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卢梭谈法律     
让·雅克·卢梭(1712-1778)的法律思想是其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经过近两个半世纪,其中的许多论述对我们实现依法治国的方略,仍有诸多借鉴之处。卢梭认为,法律“就是公意对于一个共同利益的目标所做出的公开而庄严的宣告。”这里有四层意思: 第一,法律是人民公意的表现,它反映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意志。以意志的所属主体不同,卢梭区别  相似文献   

2.
为了追求自由、平等,卢梭以“公意”为基石达成了社会契约,想要建立主权在民的新型政体。由于“公意”概念引起的争论和分歧,以及卢梭主权在民理论自身的缺陷和矛盾,使主权在民的理论有走向专制的危险和可能。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应该建立完善的人民主权理论。  相似文献   

3.
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继承了以往社会契约论的合理成分,并提出了自己的主权在民学说。公意是卢梭政治哲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他提出公意概念的目的就是为了公民通过履行遵守公意的责任而实现自由。公意是人民主权的体现,是以公共利益为依归的,而法律又是建立在公意的基础之上,是公意在具体政治实践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4.
卢梭以他对浪漫主义的天赋敏感而站在了理想主义的彼岸对人类文明的演进进行了独特的审视,这是他思想体系中的特殊情感禀赋,也决定了他的思想体系中的“理想国”的建构有着非凡的意义.从“自然状态”出发,通过社会契约的自愿“签订”,每个共同体的成员用天赋的权利置换了平等的法律所赋予的权利,人类从此进入社会状态,“立法者”是这个“理想国”的保护神,脱离“公意”的政府是潜在的摧毁者,而公民宗教在理想国的建构中也起到了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古典自然法学派的诸贤哲们使用的“权利(right)”一语具有多义性,其包括:霍布斯的“本能自由”,洛克的“本益禁侵”,卢梭、康德的“公意自由”。其中,以“自由”为本义的权利观念是这一学派的主导性权利观念。但这一权利观经历了由霍布斯的基于人的自然本有能力的自由向卢梭、康德的体现为公共意志的理性约束下的自由的观念转换。从理论逻辑来看,卢梭、康德的公意自由观是古典自然法学中更为成熟、完善的权利观念,因其中内含着“正义”“正当”的意思,所以,它看起来更像是“权利”。至于洛克开创的以“应当不”为本义的权利观,指向保护主体本有利益(“本益禁侵”)。这种“权利”(“应当不”)并不指向主体的自我行为,而是指向他方(其他个人、或社会、或国家)的行为:是对他方行为的禁止。它实质上是义务表述。  相似文献   

6.
王姝蕾 《政府法制》2005,(13):46-47
公共利益内涵的历史渊源对“公共利益”内涵的解析,最早可以追溯至古希腊时代亚里斯多德的哲学理论中,他将每一个行动和追求,看作是为了达到某种“善”,“善”即事物的目的所在。国家的根本宗旨是谋求“善”,即为全体人民谋求最大的幸福,这与“公共利益”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普遍的正义的体现。随着近代西方宪政理论的发展,卢梭在他的社会契约论中提出了公意(GeneralWill),即公共幸福。个别利益的对立使得社会的建立成为必要,而个别利益的一致才使得社会的建立成为可能。卢梭所说的“公意”具有不可分割性,  相似文献   

7.
霍布斯、洛克、卢梭之社会契约理论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逸舟 《河北法学》2011,29(11):184-185
霍布斯、洛克、卢梭是社会契约理论最重要的论述者。卢梭的社会契约理论建立在霍布斯、洛克奠定的理论基础上,但又有创新之处。从社会契约理论中的授权范围、订约过程和与主权者的关系三个方面比较分析他们观点的区别和联系,对于我们加深对社会契约理论的了解是很有益处的。一、授权范围社会契约理论的基本内容之一是,自然状态中的人们在订立社会契约时,将自己在自然状态中享有的权力交给新结成的主权者,由此进入政治社会。这在霍布斯、洛克、卢梭三人的理论中都有清楚的体现。但是,人们究竟把什么权力、哪些权  相似文献   

8.
王哲 《法制与社会》2010,(7):276-276,286
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为国家的建立,设想了一个美好的契约制度,为了寻求公平正义,公意也成为了卢梭政治法律思想的主旋律,但是,让人感到遗憾的是,理论的设计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实践中,并未如其在宣言中所提倡的那样美好,资产阶级无法摆脱阶级的私欲,广大劳动人民所享有的只能是纸上的权利。  相似文献   

