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 毫秒
1.
性犯罪被害人与其它类型的形式被害人相比具有很大的特殊性,其除了必然遭受性犯罪行为带来的直接伤害或损失以外,还可能遭受来自公诉机关、社会公众对性犯罪案件不恰当反映所造成的第二次伤害,因此本文重点关注性犯罪被害人的二次被害,明晰性犯罪被害人二次伤害的概念,分析造成二次被害的原因,以及在此基础上探讨预防和避免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梁辰宇 《法制与社会》2013,(21):246-247
自20世纪中叶门德尔松首次系统地提出被害人学的相关理论之后,人们在此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对被害人进行援助的研究也获得了巨大的进步。本文鉴于性犯罪的被害人以其特殊性理应受到更多的关注,从而对我国性犯罪被害人援助的构建与完善提出一些建议,望有效地帮助性犯罪被害人尽早恢复正常的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3.
在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法制教育工作中,研究大学生被害人问题非常重要。本文针对大学生被害人中的女大学生被害人问题,以性犯罪研究为视角,深入分析了在性犯罪中女大学生被害人的过错类型问题:对错误的价值观追求、不良的放荡行为作风、主观上的过失、"性招引"心理导致被害的四类过错类型。在此基础上,针对相应的过错类型提出了相应的预防对策,以利于减少此类犯罪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刑事被害人学理论出发,分析了女性被害人所具有的与男性被害人不同的特点,具体阐述了其在被害的数量、种类、危害后果等方面的独特表现;并在此基础上较为全面地探讨了刑事诉讼中对女性被害人的损害赔偿问题.这对于预防与减少女性被害,保障女性合法权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李鹏展  温亚伟 《河北法学》2002,20(Z1):125-128
根据女性性被害的过错,可分为七大被害类型。研究女性性被害人过错的表现形式,进而剖析被害人的深层意识;旨在通过被害预防来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储备力量,对现实社会认识尚浅。近年来,高校女大学生因性犯罪被害的现象频发,引起各界的强烈关注。本文拟从女大学生遭遇性犯罪的特点出发,结合现实,基于被害人立场,围绕主客观因素分析女大学生遭遇性犯罪的原因,为这类潜在被害人提供若干防范建议。  相似文献   

7.
陈璇  李波阳 《法制与社会》2011,(16):257-258
通过对犯罪行为中被害人责任程度划分,分析被害人被选择标准、被害原因及犯罪被害人的被害人化,探讨以犯罪人为中心的现行刑法的缺陷及研究被害人过错对准确定罪量刑的意义,提出被害预防和打击犯罪的建议,使之在反犯罪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8.
在犯罪被害人学出现之前,学者们对犯罪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犯罪人"身上.在加害与被害互动理论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学者将目光转向在犯罪现象中与犯罪人有着某种互动关系的被害人身上,犯罪被害人学应运而生.没有被害就没有犯罪,在很多情况下,被害人自身所具有的被害性(尤其是特殊被害性)会加功于某种被害情境的营造,最终促进了被害的发生.被害预防是与犯罪预防优势互补的预防体系,从被害人的角度出发,通过减少被害性因素,使潜在的犯罪被害人和重复被害可能性的被害人免于被害或重复被害.  相似文献   

9.
强奸犯罪是一种会造成女性生理、心理严重创伤的罪行,当被害人为未成年女性的时候,其危害结果更为严重。通过对重庆市2007年1月至2008年4月发生的强奸犯罪案件的分析可以发现,强奸罪中的未成年女性被害群体主要集中在农村,而这类犯罪的主要侵害目标是缺乏有效监护的8-14周岁的幼女,而且这类案件多发于白天、室内。由于未成年女性大多缺乏辨别善恶是非的能力,容易受利诱致害。在被害后,她们大多不知道采取正确有效的自救方法,所以,要预防未成年女性成为强奸犯罪的被害人,帮助已经被害的未成年女性恢复正常的生活,需要社会、政府和家庭的相互配合,通力合作。  相似文献   

10.
被害性与被害预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被害预防是犯罪预防的重要一环,被害预防应该从被害性分析着手。被害性即指人身上所存在的足以导致犯罪侵害的一切特性,它与犯罪心理紧密相关。从犯罪人犯罪前的心理状态分析,犯罪人选择作案对象有一定规律,这种规律决定了被害性。被害人就其有无过错可分为两类,不同的类型具有不同的被害性,被害预防应从一般预防和特殊预防进行。  相似文献   

