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好小伙一下变成罪犯杜家卫长在一个不幸的家庭里.在他两岁多的时候父母就离了婚。从那之后.杜家卫就与父亲相依为命。杜家工5岁那年.父亲曾往家领回过一个女人.但没过多长时间。又把她撵走了,原因是那女人虐待家卫。从此,父亲再未动过再婚的念头。儿子成了他生命的全部牵系。杜家卫很争气.从幼儿国到高中,用他的懂事和勤勉,为父亲送去了许多安慰。他一直在努力地做个好儿子。但却怎么也没有想到.有那一天他会成为一个囚犯。杜家卫与邻家姑娘齐梅是青梅竹马的朋友.日久生情,两人坠入了爱河。但杜家卫渐渐发现齐梅对他开始冷淡,…  相似文献   

2.
孔祥凤 《政府法制》2014,(22):33-33
1950年,他出生于印度沃德讷格尔一个小商贩的家庭。从小,他便跟随父亲去镇里的火车站卖茶。十几岁时,他就成远近闻名的卖茶童。小时候的他酷爱读书,课余时间,镇上图书馆的书被他看了个遍。平时的他有点内向和腼腆,但口才很好,偏爱辩论和戏剧表演。  相似文献   

3.
从前,曾在《羊城晚报》上看过一篇文章,说一个司机撞倒了一个人,那人还在血泊中挣扎。司机想:这下麻烦口,医好他的伤最少得花几十万。于是来个倒车干脆把他辗死,死了只需赔几万元。时值天麻麻黑,四下又无人,司机想:辗死后还是溜之大吉,连那几万元也省掉,于是开车逃离现场……。吃晚饭时,他和家人久等未见父亲回来。突然有人来告诉他:你父亲在路上被人撞死了。他开车往那个路段一看,天哪,刚才撞倒并倒车复辗的竟是自己的父亲……  相似文献   

4.
“过去管着全国的犯人,今天,就帮助教育一个人,我一定要帮助教育好他。”2005年9月21日,司法部原监狱管理局副局长、71岁高龄的王增铎一行3人,驱车100余公里,来到位于北京深山区的门头沟区斋堂镇,专程落实未成年犯小东(化名)刑满释放后的帮教安置工作。一名未成年犯的帮教安置工作,为什么非要司法部的原高官出面呢?走近未成年犯的司法高官今年19岁的小东(化名),从小父母离异由奶奶抚养长大。他三岁时,父亲再婚,继母带着一岁多的弟弟,嫁到了父亲家。2002年9月,年仅16岁的他为了帮女朋友筹集租赁花店的费用,抢劫出租车司机,结果因抢劫罪被判处…  相似文献   

5.
律师答疑     
我父亲今年60多岁了,腿脚不便,平时出门都是骑三轮车。前几天,我父亲骑三轮车路过同村赵家门口时,赵家的大狗突然窜了出来,追着我父亲要扑咬,我父亲抬腿踢了一下狗,为的是将狗赶开。可是他骑在三轮车上,这一踢,重心不稳,连人带车翻入马路沟里,造成小腿骨折。事后,我找到赵家,要求他们赔偿医疗费,但赵家说,是我父亲自己摔伤的,与他们无关,还说他们家的狗从不咬人,只是乱叫吓唬人,不用驱赶。请问,赵家是否应当承扭我父亲的医药费?  相似文献   

6.
《法庭内外》2009,(1):58-58
法官:我父亲是一位农民,今年70岁。他每年除了种三亩承包地外,还在房前屋后种了有一亩多菜地,养了50多只鸡和鸭,虽然我和在城里工作的哥哥每年都接济他一些,但他和我母亲主要还是靠自己的劳动维持生活。去年9月底的一天,我父亲骑着三轮车去镇里卖菜。王某开着装满货物的汽车从我父亲身边经过时,一个货物箱子落下来恰巧砸中我父亲。我父亲经医生诊断为右颧骨骨折,住院治疗一个半月,遵医嘱在家休养了两个月。  相似文献   

