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是贯彻实施《企业法》的重要内容。近几年来,常德市武陵区围绕搞活企业这一中心环节,在简政放权、理顺政企关系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是,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政企不分问题,依然是增强企业活力的主要障碍。这次贯彻实施《企业法》的调查表明,企业迫切要求使贯彻《企业法》的过程,真正成为以政企分开为核心的配套改革过程。当前政企不分的突出表现表现之一,是政府有关部门下放权力的透明度不高,有些应下放给企业的权力没有认真清理下放对已经明确下放的权力仍然干预过多。企业普遍反  相似文献   

2.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按照政企职责分开简政放权的原则进行改革是搞活企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迫切需要。根据这一决定,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究竟如何改革?对这一问题有些议论,有的同志认为今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任务要减少,职能要削弱。有的同志则持不同的看法。我认为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不是要简政放权、政企分开,而是要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加强和改善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与全国经济体制改革相配套。因为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过去和现在一贯不搞企业经营,不干涉企业内部的生产经  相似文献   

3.
目前,各地都在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这是十分必要的。但有些同志片面地理解了简政放权,以致一些下级机关一味地向上级机关要权、争权。在一些地方,有的乡镇政府意向县政府的有关部门争城乡建设规划权、自然资源管理权、行政处罚权,收费权等;有的国家机关也不适当地把一些管理权限下放给下级。笔者认为这些做法欠妥。简政放权,主要是针对内部行政管理而言的,而不是放得越多越好。该放的而且又能放的则放,不该放也不能放的绝不能放。放权不得违背法律、法规的规定。法律、法规规定由哪一些国家机关行使的职权,在未修  相似文献   

4.
两权分离问题,即国家所有权与企业经营权的分离问题,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提出的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这个问题实际上也就是全民所有制企业财产权的性质问题,其核心是要正确确定国家同全民所有制企业的关系。近年来,我国法学界围绕这个问题,展开了广泛讨论。现将讨论中提出的主要观点简述如下: (一)关于两权分离的必要性。一种观点认为,实行两权分离难以适应深化改革、搞活企业的客观需要,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因为企业仅有经营权还不能避免国家的各种行政干预,不能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也不能成为真正的法人。另一种观点认为,实行两权分离是深化改革、搞活企业的关  相似文献   

5.
张文若委员说:政府简政放权后,应更加重视完善市场体制体系建设,社会相关团体机构应依法规范承担相关工作,政府应加大监管力度,加强简政放权的宣传,让大家知道放了哪些权,放权后的事应怎么做,真正方便服务群众. 刘丽鸽委员说:2013年以来分五批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改革的实践告诉我们:搞活企业需要通过经济立法手段。而搞好这方面的经济立法,除了总结改革实践的经验以外,还必须加深对其中的一些理论问题的研究。本文想就企业立法的几个理论问题。谈一些不成熟的意见. 1、搞活企业的关健,就是《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所指出的,“要使企业真正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具有自我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生产者、经营者无不视改革为搞活企业生产经营的法宝。企业纷纷行动起来,加大改革力度,增强内部活力,调整劳动关系,明晰企业产权,以崭新的姿态迎接  相似文献   

8.
论国有资产信托及法律调整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刘丹冰 《中国法学》2002,(5):179-182
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改革大致经历了放权让利、以承包租赁为主要形式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三个阶段.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是对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或公司化改造,确立公司法人财产权.但是,明晰企业法人产权关系、明确国家的股东地位就能解决国有企业谁当经营者、政企分开、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等问题吗?回答是否定的:1其一,这个思路不能保证有才能的人当选为经营者.因为有权选择企业经营者的政府官员不承担选择不当的后果,因而他们不可能有真正的积极性把最有经营才能的人放在经营者岗位.其二,这个思路不能真正解决政企分开的问题.政企不分的实质是代表所有者行使控制权的政府官员并不承担资产风险,因此,他们不可能像真正的所有者那样对经营者实施最适度的干预.这导致国有企业中股东、董事会和经营者之间的权力界定具有相当的模糊性.其三,这个思路不能解决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问题.作为股东国家拿到的是剩余收人,但是国家没有能力也没有积极性弄清、监督企业剩余是多少.  相似文献   