11.
犯罪是加害与被害之间互动的产物,对知识产权犯罪的研究应当引入被害人责任的视角.通过对知识产权犯罪单位被害人的调查,分析被害人对被害现象产生的影响,指出通过被害预防实现知识产权保护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我国被害人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被害人学是一门新兴学科,20世纪80年代我国才开始研究.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被害人学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在被害人诉讼地位、被害人权利、被害人补偿、被害人援助、被害预防等方面有了新进展.同时,我国被害人学研究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只有对当前被害人学研究状况进行科学地分析和评价,才能不断推动我国被害人学发展.  相似文献   

13.
正传统的犯罪预防理论主要致力于消除犯罪人因素,但世界范围内高涨的犯罪率证明这条道路艰难而且成效甚微。随着近年来出现的"重新发现被害人"的潮流,在刑事法领域考量被害人因素的动向日趋明显,从犯罪被害人的角度预防被害以控制犯罪,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从被害人的角度预防被害,就是在研究被害的各种因素的基础上采取的以被害人为核心的防范犯罪被害的各种措施。实践中的很多案件中,被害人虽然未被视为犯罪产生的原因,但被害人方面的  相似文献   

14.
论被害性、犯罪动机与被害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赛宜 《政法学刊》2011,28(2):35-38
被害人的被害性是指在犯罪过程中与犯罪的发生有关的条件中属于被害人的各种条件的总括,被害人被害性成为犯罪人挑选被害人的重要依据,由此可见,被害性对犯罪动机的形成、发展、变化都有着重要影响,研究他们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更好地了解犯罪动机的发生、发展、变化,从而有针对性地做好被害预防工作。  相似文献   

15.
被害人一般具有被害性、互动性和可责性的特征。本文通过对被害人特征的研究,指出应当有意识地采取措施加强被害预防。  相似文献   

16.
闵建雄 《刑事技术》2015,(2):105-107
被害人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狭义的被害人学是犯罪学的分支学科,主要研究被害人与犯罪、被害人与案犯的互相关系。国内外学术界普遍关注被害人的法律地位、被害人的赔偿、被害人预防等主题,即使研究被害人与犯罪的关系,也是以深入认识犯罪为目的。在利用被害人信息为命案现场分析提供帮助以打击犯罪方面,国内外学术界关注不多,研究文献较少,比较系统地研究更少。作者根据犯罪过程中被害人与案犯互动的基本原理,结合国内命案现场分析的实践体验,试图将被害人学作为命案现场分析的重要手段。文章作者将陆续分六部分,在概述被害人学研究的基础上,借助24起有代表性的案例分析,旨在比较系统地构建并探讨被害人的个体身份、生活背景、人体损伤、行为反应、生活状态五个方面与命案现场分析的关系,特别是涉及作案动机和案犯刻画方面的关联价值。文章的目的是期望被害人研究能得到同行们的关注,以便进一步提高命案现场分析的准确性,为侦查破案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当前合同诈骗犯罪急剧上升,有其社会原因和犯罪人方面的原因,但也有被害人方面的原因。本文从被害人的被害性分析入手剖析被害人的责任、过错以及被害性,提出相应的被害预防对策。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我们只重视从犯罪人的角度去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忽视了被害人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中的重要作用。被害预防是社会和个体为免遭犯罪侵害、防止被害现象产生而采取的一切阻遏、减少被害可能性的对策总和。被害预防分为被害前、被害中以及被害后预防,必须把被害预防和犯罪预防结合起来,才能有效遏制日益增长的未成年人犯罪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庄翎 《法制与社会》2012,(15):203-204
当前我国校园暴力的防控政策是以犯罪人为中心设计,围绕控制犯罪人以减少校园暴力现象的发生,尚没有认识到加害与被害之间的互动关系及该互动关系对学生被害产生的影响,更无从考虑被害控制的可行性.本文以校园暴力犯罪中学生被害人问题为切入点,从两个层面即保护潜在的被害人与援助现实的被害人,对校园暴力的被害预防对策提出了自己的初步想法.  相似文献   

20.
犯罪与被害重叠是西方犯罪学近年来的重要发现,尽管已经有众多研究分别讨论了我国的犯罪与被害情况,但对于被害与犯罪重叠的研究人们知之甚少,本研究以J市某看守所591名在押人员为样本,分析犯罪与被害重叠现象,用社会资本与风险生活方式为主要理论视角,解释犯罪行为与被害经历的联系,研究结果表明犯罪与被害确实存在重叠现象,社会资本弱以及高风险的生活方式会使人更容易同时成为犯罪人与被害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