7.
2007年5月23日,长春市一位年轻法官孙明被人发现死在家中,因死亡半个多月,被人发现时,尸体已经高度腐败,经法医鉴定系突发心脏病猝死。据知情人介绍,他年轻有为,曾经有过一段令人羡慕的婚姻,而他的父亲是当地有名的身家过千万的企业家、政协委员。这样一个在旁人眼里光鲜体面,又优裕富足的家庭,为什么竟然发生了如此惨烈的死亡事件呢?  相似文献   

8.
来信我们家住在农村,父亲1980年从国营企业退休时,哥哥在上大学,弟弟只有几岁,故由我进企业顶替.现我哥哥提出,我的工作属父亲遗产,应由兄弟共同分享,并要求我一个人供养父母,日后还不准我继承父母的财产,我哥哥这种要求对吗? 四川金川复信以往,我们国家曾经有过,工厂、企业职工退休可由子女顶替的政策.但职工退休由子女顶替工作,是要具备一定的条件,不符合条件的,工厂、企业也  相似文献   

9.
<正>跨界奇才张光宇1900年出生在无锡,受家庭影响,他从小就接触到剪纸、泥人、年画等诸多民间艺术。张光宇的父亲行医之余,喜欢读书和收藏书画,有时也写字、画画、吟诗作对。受此熏陶,张光宇逐渐爱上了绘画。也许是因为从小见过了太多的病人,张光宇不愿继承家族的医道。13岁那年,他被送到钱庄做学徒,后来争取到了去上海新舞台剧场学习的机会。当时他拜师张聿光学画舞台布景,初次接触到西洋绘画的视角和技术,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10.
魏斌 《检察风云》2012,(23):51-53
一个活了28年的人突然竟不知道自己是谁,直到有一天,一个神秘的电话对他说:"你不叫苗世东,你的真名叫庄新杰,你知道23年前你们家发生的事吗?"苗世东蒙了,23年前,当他还只有五岁的时候,家中究竟发生了什么?而紧接着,惊人的消息传来,苗世东的父亲苗保国和母亲伍小娥先后被重庆警察带走……这一切的背后究竟隐藏何等的惊天秘密?父亲和母亲为什么会被警察带走?  相似文献   

11.
2005年9月17日,哈尔滨市道里区公安局守看所里出现了这样令人惊诧的一幕:一个稚气未脱的少年,和6个成年人一起身穿囚衣,泪流满面地静待法官最后的判决。6人中,有孩子的父亲、3个姑姑、一个伯父还有年仅24岁的堂兄!一家7口为何一起身陷囹圄?三个孩子惹出命案吴硕是个在父母溺爱中长大的问题少年。今年17岁的他家住黑龙江省双城市,父亲是当地小有名气的企业家。因为是家里唯一的男孩,打小他就被一家人娇惯得非常任性,小学毕业后,他不顾父母阻拦自己辍了学,从此在社会上游荡,整日惹是生非……“只要你不出事儿,干啥家里都依你!”无可奈何的父母…  相似文献   

12.
从前,曾在《羊城晚报》上看过一篇文章,说一个司机撞倒了一个人,那人还在血泊中挣扎。司机想:这下麻烦口,医好他的伤最少得花几十万。于是来个倒车干脆把他辗死,死了只需赔几万元。时值天麻麻黑,四下又无人,司机想:辗死后还是溜之大吉,连那几万元也省掉,于是开车逃离现场……。吃晚饭时,他和家人久等未见父亲回来。突然有人来告诉他:你父亲在路上被人撞死了。他开车往那个路段一看,天哪,刚才撞倒并倒车复辗的竟是自己的父亲……以前,听到这件事觉得象是编出的故事,觉得很荒唐。想不  相似文献   

