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3.
长期饮酒对急性中毒大鼠死后体液内MDMA再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长期饮酒对急性中毒大鼠体液中亚甲基二氧甲基苯丙胺(MDMA)死后再分布的影响。方法 SD雄性大鼠360只,随机均分为A、B、C、D 4组;A、B组以白酒,C、D组以双蒸水为饮用液体,4周后各组按150mg/kg MDMA剂量灌胃,处死后分置于25℃、4℃条件下;以VARIAN CP-3800气相色谱仪分别检测处死时血乙醇含量和0~10d内体液样品中MDMA浓度。结果 0~10d不同条件下,大鼠血液、玻璃体液及尿液中MDMA的PMR浓度变化趋势均为先升高、后降低;各时间点A、B组和C、D组大鼠各体液样本MDMA浓度较0h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各时间点A与C组、B与D组之间体液样本MDMA浓度有显著性差异(P<0.05);A与B组、C与D组之间体液样本MDMA浓度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长期饮用乙醇会降低MDMA在体液样品中的再分布,其影响程度高低依次为血液、尿液及玻璃体液;低温也可减少体液中MDMA的再分布。 相似文献
4.
于维光;贺强;王铮迪;田成俊;王锦凯;郑茜;任飞;张潮;王优美;徐鹏;尉志文;贠克明 《法医学杂志》2024,(1):37-42
目的 探究单次和连续给药3,4-亚甲基二氧基甲基苯丙胺(3,4-methylenedioxy-N-methylamphetamine,MDMA)后,MDMA及其代谢物4,5-亚甲基二氧基苯丙胺(4,5-methylene dioxy amphetamine,MDA)在大鼠体内的毒物代谢动力学差异,为MDMA的法医学鉴定提供数据依据。方法 单次给药组取24只大鼠随机分为5、10、20 mg/kg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只,实验组腹腔注射给药MDMA,对照组经腹腔注射给药与实验组同等体积的生理盐水。给药后5 min、30 min、1 h、1.5 h、2 h、4 h、6 h、8 h、10 h、12 h通过内眦动脉取血0.5 mL。连续给药组取24只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18只)和对照组(6只)。实验组连续腹腔注射递增给药MDMA 7 d,每日给药剂量分别为5、7、9、11、13、15、17 mg/kg,对照组经腹腔注射给药与实验组同等体积的生理盐水。第8天将实验组大鼠随机分为5、10、20 mg/kg剂量组,每组6只,腹腔注射给药MDMA,对照组经腹腔注射与实验组同等体积的生理盐水。给药后5 min、30 min、1 h、1.5 h、2 h、4 h、6 h、8 h、10 h、12 h通过内眦动脉取血0.5 mL。使用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检测MDMA和MDA含量,运用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单次给药组血浆中MDMA在给药后5 min达到峰浓度,MDA在给药后1 h达到峰浓度,MDMA和MDA的最长检出时限为12 h。连续给药组第8天MDMA在给药后30 min达到峰浓度,MDA在给药后1.5 h达到峰浓度,MDMA和MDA的最长检出时限为10 h。单次给药组和连续给药组检出时限内MDMA和MDA质量浓度比与给药时间的非线性拟合方程分别为T=10.362C-1.183,R2=0.974 6;T=7.397 3C-0.694,R2=0.961 5(T为给药时间,C为MDMA和MDA在血浆中的质量浓度比)。结论 本研究得到的MDMA及其代谢物MDA在单次和连续给药大鼠体内毒物代谢动力学数据(达峰浓度、达峰时间、检测时限和质量浓度比与给药时间的关系)为相关法医学鉴定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数据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阐明死后48h内家兔体内氯氮平再分布规律,为相关法医鉴定工作提供借鉴。方法取家兔15只,随机分为5组,以氯氮平灌胃,分别于死后0、6、12、24、48h取心血、外周静脉血、尿液、肝组织检测氯氮平浓度。结果家兔死亡后心血、外周静脉血、肝脏氯氮平浓度不断升高,尿液氯氮平浓度不断降低;死后早期浓度变化率大于晚期浓度变化率。死后48h心血、外周静脉血、肝脏、尿液氯氮平浓度分别为死后0h各检材氯氮平浓度的418%、193%、154%和29%。结论死亡一段时间后,提取生物检材,检测出的氯氮平浓度并不能准确反映刚死时的实际浓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考察阿维菌素在急性中毒死家兔体内的再分布。方法按最小致死量一次性灌胃250mg/kg阿维菌素,HPLC法检测家兔死后0h、24h、48h和72h中阿维菌素的含量。结果给家兔一次性灌胃250mg/kg阿维菌素的临床死亡时间为120.6±9.2min(±s,n=10);测定了阿维菌素的致死血浓度和致死组织浓度;家兔死后0h~72h心血和各主要脏器组织中阿维菌素含量存在体内再分布现象;确定肝、肾、肺为最佳组织检材。结论阿维菌素在急性中毒死家兔体内的再分布数据,对法医办理此类案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分析静脉注射氯胺酮家兔死后血液流动对体内药物浓度再分布影响。方法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实验组2组(各24只),对照组(8只);实验组家兔经耳缘静脉注入40mg/kg氯胺酮,1.5h后处死,其中一组立即结扎主动脉,另一组不结扎;家兔尸体仰卧位室温下保存,分别于死后0、3、6、12、24、48、72和96h解剖并采取组织和体液样本;对照组静脉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同样方法解剖取相同样本。所有样本采用GC/MS和GC-NPD法检测样品中氯胺酮含量。结果两个实验组家兔尸体放置96h内氯胺酮含量,除尿液各时间点与0h以及相邻时间点之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外,两组家兔其余各类样本与0h以及相邻时间点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除尿液外,各类样本两个实验组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扎组和不结扎组心血与外周血中氯胺酮含量比值分别为0.90~1.03和0.90~1.02。结论静脉注射氯胺酮家兔死后的血液流动不是体内氯胺酮发生再分布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地西泮及其主要代谢物去甲地西泮在大鼠体内的死后再分布特点。