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签名字迹是指在公私文书上签署自己姓名而形成的文书笔迹符号。文书上的签名是文书真实性和有效性的标志和证明,于是伪造签名也就成为不少违法犯罪分子的惯用伎俩,尤其在经济犯罪案件中的伪造签名更多。也正因为如此,为了从法律上明确文书签名的真实性和有效性,确定文书中可疑签名字迹的真伪和书写人,就产生了签名字迹鉴定。1真实签名字迹的特点(1)字数少,动作的规律性表现不充分。签名通常是两个字、三个字或四个字,相同单字、组成部分、笔画等整体特征的重复率低,因此,书写习惯暴露不充分,书写规律不易掌握。(2)签名字迹具有相对的不稳定…  相似文献   

2.
目的 黑色含碳笔形成的添改文件的检验一直是文件检验领域的难点和热点问题。对于原始字迹和添改字迹笔画均为黑色含碳色料书写的文件鉴定,通常借助光学仪器和显微设备进行形态学检验,易受外界环境和主体认知力的影响和限制。本文将通过笔画电阻测量法和光谱成像技术的联合应用,为鉴别黑色含碳笔添改字迹变造文件提供一种无损、便捷、有效的检验方法。方法 利用电阻测量仪和多波段光谱成像仪,选择同标准的测量点和基准点,分别对添改字迹与原始字迹笔画的电阻值和光谱数据进行测量、比较和分析。结果 实验结果显示不同黑色含碳笔书写的原始字迹和添改字迹笔画的电阻值和光谱数据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可以为鉴别添改字迹形成的变造文件提供依据。结论 电阻测量法和多光谱技术由于其无损、快速、准确等优点能够用于添改字迹的检验。两种技术并用的方法突破了含碳笔添加字迹鉴别中形态学检验的局限性,从定量的角度相互印证,使鉴定意见更为科学、可靠。  相似文献   

3.
当前,在民事诉讼及各种经济类犯罪案件中伪造文书证据的情况屡见不鲜,手段也日益更新。利用他人真实签名伪造文件就是较为常见的一种造假手段,如案件当事人或犯罪嫌疑人利用他人真实签名在原有文件条款的基础上进行添加;消褪原有内容字迹再书写新的内容;将文件裁切后在空白处书写内容;利用数字化成像方法采集签名,  相似文献   

4.
笔痕特征是文检笔迹鉴定的新方式,经过多年的应用实践,获得了较突出的成绩.笔迹鉴定新采用的笔痕特征检验,解决了特定书写笔与书写人同一认定的检验技术难题,提高了对少量字及笔画、摹仿等疑难字迹的检验效率.近年来,签字笔的普遍使用,让“书写习惯对签字笔笔痕的影响”这一课题变得必要.本文重点研究个人书写习惯对签字笔笔痕的特定性和稳定性的表现,有助于掌握利用笔痕特征进行同一认定的具体规律.  相似文献   

5.
近期,淘宝网上热卖一种名为“自动褪色魔术笔”的特制签名笔,其外形与普通签字笔无异,只是采用了特殊墨水。该墨水书写出来的字迹与普通签字笔没有差别,但是会因材质、温度、湿度、书写速度等差异在15分钟至3日内自然消失,肉眼在日光下观察看不出字迹。该笔主要用于纺织、手工艺等行业做记号,或用于学生字帖临摹、涂鸦等。但一些不法分子却利用“自动褪色魔术笔”的特殊性在经济领域实施违法犯罪行为。在取证或检验时,褪色后的字迹用常规照相方法较难拍摄,但利用紫外光致发光照相技术可以清晰显现消褪字迹。本文就一案例详细阐述了运用紫外光致发光照相技术拍摄,介绍检验自动褪色魔术笔褪色后的字迹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签名笔迹检验一直是文件检验中的难点,案件涉及比例居高,并呈上升之势。此类字迹,字符特征少,书写习惯反应不充分,检验难度大。因此,通过对签名笔迹主要类型、特点、检验方法等相关问题的探究,来增强对签名笔迹的认识以及提高签名笔迹检验的实践能力,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7.
印文与书写字迹交叉笔画先后顺序的消色差显微检验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印文与书写字迹交叉笔画先后顺序的检验,一直是我国文件检验领域中未能很好解决的课题。对印文与书写字迹交叉笔画先后顺序的检验,常规采用放大镜及普通立体显微镜观察,或采用化学反应法、溶剂溶解法进行检验,效果均不很理想。1978年黄金铎、陈志卿提出用断层镜检法检验印文与书写迹交叉笔画的先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一种灵敏、准确、无损的黑色圆珠笔交叉笔画书写顺序的检验方法。方法依据黑色圆珠笔油墨的同色异谱特征,利用显微共焦激光拉曼光谱仪进行面扫描成像分析检验。结果即使是差异很小的黑色圆珠笔油墨书写的交叉笔画,经过面扫描成像和图像处理后,也能看到先写笔道的连续性被后写笔道中断。结论拉曼光谱面扫描成像技术能有效判断黑色圆珠笔交叉笔画书写的先后顺序。  相似文献   