9.
当前,在简政放权实施政企分开搞活企业经营机制的改革大潮中,部分政府主管部门仍然习惯于过去的以权代法的作法,侵犯企业自主权的行为时有发生。有的企业虽然能够通过法律程序对违法行政行为提起行政诉讼,但投诉法院级别不同,虽然侵权性质类同,却出现不同的审判结果。案例一:1983年5月至1986年12月,刘本元经蒲江县科委同意,以个人独资形式,先后投资6900O元开办了蒲江县寿安小蘖碱厂、成都市朝阳印刷厂和成都鹤山矿泉饮料厂,并决定将印刷厂和饮料厂归科委领导。以上三厂在开办时均领取经济性质为“集体”的营业执照。1987年9月28…  相似文献   

10.
按照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的决定确立的经济体制改革方针,国家实行简政放权,全民所有制企业的自主权将进一步扩大,企业要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那么,怎样才能保证企业在国家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正确行使自主权,怎样才能保证劳动者在企业中的主人翁地位呢?本文提出实行集体合同制,设想以此作为妥善解决国家与企业的关系、职工与企业的关系的一种法律形式。  相似文献   

11.
关于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若干问题的法律探讨吕大可提出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已有多年,但由于没有从产权关系的高度来审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相互关系,对企业“放权”缺乏充足的理论依据,随意性甚大,时放时收,时多时少,国家颁布的《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条例》规定的企业...  相似文献   

12.
<正> 由于我国的经济关系同西方国家不一样,因此我们的公司法必须同它们有所区别。这种区别从总体上来讲表现在两个方面:1.公有制条件下国家同企业之间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和由此产生的企业自有资产问题;2.职工群众的主人翁地位。由这两点就产生出我国公司法的相关问题。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不能存在只有国家一个股东的有限责任公司,不能否认“企业股”的存在,理由是: 第一,国有企业由自留利润所形成的企业自有资产的所有权应当属于企业,而不应归国家,这样就应当有“企业股”的存在,就不应当设立只有国家一个股东的有限责任  相似文献   

13.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要“增强企业活力”。而搞活企业首先要正确规定国营企业的财产权限,处理好国家和国营企业之间的财产关系。为此,本文拟从我国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性质出发。  相似文献   

14.
一、我国企业兼并的概况随着我国企业经营机制改革的深入开展,在市场竞争中,一批企业迅速发展壮大,单一的横向联营已不能完全满足它们扩张的强烈要求,而与此同时一批企业却在市场竞争中陷入困境,难以生存,于是欲想扩张的企业便把目光转向这种陷入困境的企业,我国的企业兼并活动便应运而生。企业兼并被人们称为是继我国企业改革的“放权让利”和“承包经营”之后的企业改革“第三次浪潮”。  相似文献   

15.
增强企业活力,搞活微观经济,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法律属于上层建筑,要为经济基础服务,特别是要为搞活企业服务。因此,我们特设“增强企业活力的法律问题”这一栏目。希望企业界的同志结合普及法律知识的学习和企业改革的实际,踊跃投稿,大力支持我们把这个栏目办好、办活。稿件要求是:内容要实,文字要精,一般以三千字为宜,最长不能超过五千字。  相似文献   

16.
随着工资制度改革的深化和政府管理职能的转变,工资关系的法律调整问题将日显重要。一方面,要改变以往那种高度集权的工资管理体制,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赋予企业以工资分配权;另一方面,国家要强化宏观调控机制,充分运用法律手段和其  相似文献   

17.
<正> 如何构建国有企业的具体组织形式,从而完成企业运行机制的转换,是进一步把企业推向市场,增强企业活力,深化当前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而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将是重构我国经济微观基础的有效途径。一我国全民所有制企业体制的改革,是从政府对企业放权让利开始的。但放权让利只是政  相似文献   

18.
增强企业特别是国营大中型企业的活力,始终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是搞活企业的关键;而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必然要求企业权利归位。  相似文献   

19.
周才良 《特区法坛》2004,(3):4-8,13
审判权彻底归位于合议庭和独任庭,加大院长(包括主管院长)、庭长对审判活动的监督力度,是审判方式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依法放权与监督,在法学界和司法界已得到充分肯定,然而.对于基层人民法院来说,在实践中如何处理好放权与监督的关系,是我们正面临的又一新课题。  相似文献   

20.
论行政机关的管理与服务的关系问题林树金“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使各级领导机关把自己的全部工作切实转移到为发展生产服务,为基层和企业服务,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和人民的富裕幸福服务的轨道上来。”这是中共中央在《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向国家政权提出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