方法大鼠24只,随机分成8组,以安定90 mg/kg灌胃,2 h后脱颈椎处死,左侧卧位,分别置于室温(10℃)条件下,于死后不同时间(0h、2h、4h、8h、12h、24h、48h、96h)取心、肝、脾、肺、肾、大脑、肌肉,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其中地西泮及其主要代谢物去甲地西泮的含量。结果地西泮及其主要代谢物去甲地西泮在染毒处死大鼠内各时间点、各脏器都有分布并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结论地西泮及其主要代谢物去甲地西泮在染毒处死大鼠内可发生死后再分布。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简称甲维盐)中毒死亡小鼠的致死血浓度、靶器官组织、毒物蓄积库和死后毒物再分布的特征。方法采用灌胃法建立中毒小鼠模型,动态观察急性中毒组、亚急性中毒组小鼠的主要中毒症状和临床死亡时间。观察中毒死后小鼠各器官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死后0、24、48、72h甲维盐体内分布及死后再分布,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中毒小鼠的致死血浓度和死后各时间点的血中甲维盐浓度。结果中毒小鼠均在灌胃后15~30 min内依次出现神经、呼吸系统症状。急性中毒组小鼠的临床死亡时间为(45.8±7.9)min,亚急性中毒组为(8.0±1.4)d。甲维盐的急性致死血浓度范围为447.164 0~524.463 5 mg/L。光镜及荧光显微镜下各器官组织均见明显的病理改变;小鼠中毒死后72 h内,血、心、肝、脾、肺、肾及脑甲维盐浓度变化具有规律性(P0.05)。结论甲维盐中毒作用的主要靶器官为心、肝、肾、肺、脑和接触部位(胃),其主要蓄积库为肾、肝,甲维盐在小鼠体内存在死后再分布现象。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氯胺酮在大鼠体内的死后再分布变化规律及温度对再分布的影响。方法4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2个实验组(室温组24只、冷藏组18只)和1个对照组(6只),实验组大鼠以氯胺酮290mg/kg灌胃,45min后缺氧处死,分别置于室温(24℃)和冷藏(4℃)条件下,于死后不同时间(0、12、24、48h)取心血、外周血、肝、肺、肾、心肌、大脑,检测其中氯胺酮含量;对照组大鼠以生理盐水灌胃,各对应组织器官样品为空白对照。血和组织样品中加入内标物SKF。。后碱化,乙酸乙酯萃取,GC/MS全扫描定性,内标法、工作曲线法气相色谱定量分析。结果室温条件下,大鼠死后48h内随着死亡时间延长,心血、肺、肝中氯胺酮的浓度呈升高趋势(P〈0.05),肾脏中氯胺酮的浓度先升高后下降(P〈0.05),外周血、心肌和脑中氯胺酮的浓度无显著性变化(P〉0.05)。冷藏条件下,血液及组织中氯胺酮浓度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除心肌外,各样本浓度均低于相应时段室温条件保存的样本。结论氯胺酮在大鼠体内存在死后再分布现象。温度对大鼠死后血液及组织中氯胺酮浓度变化有较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Costas Giaginis Anna Tsantili-Kakoulidou Stamatios Theocharis 《Forensic Science International Supplement Series》2009,190(1-3):9-15
Postmortem redistribution (PMR) constitutes a multifaceted process, which renders the analytical results of drug concentrations inaccurate to be interpreted by forensic toxicologists. The aim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evaluate whether quantitative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 (QSAR) methodology could serve as an effective tool to estimate the ability of drugs to redistribute across tissue barriers during postmortem period on the basis of their molecular, physicochemical and structural properties. In this aspect, multivariate data analysis (MVDA) was applied to a set of 77 structurally diverse drugs. PMR data expressed by the central:peripheral concentration ratio (C:P ratio) was taken from the literature. An adequate and robust QSAR model (R2 = 0.65, Q2 = 0.56, RMSEE = 0.34) was established for 59 (77%) out of 77 drugs. Although the derived QSAR model presented limited applicability, it provided an informative illustration of the contributing molecular, physicochemical and structural properties in PMR process. Drugs with strong basic properties and enhanced molecular size, flexibility, lipophilicity and number of halogens were found to be susceptible to increased PMR. Due to the high complexity of PMR process, further QSAR studies need to focus on structurally related drugs to develop more specific models, which could serve as alternative tools to evaluate PMR for different chemical classes. 相似文献
12.
