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据悉,美国劲量电池起诉我国南孚、长虹、中银(宁波)、双鹿等7家电池企业侵害其无汞碱性电池专利权的案件.历时近三年。最终以我国电池企业集体胜诉而告终。  相似文献   

2.
南孚,乐凯、徐工、哈啤……这些曾经响当当的民族品牌,现在似乎面临一个共同 的危机:他们不再是自己命运的主人,而是把决定自己生存发展的权利拱手让给了他们的 境外合作者。这或许并不是他们为自己设计的未来,但在一场看似皆大欢喜的签字仪式 之后,一切都改变了。 南孚的命运,就足以令我们为之扼腕。这个曾经高呼“民族力量”的品牌如今已悄 无声息,而曾经是它手下败将的”金霸王”电池,却凭借其母公司吉列对南孚的收购, 兵不血刃的占领了市场。 类似的故事还在不断上演。有人认为,在提倡国际经济一体化和资本运作的今天, 民族品牌已不再具有经济学上的意义,但是,经济从来都不单纯。当我们的商品都贴上 国外的标签时,或许更深重的危机便会接踵而来。  相似文献   

3.
《法人》2007,(7):44-45
2003年,外方将所持南孚股权转卖给南孚的竞争对手美国吉列公司,此举在国内引起轩然大波,被称之为跨国公司“消灭式合资”,更有甚者,将跨国公司在华并购视为商业上的帝国主义,提出应警惕、抵制外资。2006年的“凯雷收购徐工”一案,更是将这波“行情”  相似文献   

4.
电池产品抽样合格率81.4%最近,国家质检总局对上海、浙江、江苏、重庆、四川、福建、山东、广东等8个省、直辖市37家企业生产及经销的59种产品进行了国家监督抽查,合格48种,产品抽样合格率为81.4%。抽查部分质量较好的产品及其企业名单序号 企业名称 商 标 型号规格1 福建南平南孚电池有限公司 南孚(NANFU) LR03/LR6 (无汞)2 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长虹 LR03/LR…  相似文献   

5.
面对着中国对美国日益增长的出日额以及产品日益增强的国际竞争力,许多美国产业界人士大呼“狼来了”,中国产品在美国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如果说.中国当年入世时,国内企业被迫或欣然选择“与狼共舞”的话,自认法律发达的美国人这次放弃惯用的“大棒”,选择了核武器——337来进行新时代的贸易战.以拒“狼”与国门之外。尽管没有硝烟,战争已然打响,而且蔚为剧烈。许多中国企业是从美国劲量电池诉南孚电池等中国企业了解337调查的。  相似文献   

6.
上市公司的强制收购,即我国《证券法》中所规定确立的强制要约收购制度,是起源于上个世纪60年代的英国,并且逐渐发展起来的为了保障上市公司收购中中小股东的利益而设立的一项制度。强制收购制度现主要流行与西欧和一些英联邦国家以及我国的香港地区,我国《证券法》虽然规定了强制收购的条件,对象和具体适用情形,但是在具体应用实践中,该制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不过该制度在在规范上市公司的收购,保障中小股东利益,维护经济发展上具有其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柯浪  崔莹莹 《法人》2005,(11):42-45
南孚、乐凯、徐工、哈啤……这些曾经响当当的民族品牌现在似乎面临一个共同的危机:他们不再是自己命运的主人而是把决定自己生存发展的权利拱手让给了他们的境外合作者。这或许并不是他们为自己设计的未来,但在一场看似皆大欢喜的签字仪式之后一切都改变了。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现代企业制度的推广,企业问的合并、收购逐渐从以政府为主导走向了以市场为主导,向方式多样化、形式证券化、范围;国际化方向发展。1993年9月深圳宝安集团首次在中国证券市场上举牌收购上海延中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9.8%股份的“宝延收购案”、  相似文献   

9.
一、立法例上的考察 美国是世界上公司收购活动最频繁、最活跃的国家,上世纪60年代后,要约收购由英国传入并逐渐成为取得上市公司控制权的主要方式,但法律却没有明确要约收购的涵义。杜克大学法学院的Deborab A.Demott教授称:“在美国,规范收购(Take over,Acquisition)的联邦法律提到的是Tender Offer,但他并没有对这一术语作出定义。习惯上,一个Tender Offer被理解为一  相似文献   

