力的经济合同。在无效经济合同中,民事欺诈行为同利用经济合同进行诈骗犯罪的行为往往交织在一起,难以区分,易于混淆罪与非罪界限。本文特就此进行如下分析,以图划清罪与非罪界限。一、无效经济合同中的民事欺诈行为和诈骗犯罪  相似文献   

11.
合同诈骗罪是现行刑法增设的罪名 ,但是早在最高人民法院与最高人民检察院于 1 985年 7月联合作出的《关于当前办理经济案件中具体运用法律问题的解答 (试行 )》中就对以签定合同的方式骗取财物的诈骗行为与经济合同纠纷这两类性质不同的行为进行了认定 ,指出前者应认定为诈骗罪。之后 ,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审理诈骗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中对利用经济合同进行诈骗的犯罪行为作了详尽的解释。现行刑法典在此基础之上设立了合同诈骗罪 ,与以前相比有所完善 ,但是不尽人意之处与争议问题依然存在 ,本文拟论述之。一、关于本罪的…  相似文献   

12.
经济合同是一种法律关系,必须依法签订,严肃履行。但实际工作中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还存在一些问题。从我们审理的经济合同纠纷案件来看,有些经济合同是冒用或者不具备法人资格的组织签订的,有些虽是合法组织,但合同内容又违反有关的法律、政策规定,有的甚至利用经济合同非法牟利。这些情况,在经济合同案件中约占20—25%。因此,深入宣传、贯彻《经济合同法》,加强经济合同管理,仍然是必须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当前,经济合同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日益扩大,利用经济合同进行诈骗犯罪活动也开始滋生蔓延。他们常常打着集体的招牌,利用合法的帐户,骗取公私资财。其行为严重损害了社会主义经济合同的信誉,扰乱了社会主义经济秩序,侵害了公私财产权利,因此、对这类诈骗活动必须及时打击,依法严惩。利用经济合同进行诈骗,在客观方面的表现,就是虚构事实,隐瞒自己对所订合同无履行能力或不准备履行的真象,使被害方“自愿”承诺,从而依据合同的要约,把大批量的资财交给对方。采用欺诈手段签订的经济合同,属于无效经济合同。对签订无效经济合同的直接负责人员,就应依法追究其行政责任,以至刑事责任。  相似文献   

14.
鲁华军 《法制与社会》2012,(16):205-206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济合同是企业从事经济活动取得经济效益的桥梁和纽带.同时也是产生经济纠纷的根源.因此,企业如何防范经济合同的法律风险,一直是摆在企业经营者与合同管理者面前极其重要的问题.本文在阐述经济合同法律风险的概念、成因及特征基础上,从分析总结经济合同常见的法律风险及合同法律风险防范的必要性入手,着重探讨了经济合同签订、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各阶段法律风险的防范.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一些不法分子乘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交往活跃之机,钻开放、改革的空子,利用签订经济合同进行诈骗犯罪活动相当突出。这类犯罪不仅具有极大的欺骗性,而且诈骗时间长,犯罪数额大,少则几千元、几万元,多则几十万、几百万,乃至上千万元。诈骗活动一旦得逞后,多数款项被犯罪分子挥霍或流散转移,很难追回,使国家、集体、个人遭受严重经济损失。但是,由于此类犯罪活动,有“合同”的外衣作掩护,具有一定的迷惑性,致使有些同志,特  相似文献   

16.
司法实践中经济合同诈骗案件在法律适用和司法认知上存在一定困惑,集中反映在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认定和处理的问题,本文拟对该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并通过经济、历史和现实等角度分析,提出妥善处理该问题的设想。  相似文献   

17.
来稿摘登     
《法学》1994,(6)
经济合同诈骗宜由 法院直接科刑 (一)我国刑事诉讼法有专门条款规定,告诉才处理的其他不需要进行侦查的轻微刑事案件,由人民法院直接受理。利用签订假经济合同进行诈骗活动,造成合同另一方损失,构成犯罪,另一方要求追究行为人诈骗罪的,符合“告诉”的特征。诚然,根据以往实践,告诉才处理的案件,是指刑法第145条规定的侮辱、诽谤罪,第179条第一款规定的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罪,第182条第一款规定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经济领域中严重犯罪活动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利用合同进行诈骗犯罪的案件显著增加。一些犯罪分子打着开放、搞活、加强横向联系的旗号,千方百计钻改革的空子,利用经济活动的合法形式,签订各种合同,进行诈骗犯罪活动。根据某市检察机关的统计,一九八五年一月至十一月,立案自侦的万元以上的诈骗案件共计二十六件,其中利用签订假合同、假协议进行诈骗的十八件,占全部自侦案件的百分之六十九点二。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大陆与香港地区的经济交往和技术交流的日益频繁,签订的涉港经济合同日渐增多。由于香港地区的特殊性,当某一涉港经济合同发生争议时,依照什么法律来调整和解决合同争议,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它不仅关系到我国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开放政策能否顺利实施,而且关系到“一国两制”方针能否圆满实现。因此有必要对此进行理论上的探讨,以便在实践中有的放矢。  相似文献   

20.
诈骗犯罪分子已从前些年针对消费领域,以代购紧缺生活用品来骗取群众的钱财,逐步转向针对流通领域以签订经济合同、调剂外汇、伪造票证,提供假信息等手段进行诈骗活动,这种犯罪行为往往夹杂在日常经济活动之中,具有更大的隐蔽性和欺骗性,使人不知不觉便上当受骗,而且一骗就是几十万元、几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重、特大诈骗案件屡屡发生广州市1993年1-10月共立案侦察诈骗案件108宗,其中重大案件75宗,特大案件18宗,共损失总值人民币3429万元。经工作破案103宗,抓获诈骗犯罪分子134名,追缴赃款赃物价值人民币2400万元。1993年2月,曾保罗(香港人)等案犯借用珠海市经济特区兆龙有限公司的办公场所,伪造该公司的"担保书"、"协议书",打出了"五洲投资拓展公司"的招牌,以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