9.
侯进令  张剑 《刑事技术》2015,(2):135-137
目的 对透射光谱成像技术和反射光谱成像技术检验黑色签字笔间涂抹掩盖字迹进行比较研究,探寻一种无损、高效、直观的黑色签字笔涂抹掩盖字迹的显现方法,提高黑色签字笔间涂抹掩盖字迹显现效率。方法根据不同黑色签字笔油墨物质成分不同,不同物质对光的透射率各异的特征,在相同条件下使用反射光谱成像技术与透射光谱成像技术分别对多个黑色签字笔间涂抹掩盖字迹实验样本进行检验。本文将显现效果分为可显现和不可显现两类。分类标准为从未看过原字迹的非文检人员是否可以辨认出被涂抹掩盖字迹。结果 利用透射光谱成像检验系统检验黑色签字笔涂抹掩盖字迹样本,306个样本中,可显现的有231个,不可显现的75个,显效率为75.49%;反射光谱成像技术检验306个样本,其中可显现的有159个,不可显现的有147个,显现效率为51.96%。实验结果表明透射光谱成像检验黑色签字笔涂抹掩盖字迹的显现率高于反射光谱成像检验的检验。结论 除了无法显现原字迹与涂抹掩盖笔迹的油墨物质成分、浓度以及组成配比相同或相近的样本之外,透射光谱成像技术能检验常规的光谱成像技术无法显现的黑色签字笔间涂抹掩盖字迹,其显现效果和效率都优于反射光谱成像技术,是一种高效的显现方法 ,可以应用于刑事物证检验领域。  相似文献   

10.
第一,是从书写动作的一般状况上看。一般情况下,签名字迹可能反映书写笔迹的熟练程度、字体、字形、倾斜、笔压大小特征等。但是,如果属伪装,则要考虑其变化程度的大小。 第二,是从文字的布局、整体角度上看。具体而  相似文献   

11.
在文件检验工作中,少量字的签名字迹性质判断具有一定难度,若出现时间相隔久远,同期样本稀少,当事人年龄跨度几十年的案件,要对字迹性质作出准确判断将更困难。本文通过一起经济纠纷案,就三十年前低书写水平的签名字迹进行检材与样本分析、特征价值判断、背景调查、综合评断分析与经验总结,强调在检验中应当全面了解当事人的背景材料,对案件事实与鉴定要求之间的关联性进行深入调查研究,还需要准确把握字迹变化的原因,注意避免因书写习惯的变化性因素而错误评断字迹特征属性,进而做出科学、准确的鉴定意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无交叉笔画状态下激光打印文字与中性笔书写文字的时序特征及变化规律,以求运用于案件检验。方法以两种不同时序,请5名志愿者分别执不同中性笔在120张A4纸张上书写文字,并使用4台不同型号激光打印机打印文字,再运用奥博视频层晰显微镜对实验样本进行放大观察。结果证实在两种时序条件下制作的实验样本之间存在诸多差异性特征。结论这些差异性特征为准确判定无交叉笔画状态下激光打印文字与中性笔书写文字的时序提供了基础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更深入的了解不同国家、地区,不同文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笔迹鉴定工作者对特定文字笔迹鉴定认识的差别。方法以中英文为例,对汉字和英文的特点和笔迹特征进行比较研究。结论汉英文字的笔迹特征分类体系大体相似,并无质的差别,但是不同文字的特点决定了其笔迹特征取向与侧重、价值评断、个别特征的使用率,以及对同一人笔迹特征多样变化的认识上还是有所区别,各具特色。  相似文献   

