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法律评注是德国法典化运动的产物,它的出现使法律科学不再脱离司法实践。因为对现行法的诠释始终以判例法为依托,法律评注取代大部头的法学著作和教科书而成为德国法学文献的标准形式,并将法学者与法律实务工作者团结在评注这一平台之上。作为法教义学的重要传播媒介,法律评注致力于将法律科学和司法裁判联系起来,并追求成文法的内部体系化,使制定法更具实用性。法律评注的百年发展史,不仅成就了作为技艺的法学,而且对于将现行法理解为成文法和判例法相融合的产物作出了贡献,并在这个意义上推动了法的续造。 相似文献
2.
Juan Dios de Montoro Pons Manuel Cuadrado García 《European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2008,26(2):153-173
This article aims at identifying differences in copyright protection in prerecorded music markets, and more specifically the
impact of the legal system on the demand for original music CDs. To this end, we use a panel of 28 OECD countries in the period
1999–2005. After testing alternative specifications, our results show that differences in legal origin lead to differences
in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enforcement. Our results also consistent with previous studies that find that common law countries
have more secure property rights.
相似文献
Juan Dios de Montoro PonsEmail: |
3.
语境不同法律变通的概念界定也存在着差异。在法律多元的语境下法律变通就是基于不同文化基础上的法律制度之间的调适和变通。在调适和变通中正式的法律制度可能被变通,作为非正式制度的民族地区的民间习惯法也可能被变通。 相似文献
4.
法律解释方法的核心是法律解释规则,即各种理解、解释和运用法律的规则。几乎所有关于法律解释方法的理论,其目标都是探寻法律解释规则的构建与运用。为了证成这一判断,梳理与不同意识形态相匹配的具体法律方法很有必要。这种概括不是对法律方法纯粹历史的考察,重心在于说明法律解释规则的实践意义。我国的法律方法论研究即将进入第二个发展阶段,即在关注一般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开始法律解释规则及其运用研究。这是展现法学理论和法律方法论实用品格的开始。对法律解释规则的认识可以从多个角度展开,重点从法治意识形态、法律方法的进化以及与相近概念的比较三个方面进行诠释。 相似文献
5.
6.
DNA指纹数据库法律问题初探--美国的纷争和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子生物学科技发展起来后,美国开始建立DNA指纹数据库,以提高辨别罪犯的效率和准确率.然而,这一做法却引起了广泛争议,主要围绕着强制采集DNA样本是否构成"不合理的搜查和扣押",利用DNA样本进行科学研究是否违反了"知情同意"的人体实验伦理原则,以及保存DNA样本是否会侵犯个人隐私这三个方面展开.这些纷争对我们的启示是:既要合理地利用科学技术,又要加强法制,保护公民的合法权利,防止科学技术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7.
8.
在中国法律思想史学科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以人物为中心的研究体例为学科发展和法律思想的传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后来逐渐转向以问题研究为中心、以法理阐释为目的的研究方式,并衍生出法律思想史的国学、法哲学、部门法和法文化等研究维度。作为本民族文化传统的一部分,继往开来的传统法律思想研究应该在构建“中国”语境下的现代法学图景过程中产生更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在理论上,刑法之确定性意味着刑法制度本身能够为人们提供一个发现刑法问题之正确答案的机制;在实践上,刑法之确定性则表现为刑法制度所坚持的明确性、稳定性、可预见性等诸多具体标准。法律的确定性是法治对法律的基本要求,刑法之确定性则是包含在罪刑法定这一法治原则之中的一项当然要求,因此它具有重要的法治意义。 相似文献
10.
法律行为是大陆法系民法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作为法技术的拟制物,它在法技术上具有特别的意义。它是法律概念体系的一环,它是法律价值的载体,它还是法律规范的中介。此外,它通过意思表示为确定私法自治的行为提供了分析工具。 相似文献
11.