13.
吴琦 《政府法制》2012,(8):25-25
奥巴马的叔叔被捕了。2011年8月24日,一位名叫奥扬戈.奥巴马的老人因为醉酒驾驶被警方拘留。办理保释时,他说他要打电话给白宫,人们才知道,他是总统的叔叔。他当年已经67岁,原籍肯尼亚,是奥巴马父亲同父异母的兄弟。1963年,他就是在奥巴马父亲的帮助下进入美国,随后辍学,住在波士顿附近的一个移民聚居区里。1992年,他收到了驱逐令,此后近20年,他都是一名非法移民。  相似文献   

14.
父亲的木盒     
我的父亲是老革命。幼年父母双亡的父亲,吃百家饭长大,十三岁就出来做工,很早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父亲从部队转入地方曾先后在几个单位工作过,虽然这几个单位工作性质各不相同,但他都会很快熟悉情况,管理好自己的部门,出色地完成任务。因此,不论父亲调到哪个单位,年年他都是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小的时候,我常常翻开父亲的抽屉,拿出那些大红的奖状,给邻居的小朋友看,得意于我有的而他们没有,他们都很羡慕我。为了多看一会儿奖状,他们拿出各自保存的彩色糖纸给我,我在小朋友当中威风极了。父亲从不管我翻他的抽屉,也…  相似文献   

15.
一名年仅13岁的学生因“偷自行车嫌疑”被酒店保安扣留5小时,学生的父亲在拿出1000元“罚金”后将儿子领回家,事情就这么“私了”了。可是第二天,当父亲回到家时,发现妻子和儿子竟已双双自杀身亡。  相似文献   

16.
《法律与生活》2010,(4):6-8
这个痛失父亲的孩子说,父亲一生穷苦、“被人欺负”,没有文化是一个重要原因。“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对他自己意味深重。  相似文献   

17.
肖鸣 《法治纵横》2011,(8):45-48
原本一个与世无争的普通农民为了保护滇池妻离子散,几近家破人亡,63岁的他在31年滇池保护过程中,一共告停了160多个污染企业,62个采石场,得罪了250多家单位。告倒了各级官员100多名,老板告倒了240多人。  相似文献   

18.
姜颖 《法庭内外》2014,(9):45-47
微博是网络时代催生出来的一种新生事物,现在很多人都迷上了刷微博,包括我自己。曾经有一位微博红人叫严锋,他对这种现象用一条微博做了生动的描绘,他说:“早晨起来看微博,确实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皇帝批阅奏章,君临天下的幻觉。国家大事潮水般涌来,需要迅速作出各种判断,提出各种建议,各种转发,各种忧国忧民,各种踌躇满志,万物皆备于我。每个人心中都藏着一个披星戴月上朝堂的皇帝,微博把人的这种情结激活了。”  相似文献   

19.
父亲     
听说儿子在城里犯了案,关在了牢里,五十多岁的父亲急了。他毫不犹豫地找亲戚借了钱,带上几天的干粮,急匆匆地赶到了从未进过的城里。城市很大,父亲分不清方向,他问了很多人,他们都不认识他儿子。在没有乡亲的城里,父亲觉得什么事都不好办,他的那点准备也很不充分,还没有见到儿子,就已经弹尽粮绝。自从听说儿子关在牢里的那一刻起,父亲心里象压着一块巨石,他做每一件事情,都要想一想这样是不是能够尽快见到儿子。  相似文献   

20.
最后的盛宴     
聂学剑 《江淮法治》2011,(22):56-57
永别。是一个令人怆然涕下的话题。因为,没有了未来,没有了下次,没有了回首,死亡总是令人猝不及防。 第一次去殡仪馆参加追悼会.是一个好朋友不幸遭遇车祸。那个冬天飞雪的晚上.他一个人骑车横穿环城路去市区的同学家借书。被一辆呼啸而来的汽车撞飞。被路人发现送到医院后,不治而亡。那一年,他才26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