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侵犯商业秘密罪在司法实践中已陷入困境,突围之策在于正本清源,探寻商业秘密的法律内涵之语义、立法沿革和法律特征。本文指出剖析侵犯商业秘密罪所蕴藏的刑法理论,成为理论研究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2.
在探究商业秘密保护制度的形成及发展进程方面,国外及国内的许多学者与法官曾先后提出了调整商业秘密关系的诸多理论,它们对当代商业秘密保护制度的建立与完善起到了巨大促进作用,然而,在这些众多的理论中,最能准确把握商业秘密特征,对西方国家商业秘密法律制度的形成最具影响力的则当属商业秘密的"财产权理论"和"保密关系理论"。深入考察保密关系学说和财产权论的形成及发展轨迹,将有助于了解目前英美及其他国家商业秘密保护制度。  相似文献   

3.
商业秘密在经济生活中的价值日益受到重视,各国普遍兴起的商业秘密立法,层出不穷的商业秘密案例引起了学界对商业秘密法律保护理论的广泛探讨.维护商业伦理、诚实信用,保护所有权,捍卫契约制度,防止不正当竞争诸理论从不同侧面阐释了对商业秘密进行法律保护的必要性.但正如所有的道德与法律问题均可深层探究其经济理由一样,本文试采用博弈分析方法发掘隐藏于商业秘密法律保护背后的经济原理,并愿为我国正在进行的商业秘密立法寻求一些经济学支持.  相似文献   

4.
朱显荣  印保海 《政法学刊》2005,22(1):105-108
商业秘密的概念决定一国的商业秘密保护基本理论、法律保护方式、保护程度的关键性问题。应正确理解商业秘密的法律属性及对其保护的法理定位。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商业秘密的立法保护现状相应的完善立法保护。  相似文献   

5.
1997年侵犯商业秘密罪进入刑法典以来,司法实践中出现了很多问题.这就需要对侵犯商业秘密罪进行立罪反思,当前在侵犯商业秘密罪之立罪上.存在着立罪理念困惑、立罪依据迷茫以及立罪技巧混沌等问题.其症结在于侵犯商业秘密罪上存在着刑民之交叉互动,未能对其进行界定,面对着全球化背景的冲击,必须在刑民之间厘定一条相对明晰的界域,来达到更好的对商业秘密保护之目的.  相似文献   

6.
商业秘密侵权诉讼若干问题研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屈学军 《知识产权》1995,5(4):42-45,48
商业秘密,作为一种特殊的知识产权,已为我国立法所接受,过去为人们所忽视的一些有关商业秘密法律保护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也已引起法学理论界和司法实务界的普遍关注,并开始有了较深入的研究和较成功的判例。而商业秘密侵权诉讼,作为商业秘密法律保护理论与商业秘密法律保护实务相融合的连接点,正是人们所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试图就商业秘密侵权诉讼的几个问题作一研讨。  相似文献   

7.
商业秘密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构成.在国际经济一体化、高新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商业秘密的重要性与日俱增,而基于劳动关系的商业秘密法律保护无疑成为商业秘密保护的核心.因此,对劳动关系中商业秘密保护的理论基础、法律理念冲突与协调,以及商业秘密权和劳动者劳动权、择业自由权的平衡等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对于加强劳动关系中商业秘密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商业秘密侵权行为与侵犯商业秘密罪的区分界限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理论问题。基于此,本刊邀请了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复旦大学法学院、上海大学法学院、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上海市工商局、华东政法学院及其他有关部门的专家学者就有关企业人员“跳槽”引起的侵犯商业秘密案件所引发的理论问题展开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对于“侵犯商业秘密造成重大损失”是否存在犯罪未遂,存在着肯定说和否定说的争论,其焦点在于“造成重大损失”是判定既遂与未遂的条件或者是罪与非罪的条件,应当认定为区分罪与非罪的条件,但是“侵犯商业秘密造成重大损失”也可能存在犯罪未遂,判定关键在于是否实际侵害了商业秘密。  相似文献   

10.
审理商业秘密案件若干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审理商业秘密案件若干问题的思考●杨钧一、商业秘密案件的特点1.事实认定和法律适用的复杂性商业秘密作为一项无形的知识产权,不同于物权之处在于其可为不同的民事主体同时享有,为此,其权利人主要是通过采取保密措施来维护其专有的权利,排斥他人的侵害。与此同时,...  相似文献   

11.
论我国侵犯商业秘密犯罪的认定和处罚及刑法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远山 《河北法学》2006,24(2):14-20
随着企业市场竞争的激烈以及信息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纷纷加强对商业秘密的法律保护,尤其是刑事保护.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我国加入WTO,仅靠1997年<刑法>中增设的侵犯商业秘密罪这一简单条款,不足以全面、有效打击犯罪,并且该条款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从商业秘密的概念和特征、侵犯商业秘密罪的构成要件和认定及其处罚等方面进行阐述、分析,指出了侵犯商业秘密罪的刑事法制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完善侵犯商业秘密罪的刑事法制构想.  相似文献   