10.
企业进行资产收购后,卖方于收购前所制造的产品如发生产品责任时,其责任归属问题有待厘清。美国法传统采取债务不承担理论,然基于公共政策考虑,逐渐发展出例外的后继者责任理论。未来大陆公司法或企业并购法制相关立法时可参考借鉴美国后继者传统责任理论,以妥善维护产品责任消费者之权益。  相似文献   

11.
上市公司收购与反收购的规则,伴随收购价值理念的认知与收购类型的变化,处于变迁发展之中。我国公司收购立法秉承披露理念与公平保护精神,将要约收购规则从强制性全面要约改变为自愿部分性要约、重新定位了协议收购的规则、引入了间接收购规则、补充了反收购规则,从而更好地完善了企业资源的效率化配置与各方利益群体的公平保护。  相似文献   

12.
郭丹 《中国律师》2000,(5):54-55
要约收购(亦即“标购”)是境外证券市场兼并收购的最主要形式,是指当投资者持有一个上市公司的股份的一定比例时,如果进行收购,应当依法向被收购的上市公司的股东发出收购的意思表示而进行收购的一种方式。我国《证券法》第78条规定:“上市公司收购可以采取要约收购或者协议收购的方式。”该法涉及要约收购的条款达17条之多,且将要的收购放在上市公司收购方式之首,足见我国《证券法》对要的收购的重视,为要约收购的开展提供了法律保障。笔者仅就要约收购涉及到的几个法律问题做一粗浅探讨,以求对要约收购的实践有所助益。一、…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讨论了上市公司收购是否以获得目标公司的控制权为必要特征、上市公司收购对象是否仅限于目标公司已经依法发行上市的股份等问题,提出了界定上市公司收购的判断方法。同时对上市公司收购主体、要约收购的法律规范等问题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4.
9月3日,微软宣布以约72亿美元收购诺基亚设备和服务部门,包括诺基亚专利组合10年的非排他性许可。这是继谷歌收购摩托罗拉的手机业务后行业内的又一个大事件。相对于谷歌收购摩托罗拉而言,微软收购诺基亚给整个业界带来了更大的影响。谷歌通过收购进一步强化了自身的专利铠甲,收购后,摩托罗拉基本上被处于冷藏状态。而微软的收购只是购买了10年的非排他性的专利许可。显然,已经拥  相似文献   

15.
上市公司协议收购的弊端及立法治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永红 《现代法学》2001,23(6):85-88
上市公司协议收购是我国上市公司资产重组中唱主角的收购方式 ,也是立法规范最缺乏、操作适用中产生问题最多的收购方式。为此 ,本文概括论述了协议收购现存的主要弊端 ,具体提出了加强立法规范的建议和对策 ,期望促进我国证券收购法律制度的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商务与法律》2006,(3):42-43
2006年8月1日,证监会发布了《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该办法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重要特点:(1)对上市公司收购制度做出了重大调整,将强制性全面要约收购方式调整为由收购人选择的要约收购方式,赋予收购人更多的自主空间,降低了收购成本,充分体现了鼓励上市公司收购的价值取向和立法精神;  相似文献   

17.
房地产项目收购,顾名思义,是对目标公司房地产项目的收购.收购方通过购买目标公司的房地产项目,以取得其名下房地产的开发经营权。一般而言.对房地产项目的收购,通常采用两种模式:一是对房地产项目公司股权的收购;另一是对房地产项目公司资产的收购。两种模式并非泾渭分明,出于各种因素的考虑,实务中的房地产项目收购过程中,股权收购与资产收购时常混同、相伴共存,这就导致了收购存在诸多问题,难以完成收购方的预期目的。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上市公司收购活动也越来越频繁。收购人是上市公司收购中的关键当事人,如何规范其行为,是必须要思考的重要问题。我国于2006年9月1日施行的《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强化了对上市公司收购的规范和监管,并着力规范了收购人的行为。本文结合《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认为收购人应在上市公司收购中承担诚信义务,并详细分析了收购人的诚信义务内容及法律规制。  相似文献   

19.
论强制性公司要约收购制度的基本法律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全面阐述了强制性公司要约收购制度的基本原则、收购条件、强制性收购要约的效力等基本法律问题。结合国外立法的相关规定,深入讨论了我国强制性要约收购制度的优点与缺陷,并对我国相关制度的完善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20.
孙伟 《法制与经济》2008,(8):48-49,52
管理层收购(MBO)作为杠杆收购的一种,对于公司业绩的改善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我国的管理层收购中,由于法律制度的不完善,致使实践中产生了各种的问题。本文从六个方面提出了完善我国管理层收购法律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