14.
目的字群结构是汉字书写动作系统中高频率书写词汇而形成的特殊单字整体结构。其书写动作的习惯特性不同于单字书写动作系统,具有超出单字书写动作习惯的特性和特殊表现形式。因此对字群结构及其特征的研究有利于完善笔迹鉴定的特征体系,尤其是对签名字迹和具有职业习惯者书写的少量字迹的同一认定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5.
设计签名作为特殊的签名种类有其特有的书写规范和特征.在设计签名笔迹鉴定中既要遵循一般的笔迹检验技术规范,又要重视和分析设计签名的特点,通过设计者、签名用途和书写条件等特征数量和质量的衡量标准,进而形成更加符合设计签名书写习惯的综合评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卧姿笔迹鉴定提供识别和评断的参考依据。方法比较108个不同书写水平者的仰卧、左侧卧、右侧卧及俯卧笔迹与正常坐姿笔迹特征上的异同点,通过大量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总结出卧姿笔迹特征及其变化规律,探讨可能的变化原因,并分析卧姿笔迹检验的要点。结果卧姿笔迹在字体、写法、错别字、笔顺、字间组合和单字的基本搭配比例等特征上较稳定。这些特征可作为本质特征使用。4种卧姿中,俯卧笔迹特征最稳定;书写水平高者笔迹特征也较稳定。结论卧姿笔迹鉴定应结合卧姿笔迹特征变化规律,准确判断笔迹的形成条件,去伪存真,做出科学的评断。  相似文献   

17.
This paper reports a statistical study on the sequence of strokes of 61 commonly encountered Chinese radicals and characters written by 372 invited subjects. The distribution of different writing sequence of these Chinese radicals and characters was examined. Comparison of the sequence of strokes executed by the subjects with the standard rule of writing these Chinese radicals and characters revealed that around 60% of the subjects wrote in the correct sequence. Pair comparison of sequences of strokes in Chinese handwriting among the 372 subjects was also performed. The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no two individuals wrote all the 61 radicals and characters with the same sequence of strokes. Th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despite some basic rules governing the writing sequence of Chinese characters, writers tend to develop their own habits. The findings also support the hypothesis that the handwriting of experienced writers is individual.  相似文献   

18.
由于签名笔迹字数少、可摹仿性强的特点,长期以来,摹仿签名笔迹鉴定始终是笔迹鉴定的难点。笔者从不同类型的摹仿方法出发,讨论不同方法下摹仿签名笔迹的特点,总结其特征规律。同时要重视笔迹鉴定过程中了解相关案情,为识别是否存在摹仿现象提供线索。在此基础之上,对比摹仿签名笔迹特征的变化规律,并从摹仿签名笔迹特征反映构成方面系统性地进行鉴定,鉴别是否存在摹仿签名的情况。通过撰写此文,以期对摹仿签名笔迹鉴定实务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B. Found  D.K. Rogers   《Science & justice》2005,45(4):199-206
Many forensic document examiners are hesitant to express authorship opinions on photocopied handwriting as the photocopying process results in less feature information than original writing. This study aimed to test the accuracy of 15 examiners' opinions regarding whether photocopied questioned signatures were genuine or simulated. Each examiner received the same set of original signature exemplars, from one individual, and a set of eighty questioned photocopied signatures comprising of genuine and simulated signatures. The overall misleading (error) rate for the grouped examiners' opinions was 0.9% providing strong evidence that examiners can make accurate observations regarding the authorship of non-original handwriting.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硅胶仿生指纹膜印泥痕迹特征与真实指纹印泥痕迹特征的差异,为鉴定硅胶仿生指纹膜印泥痕迹提供依据。方法首先利用液态硅胶制作仿生指纹膜,然后用仿生指纹膜和手指在相同情况下蘸取印泥,分别以轻、中、重3种力度在A4纸上垂直按压形成印泥指印,并对其拍照提取,比较仿生指纹膜印泥痕迹与真实指纹印泥痕迹的特征差异。结果仿生指纹膜印泥痕迹多见“空白”“断裂”,边缘部分不规则、凹凸不平,小犁沟宽窄程度随力度变化明显,细节特征反映不清楚;真实指纹印泥痕迹自然、纹线较连贯。结论仿生指纹膜印泥痕迹特征与真实指纹印泥痕迹特征之间存在差异,根据两者之间的特征差异可以帮助鉴别仿生指纹膜印泥痕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