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进入21世纪以来,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迅速,已经成为我国经济新的增长极.但在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中仍然存在着产业结构同构、不良竞争、地区封锁和市场条块分割等问题.要打破行政和市场壁垒,充分发挥市场的功能,则必须依赖政府的宏观调控.目前在环渤海区域经济的宏观调控方面,中央宏观调控能力较弱,区际协调机制乏力,仅仅依靠以往的会议协商、合作声明等非制度化的方式,难以对地方政府形成有效约束.因此,只有建立和完善区域经济宏观调控的长效法律机制,将政府的宏观调控行为纳入法制的轨道,才能切实推进环渤海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潮流。经济全球一体化由于其本身存在的种种与现实的不可协调的矛盾必然导致其不能建立,经济全球化的最终归宿就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现行的WTO规则在对区域经济一体化上的规制存在诸多缺陷,使得WTO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规制无法实现。因此,WTO应该转变其职能,加快制定更为有效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规则,建立起服务于区域经济组织的体制,并创建集团报复的制裁制度。  相似文献   

3.
未来我国区域发展和经济合作的一大趋势是,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断加快,大城市圈将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武汉作为我国中部地区唯一的特大中心城市,加快建立武汉城市圈是适应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的迫切要求,也是实现中央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目标的重要保障。本文针对武汉城市圈区域经济建设中存在的一些法律障碍和发展难题,尝试从立法制度、财税体制和市场机制等方面入手,就如何建立起一体化的法律平台来积极推进城市圈的发展提出相关见解。  相似文献   

4.
宋云博 《时代法学》2010,8(4):99-105
在全球经济自由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下,冲破经济的藩篱,推动现有形式各异的自由贸易区向着综合性自由贸易区方向发展已成当今世界各国或地区发展经济与自由贸易的重要思路与途径。结合我国“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区”和“台海经济圈”等区域经济的发展,中部的崛起、西部的大开发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等问题,对内国综合自由贸易区的构建与立法原则展开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正>随着中央加强环渤海经济圈建设政策的落实,继珠江三角和长江三角区域后,环渤海经济圈崛起,并带动了我国东北地区的经济增长。该区域交通便捷,有着雄厚的工农业基础和科技教育基础,而密集的企业群已然形成了一个庞大、稳健的安防产品消费市场。环渤海地区已成为继珠三角和长三角安防产业快速发展的第三块热土。从经济总量看,环渤海经济圈经济增量稳步提升,在全国的比重也不断增加。目前,连结这一地区的城市达到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东亚区域经济合作蓬勃发展,经济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正在形成多层次和多元化的合作机制和格局,但同时也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和内在矛盾,因而迫使东亚国家致力于不断加以探索和创新.从其发展趋向来看,东亚区域经济合作必将从目前以对话协商为主走向制度化和一体化道路,逐步实现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乃至经济共同体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法人》2006,(4)
滨海新区的发展从来就是与环渤海经济圈的构想紧密相连的。在1980年代中期,环渤海的概念就已经被提出来。中国的改革开放从4个经济特区起步。“按照当时的思路,在中国未来开放的进程中,将有3个主要的经济支撑区域: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环渤海将是  相似文献   

8.
徐康 《法制与社会》2010,(29):139-140
在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和一体化进程中,司法地方保护主义和司法效率低下等问题已严重阻碍经济社会发展。为创造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促进并保障泛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健康发展,泛珠三角区域各地法院应牢固树立司法协助理念,建立高效的司法协助机制,采取有效的司法协助措施,努力促进区域司法公正,不断提高司法效率和公信力,更好地服务泛珠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9.
区域交通运输一体化是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步骤,涉及区域内地方利益冲突的协调,地方政府之间的利益冲突是地方利益冲突的最直接体现.地方政府间的利益冲突表现在交通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收费权以及行政管理执法等方面.必须制定规范性文件以法律手段协调地方政府利益冲突,改革财政税收分权制度、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建立地方政府合作制度体系和建立交通运输统一监管执法机制,并将这些利益协调机制纳入区域一体化立法中,才能有效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进.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法学视角,首先简要概述区域经济一体化内涵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法律制度的内涵;其次,指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立法基础,即《联合国宪章》、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世界贸易组织规则;最后,选取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指出了我国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法律适用问题。立足法学研究区域经济一体化,期望可以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法律制度相关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11.
区域经济体之间或区域内不同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价值,而法律既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保障,也是实现其价值的基本手段。环渤海经济区的发展,应当以协调发展为价值,通过健全法律与实践,以全国统一市场为目标,走以市场为主导,以法律为保障,以政策为补充的区域经济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2.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不断涌起,粤港澳经济一体化的问题也在引起人们的更多关注。本文试就粤港澳经济一体化和法律保障的问题做如下探讨。  相似文献   