税收征纳法律关系的法理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税收征纳法律关系是发生在税收实体债务实现过程中征纳主体之间的权利 (力 )义务关系 ,是税法规范作用于税收征纳关系的过程和结果 ,它作为税法秩序的存在形态和税法的运行范畴 ,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价值。通过对税收征纳法律关系的内在特质、多种类型关系的交织性进行详尽的法理分析 ,提出并论证了平衡精神和程序保障原则作为税收征纳法律关系本质的正当根据。 相似文献
12.
Peter Goodrich 《The Modern law review》1984,47(5):523-534
13.
Dawn Watkins 《Liverpool Law Review》2011,32(2):113-133
The significance of narrative as the primary form of human communication forms the basis of this paper. Following a brief consideration of the natural inter-relationship
between law and narrative, the author goes on to discuss the more specific application of a narrative approach to legal scholarship
and legal education. The paper sets out the findings of a practical research project that took as its inspiration James Boyd
White’s portrayal of the law student as a creative and imaginative thinker, and Martha Nussbaum’s claim that it is through
the power of ‘narrative imagination’ that we gain a broader appreciation and understanding of humanity. It explains how a
group of law students participated in ‘the Narrative Research Project’ at the University of Leicester; participating in story-telling
seminars and creating their own fictional narratives from appellate case reports. It describes the students’ reaction to the
project as heartening in the sense that they became more aware of the significant role that human actors play in legal proceedings,
but it also expresses doubts over the extent to which such an approach can, by itself, cultivate humanity in the law school. 相似文献
14.
李军 《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4,6(2):19-22
本文试图以两大法系的民法存在形式为视角,探讨隐藏在法律制度背后,对两大法系的法律制度形成、发展起着指引作用的形成理念上的差异,并以此为基础探讨我国民事法律建构理念之取向。 相似文献
15.
禹华英 《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10,12(4):49-53
对于如何认识海难救助的性质,目前存在不同的学术观点,海难救助可根据不同标准划分为不同种类。强制救助的形式属于行政救助,具有强制性和公法的性质;契约救助和雇佣合同救助则具有合同的性质;纯救助则具有无因管理的性质。因此,笔者认为,应该根据不同类型海难救助种类来解决海难救助法律冲突,根据它们不同的性质确定所适用的准据法。目前,我国《海商法》和相关法律规范对海难救助的法律适用原则和规则并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亟待填补这一法律空白。 相似文献
16.
17.
在德国法上,缔约上过失制度是在侵权法与合同法之缝隙中生长出来并逐渐独立的制度,是学说、判例以及立法合力的结果。耶林从一生活中的例子出发,以罗马法为根据,勾画出缔约上过失制度独立之价值,后世之学说、判例,都是建立在耶林所发现缔约上过失制度价值的基础上的。可以说,耶林发现了法律问题,并准确地提出了解决方案,而司法实践又提供了大量的类型,最终经过学说一般化努力,缔约上过失制度才逐渐被法典化。缔约上过失制度发达史对我们的启示是,法典化的基础在于法律理论,而法律理论又有赖于学说与判例的发展,所以,在我们继受外国法时,应注意理论继受。 相似文献
18.
19.
本文从比较法的角度,简要介绍了各国对婚外性关系的法律规制。其中重点分析了伊斯兰法律同美国法律在调整婚外性关系方面的差异及其成因,得出了婚外性关系的法律规制必将随着社会的发展进一步弱化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商业信托与普通信托有重要区别,委托人的地位与角色大相径庭。中国《信托法》借鉴日本法模式,赋予信托委托人诸多权利,可称为委托人法定权利模式。委托人的此种法律地位,虽适合于普通信托,但不符商业信托的功能及需求。原因之一在于对商业信托的特殊情形考虑不周,误植入仅适合于普通信托之规则。委托人法定权利模式之弊端,无法以增设委托人义务等方案予以补救,较为彻底的解决之道应为:委托人不对商业信托及其受益人享有权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