12.
论商业秘密的道德维度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商业秘密与社会道德超乎寻常地联系在一起。商业秘密因其经济合理性和社会妥当性 ,具有内在的道德性价值依据 ,才为人所认同与尊重 ,进而成为一种财产权。商业秘密产权的划定涉及到多元化的利益关系 ,商业秘密在公共知识与私有知识、排他性与共享性、雇主与雇员知识权利的划分等问题上纳入了道德的考量标准 ,使相互冲突的利益得以中和。商业秘密的财产法保护具有较大的局限性 ,将其纳入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保护范围 ,旨在通过维护竞争中的道德底线 ,构筑权利维护的第二防线。  相似文献   

13.
竞业禁止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竞业禁止的理论依据是“代理成本”理论、诚实信用和忠实义务原则、合理限制竞争原则。解决竞业禁止权利冲突应遵循限制权利负面外部效应原则、利益平衡原则、合理限制原则。法定竞业禁止属强制性规范 ,但可经法定程序免除 ,其义务主体应延及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竞业禁止协议是离职雇员竞业禁止义务的唯一依据 ,同时应根据雇员的离职原因 ,确定其竞业禁止义务的承担。  相似文献   

14.
刘效敬 《行政与法》2007,(11):125-128
自主创新的关键在于"自主",而"自主"有赖于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保护,因此,完善知识产权法律保护制度是优化自主创新环境、保护和激励自主创新的关键所在。在不到三十年的时间里,我国建立并极大地发展了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但由于起步较晚,尚有诸多不完善的地方。笔者认为:就我国职务发明保护制度来说,发明人应成为职务发明的原始权利人,并有申请专利的权利;就我国驰名商标保护制度来说,应引入驰名商标淡化理论,制定专门法律,加大对驰名商标的保护;就我国的商业秘密保护制度来说,应制定一部专门的商业秘密保护法,明确规定商业秘密的保护范围和构成条件,增加事前预防手段,加大事后处罚力度,同时,还要完善网络环境下商业秘密保护方面的规定。  相似文献   

15.
马进保 《犯罪研究》2008,(4):54-59,73
电子信息犯罪是现代高科技发展的衍生物。不法分子运用窃听、窃录、窃照、发送不良手机短信、制造计算机病毒、伪造信用卡和破坏互联网传输功能等手段,严重危害国家信息安全,实施商业欺诈,侵犯社会组织和公民的隐私权,对经济发展、社会和谐造成极大威胁。面对这一新的挑战,我们必须采取法律的、技术的手段进行控制和防范。  相似文献   

16.
戴薇薇 《法学杂志》2012,33(8):136-139
家庭自古以来是最大的秘密区,保守家庭秘密反映到法律上是对共同隐私的保护。通过剖析隐私权中的共同隐私的概念及其法律关系,结合法的目的价值及其冲突解决原则,得出共同隐私保护应从法律限制、公共利益限制和特殊群体限制三个方面来平衡共同隐私保护中的系列冲突。  相似文献   

17.
隐性采访的合法界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华  蒙晓阳 《河北法学》2006,24(2):72-75
中国的隐性采访虽是新生事物,却越来越普遍.在驳斥"隐性采访否定论"的基础上论证了新闻媒体有权进行隐性采访,前提是没有超出法定界限,没有侵害社会公共利益或他人的合法权益;在驳斥"采访权优先论"的基础上论证了采访权与其他各种权利是平等的,没有优于其他权利的特殊地位;最后从采访的场所、采访内容、采访方式及采访材料的处理等四个方面给出了记者进行隐性采访时自我约束的参照条件,使其始终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进行.  相似文献   

18.
Abstract. Revelat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secret legal opinions by the Department of Justice, dramatically altering the conventional interpretations of laws governing torture, interrogation, and surveillance, have made the issue of “secret law” newly prominent. The dangers of secret law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emocratic accountability are clear, and need no elaboration. But distaste for secret law goes beyond questions of democracy. Since Plato, and continuing through such non‐democratic thinkers as Bodin and Hobbes, secret law has been seen as a mark of tyranny, inconsistent with the notion of law itself. This raises both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questions. The theoretical questions involve the consistency of secret law with positivist legal theory. In principle, while a legal system as a whole could not be secret, publicity need not be part of the validity criteria for particular laws. The practical questions arise from the fact that secret laws, and secret governmental operations, are a common and often well‐accepted aspect of governmental power. 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e flaw of secret law goes beyond accountability and beyond efficiency to the role that law plays, and can only play, in situating subjects’ understanding of themselves in relation to the state. Secret law, as such, is inconsistent with this fundamental claim of the law to orient us in moral and political space, and undermines the claim to legitimacy of the state's rulers.  相似文献   

19.
私法中的“人”——法人体系的序列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力 《法律科学》2008,(3):95-106
与传统的私法视角下、交易场合中,法人与自然人一律平等,皆为无差别的“私法中的人”的思维不同,在历史观中,“社团法人”与“财团法人”是具有法社会学意义的两大法人“模型”。两模型之角力,体现为不同的法人类型通过消长其“社团性”,调整团体与团体成员各自就法人财产进行支配的“法律上的距离”,而排列为与其公、私域属性相适应的,促进社会整合的法人类型序列。在历史上这可呈现为各法人本质学说流派的论争,在当代则反映为某些民法典中,不同社会功能法人类型的财产权强弱之差序安排。最终这将促使民法扬弃对法人的狭隘私法定性,正视与回应法人跨越公、私体制的“复合人”特质,进而也提高民法应对社会分化与转型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