13.
曾炜 《时代法学》2004,2(5):52-59,115
目前 ,在全球和区域两个层面 ,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正如火似荼 ,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而以区域一体化为最。经济一体化必然会对国际法和国内法产生巨大的影响 ,同时国际法和国内法的相应变革也是保障经济一体化成果并促进经济一体化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在适应和调整由于经济一体化各国日益密切的经济关系的过程中 ,国际法不断地国内化 ,反过来国内法也不断地国际化 ,这种互动使得国际法和国内法的界限不再清晰 ,全球范围内的法律规范不断朝着日益趋同甚至统一的方向前进。  相似文献   

14.
李仁真  庞永三 《法学论坛》2006,21(2):133-138
GATT/WTO的制度缺陷通过区域经济一体化在形式和内容的发展更加明显,由于缺少权威的组织机构、无条件和自动适用的最惠国待遇原则以及受谈判方数目的影响,两者出现了此消彼长的趋势;GATT/WTO在规范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存在着实体上、程序上和规范经济事物中的附加困难;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对国际经济法的贡献包括: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在各主权国家中继续强化了国际经济法的普遍原则,扩展了国际经济法调整的领域,改进了调整的方式和效果,同时也为国际经济法整合区域经济组织与多边贸易体系产生了结构性动力。  相似文献   

15.
与发达国家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市场推动模式不同,在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政府管理是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长三角一体化的迅速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推动,同时,长三角区域性公共物品一体化进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也主要源于政府管理上的原因。通过完善政府管理来促进长三角区域性公共物品的一体化,关键在于要加快政府机构创新,实现政府职能转换,寻求政府管理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良好的切入机制。  相似文献   

16.
开平转型     
肖黎明  宋华安  张弛  王磊磊 《法人》2009,(9):38-41,44
区域经济的崛起对中国经济的整体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牵引和示范作用,从珠三角经济圈到长三角经济圈,众多块状经济不断以各自的优势引导区域实体经济发展。继珠三角、长三角之后,环渤海已然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第三引擎”,唐山市正处于这个引擎的核心。  相似文献   

17.
东盟自身合作发展的多元性特征,显示了在东亚区域合作中的智慧,是东亚区域化的核心角色,也是东亚一体化中的主导力量。东盟在不断调整自身战略选择的同时,促使东亚的合作朝着区域一体化方向深入发展,顺应了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潮流。  相似文献   

18.
长三角海洋法规差异冲突与协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易凌 《法治研究》2010,48(12):56-63
长三角海洋法规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冲突现象,从一时一地看某些法规差异似乎有道理,但是放到区域整体和区域一体化目标上看却是一种非合作博弈.陷入了“囚徒困境”之境地.对区域整体乃至各地的经济发展均是不利的,极大地影响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法治进程,也成为了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实现的制度性障碍。因此,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和对策改变这一现状。  相似文献   

19.
王婧 《法人》2006,(4):44-45
珠江三角洲的崛起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一极,长江三角洲横空出世,凭借商业历史文化优势,成为中国区域经济的第二极。环渤海区域的经济发展将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而成为继前两极后的第三极  相似文献   

20.
区域一体化的良好运作如今得到了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多的关注。在我国,区域一体化发展是现阶段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同样也是十一五规划的重要内容。如何在区域一体化的发展中,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和社会环境,如何使中心城市在一体化发展中发挥良好的核心作用,如何协调和整合各个非中心城市的建设重点,成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本文拟在分析现阶段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时代特征的基础上,探索各区域中核心城市(即大都市)治理的重点与难点,从而把握大都市治理中行政职能和经济职能的深层次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