13.
14.
大鼠死后心肌和肺脏微管蛋白降解规律的初探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鼠死后心肌和肺脏微管蛋白(tubulin)的降解规律与死亡时间(PMI)的关系。方法大鼠经切断股动脉致失血性休克处死后,置于RXZ智能型人工气候箱内,实验条件设定为:20℃恒温,湿度50%。分别于大鼠死后0、1、2、3、5和7d时剖取心肌和肺脏组织,应用Western-Blot法检测心肌和肺脏tubulin的含量,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Tubulin在正常大鼠心肌和肺内高表达,死后1d时其含量已开始下降,至死后7d时仍可检测到微管蛋白的存在,但tubulin在肺脏内的降解速度快于心肌。两种组织内tubulin含量随PMI变化的回归方程及相关系数分别为:心肌Y=-1726.Ix+14083,r=0.9684;肺脏Y=-1439.89x+12041,r=0.9808。结论大鼠死后心肌和肺脏tubulin的含量逐渐减少,与PMI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利多卡因及其代谢产物单乙基甘氨酰二甲苯胺(MEGX)在蛛网膜下腔麻醉致死犬体内的死后再分布规律。方法犬6只随机分为A、B两组,分别经蛛网膜下腔注射0.5倍(6.34mg/kg)和5倍(63.35mg/kg)硬膜外麻醉极量的盐酸利多卡因,于死后0h、12h、24h、36h、72h取心血、外周血、肝、脑等,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其中利多卡因及MEGX的含量。结果 A组犬死后72h,心血、外周血和脑中利多卡因含量与死亡当时的比值(Ct/C0)分别为4.74,14.87,7.67,均呈上升趋势(P0.05),MEGX含量与死亡当时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犬死后72h,心血中利多卡因含量Ct/C0值为0.36,呈下降趋势(P0.05),脑中为3.48(P0.05)呈升高的趋势,肝中MEGX含量与死亡当时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蛛网膜下腔不同剂量麻醉致死犬体内利多卡因均会发生死后再分布,MEGX未发生死后再分布。 相似文献
16.
尿中MDMA及其代谢物的GC和GC/MS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考察MDMA在人体内的代谢以及建立尿中MDMA和体内主要代谢物MDA的分析方法。尿样水解后经液-液提取处理,用GC/MS(EI、PCI)和GC/FID法分析。人摄入MDMA后尿中MDA和原体MDMA比约为0.10~0.14。GC/MS/SIM和GC/FID法的最低检出限为2ng/ml和50ng/ml,回收率大于85%,变异系数小于10%。该法简便快速、灵敏度高、结果可靠,可用于MDMA滥用者的尿样鉴定。MDA/MDMA浓度比可作为评判毒分结果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心肌中VEGF在死后一定时间的稳定性及表达的变化规律,评价其对死后诊断机体早期心肌缺血的作用。方法用冠状动脉结扎法建立家兔急性心肌缺血模型,应用SP法染色、图像分析和统计学处理系统,检测缺血心肌细胞内VEGF阳性表达面积和强度,并对VEGF在死后不同时间的稳定性进行比较。结果VEGF在缺血心肌组织中,见灶性或成片心肌细胞强阳性表达,部分细胞呈阴性或弱阳性表达,血管内皮及平滑肌细胞表达弱阳性,间质表达阴性;在4℃放置,随时间延长,缺血心肌组织VEGF阳性表达有减弱趋势,至10d时缺血心肌组织仍可见VEGF在少许心肌细胞胞浆内呈弱阳性表达。在4℃放置10d以内,缺血心肌和正常心肌标本之间VEGF阳性表达具有极显著性差异。结论VEGF能耐受一定程度自溶及腐败的影响,其免疫组化检测对于判断死后4℃放置10d以内的尸体是否出现过心肌缺血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