9.
卢梭是法国启蒙伦理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他通过人来研究社会、通过社会来研究人的方法,对人和社会的本性、道德情感和良心、爱自己与爱他人、社会契约的政治和伦理等问题,都进行了深入的论证和分析。社会与人是卢梭论证的基点;公众与个人是其伦理思想的桥梁;通过契约的正义是其伦理思想的终极目标,这三部分是卢梭契约伦理思想独具特色的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10.
吴丹 《法制与社会》2012,(14):218-219
卢梭是近代西方启蒙思想家,是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1762年,卢梭写成《社会契约论》一书,提出人生来自由且平等,人民有权根据合意订立社会契约,建立民主共和国,描绘了一幅“理想国家”的蓝图.卢梭的社会契约思想在世界思想史上有着卓越影响力,为我们研究人权、国家起源和政权合法性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从“社会契约”、“主权在民”、“选举和直接民主”深入分析卢梭“理想国”的逻辑推导过程,并对本书在今天的地位和价值提出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1.
平等与自由是现代社会的基本价值,两者构成了一对矛盾统一体,如何处理两者的关系是近代以来法律哲学的难题。卢梭关爱自由,同时他坚信没有平等就没有自由。为了保障自由,他设计了独特的社会契约论,使公民负有服从公意、服从法律的同等义务并使其享有同等的政治权利。公意论以自由保障为目的,却可能以专制或者多数的暴政为结局。卢梭平等理论的得失构成了19世纪及其以后民主、自由与平等理论的新起点。  相似文献   

12.
国家源于一种社会契约,它是社会中的全体成员为了实现某种共同的目的——在自愿的、理性的和契约的基础上建立的一个联合体,为了使这个共同体运转并表达其意志,于是就产生了法律,而由于刑法规定的刑罚权之重要、威慑力、影响力之大,人们才慎重思索,它不能被缔约者中的个别人或部分人享有,它应该规定于法律,由法律来明确地赋予政治共同体——国家,因为国家是人们公意的集合。  相似文献   

13.
社会契约的“订立”旨在使人类摆脱“自然状态”进入“社会状态”;作为国家“存在原理”,社会契约主旨是解决个人、社会和国家之间的权利与义务问题,其终极关怀是人民的福祉——保障安全、自由、财富和尊严等。但这些可欲的价值的实现须符合一种正义的原则和道德要求:平等对待和惠及包括弱势群体在内的社会合作体系中的每一个立约者。平等、互惠构成弱势群体保护的社会契约基础和道德义务,也是社会契约和社会秩序的实现条件。在这一意义上,不保护弱势群体,社会契约目的就不能达到,政府合法性就被质疑。弱势群体保护需要对社会契约进行动态完善——创新保护模式、着力后续调整、突出经济权利、建立诉讼制衡机制、高扬人本立约观。  相似文献   

14.
在自由主义发展史上 ,卢梭和贡斯当的辩论具有象征意义。本文以“人民主权”为切入点 ,在“公意”、主权的界限、主权实现的方式以及对自由理解的分歧等方面对卢梭和贡斯当的政治法律思想进行了较为深入地比较 ,借以厘清人民主权的内涵  相似文献   

15.
公民权与公民社会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马克思关于社会成员具有公民与私人的双重身份和公权利与私权利的双重权利的理论,可以将民间社会理解为具有私人社会与公民社会双重属性的存在。公民社会是同政治国家相对应的政治社会,是组织化的政治存在,区别于分散的自然人社会的经济存在或民事主体存在。非政府组织是公民社会的核心力量。公民社会的特性和作用是让各个社会阶层有其组织和表达民意的渠道来参与国家政治,影响国家的决策。  相似文献   

16.
十七大确立了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路径,“公民立法”可以说是彰显民主进程的一个探索性范本。立法法中明确规定:“立法应当体现人民的意志,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保障人民通过多种途径参与立法活动。”这既是对间接民主的民意保护,也体现了对立法程序的民意监督。  相似文献   

17.
我们现在所有的市民社会(civil society)概念──即在社会内而在政府控制范围以外的民间组织和活动空间,始创于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市民社会概念的提出.正如布丹的“主权”或卢梭的“公意”(generalwill)等重要概念的创建,是近代西方政治思想史上的里程碑。《法哲学原理》一书、在酉洋哲学史上的地位.也可媲美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霍布斯的《利维坦》,或虞梭的《社会契约论》。本文尝试剖析黑格尔《法哲学原理》中“市民社会”的概念的性质和内容,并从黑氏身处的时代背景去…  相似文献   

18.
让·雅克·卢梭(1712—1778)是18世纪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发表于1762年的著名著作《社会契约论》,是卢梭政治法律思想较全面的概括。书中,卢梭的人民主权论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人民政治自主即人民自我立法的理念上。然而,卢梭的整体主义的主权概念由于排斥个人自由和忽略私人自主领域。因此,卢梭从社会契约到人民主权的国家政治理论论述,即有发展又存在局限。  相似文献   

19.
同样是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同样是法这一社会形象,霍布斯看到了强制,卢梭看到了意志,边沁看到了利益,马克思看到了物质性,凯尔逊看到了规范,庞德看到了社会控制,富勒看到了正义,诺锡克看到了社会效益。这种一花多果的现象是在人们积极反映客观外界的条件下形成的。其中的奥秘就在于不同的人在反映客观外界的同时。运用了自己特有的框架——概念和范畴的思维网络。而在这个框架中最主要的部分就是方法论,难怪有人点出了这样的命题:“一切理论探索,归根到底都是方法的探索。”  相似文献   

20.
契约效力的根源及其正当化说明理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问题的提出契约一经成立,便在当事人之间产生法律效力,即契约虽然是当事人意思合意的产物,但意思合意一经形成,便会脱离主观的范畴而进入一个“无意志”的客观地带,当事人的任何一方应遵守这个曾是自己意志的产物而无权任意变更或取消之。这是各国契约法及学理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