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2 毫秒
1.
罗超 《刑警与科技》2007,(11B):120-127
时代在发展,“数字化生存”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人类的生存方式。伴随着数字化生存理念的传播,自1998年美国副总统戈尔提出“数字地球”概念以来,数字概念已渗透到我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近些年网络技术的日趋成熟和发展,更高层次的,基于TCP/IP协议的数字社区正浮出水面,并迅速被市场所接受和认可。数字社区是指社区数字化程度达到一定水准后,通过利用现代传感技术、数字信息处理技术、数字通信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社区内各种信息的采集、处理、传输、显示的高度集成共享,实现社区和住户家庭安防设备的数字化和智能化,并与城市建设、管理、服务的数字化综合信息平台互连互通的居住环境场所。数字社区的建设工作已提上了很多城市的议事日程,一些城市已经开始制定数字社区的规划或是建造了数字社区的实验工程。那么,我们所建设的数字社区究竟是什么样的?[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公证书是公证机构按照法定程序和格式制作的具有特殊法律效力的法律证明文书。《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证法》明确规定:“公证书应当按照国务院司法行政部门规定的格式制作……公证书应当使用全国通用的文字”。数字是文字的组成部分.公证书中数字的用法当然也应当符合全国通用的文字规范要求。长期以来.公证书中的数字用法一直是按照《司法部公证律师司关于公证书中数字用法的复函》([87]司公字第125号)(以下简称《复函》)关于“公证书编号使用阿拉伯数字.其他数字均使用汉字”的规定执行。笔者认为,这样的规定与书面汉语的规范已经存在着不协调的问题.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3.
公证书是公证机构按照法定程序和格式制作的具有特殊法律效力的法律证明文书。《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证法》明确规定:“公证书应当按照国务院司法行政部门规定的格式制作……公证书应当使用全国通用的文字”。数字是文字的组成部分.公证书中数字的用法当然也应当符合全国通用的文字规范要求。长期以来.公证书中的数字用法一直是按照《司法部公证律师司关于公证书中数字用法的复函》([87]司公字第125号)(以下简称《复函》)关于“公证书编号使用阿拉伯数字.其他数字均使用汉字”的规定执行。笔者认为,这样的规定与书面汉语的规范已经存在着不协调的问题.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4.
彭德敏 《法治纵横》2011,(22):18-19
如今.互联网技术给人们生活和工作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QQ、Email、博客、微博、淘宝、电子相册等“数字财产”的范围还在不断扩大。你是否想过.将来如果有一天我们离世了。这些“数字遗产”该怎么处理呢?  相似文献   

5.
我们迈入的二十一世纪.整个社会面临着新数字时代所带来的种种变革。它改变着社区居民的生活观念和思维方式.随着安防电子产品在社区工程应用的逐渐升温.“数字社区“的规划设计与项目建设已在很多城市地区成为热点。我们熟悉的居住环境迅速地被“数字化“紧紧包围.形成了一个信息化.安全化甚至是虚拟化的生活乐园。  相似文献   

6.
龚威 《刑警与科技》2005,(12B):64-64
在展会现场.记者发现标有“中国最大生态数字社区”的美格数码(深圳)有限公司的展台吸引了大量参观者。记者也上前去凑了个热闹。原来美格公司的工作人员正在现场讲解其自主开发的数字社工解决方案及相关的各种设备,这些设备以数码可视对讲智能终端为平台,  相似文献   

7.
陈坤寿 《刑警与科技》2008,(22):145-147
随着数字化社区的不断完善.及安防市场的不断发展,数字化的系统逐渐成为楼宇对讲系统的主流。安居宝数字社区系统采用纯IP的布线方式,数字化的媒体信息在建筑物内或建筑群体中穿梭,光纤、双绞线缠绕在一座座高楼大厦深处,连通着每一家每一户。数字社区系统在设计、安装、调试直接间接地影响着系统稳定可靠运行。在德清绿城·桂花城奋战了一段时间,得了一点点经验,在此愿与所有人分享。  相似文献   

8.
<正>引言人类文明演绎到现在,数字革命每天都在进行,我们的生活每天都在变化,一种新型时尚的IT数字生活方式已经悄然出现,人们正在向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迈进。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体验这种IT数字社区系统带给我们的全新感受。谈到数字社区首先想到的就是智能家居系统,那什么是智能家居控制系统呢,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此系统。  相似文献   

9.
数字社会需要人权以“数字形态”的方式继续承担为人类社会进行道德奠基的重任。人的数字化生存丰富了人的自然属性,扩展了人的社会属性,从而拓展了人性的外延,并逐步形成一种独特的数字人性。以权利推定的方式,从“未列举基本权利”这一进路出发,表明宪法可以容纳数字人权。对“人权条款”与“人格尊严”的诠释则进一步展示了宪法是容纳数字人权的主要载体。从基本权利的视角来看,数字人权具有防御权、客观价值秩序以及“结构耦合”等功能。数字人权具有理念上的独特性,它强调合作、共享和共治等基本理念,从而有别于传统人权的斗争和防御逻辑。上网权、隐私权、网络表达、个人数据权、数字身份权、数字弱势群体的权利等子权利是数字人权在当前社会境况下的具体权利形态。  相似文献   

10.
宋保振 《法学》2024,(1):20-34
如何有效保障“数字弱势群体”权益,是落实数字人权并达致数字正义的重要步骤。当下“数字弱势群体”权益法律保障并未从公民基本权利出发来选择妥适路径,这成为制约权益保障实效的“元问题”。须由社会权保障“数字弱势群体”权益的理据有三:社会权对弱者的救济、社会权的数字化拓展以及“数字弱势群体”权益与社会权的契合。在具体操作中,一方面,依照社会权的任务为权益保障设置阶段目标,既维持数字化生活的“最低水准”,实现数字红利分配正义,以及从个体救助转向普惠福利;另一方面,发挥社会权的功能以为权益保障提供路径指引,既在防御权、客观价值秩序和受益权指引下,构造国家的尊重、保护和给付义务。  相似文献   

11.
数字化生存已成为人类生活的基本属性与核心机制,数字公民身份问题由此应运而生。数字公民是自然公民的数字化身与数字表达,承载着数字公共生活中的公民身份、行动逻辑和权利义务关系。数字赋能和技术赋权的不平衡,导致数字公民遭遇机制性游离困境,这具体表现为平台构架中数字公民的边缘化、算法决策中数字公民的离场化、数字控制中数字公民的对象化、技术赋权中数字公民的失能化、技术理性中数字公民的去人化等。数字公民的机制性游离,对公民的平等自由、基本权利和民主法治价值形成了严峻挑战。消解数字公民的机制性游离,加强数字公民权利的法治化保障,维护数字社会的公平正义,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数字法治原则,实现数字公民身份的合法化确认,构建包容共治的数字民主机制,提升数字公民的素养能力。  相似文献   

12.
数字金融是传统金融经由数字技术的嵌入和驱动而形成的一种金融业态。金融公平是金融运行的价值准则之一,理应在数字金融中贯彻和遵循。但数字技术运用中的“算法歧视”“数字鸿沟”“信息茧房”等现象,会对数字金融公平价值的实现构成阻碍。消费者维度下金融消费者的数字能力提升,经营者维度下数字金融经营者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技术维度下数字技术正义品格的塑造,是保障数字金融公平价值实现的规范原理。通过助推手段实现金融消费者数字能力的精准化、场景化补足,通过数字金融经营者内控义务的设定来保障数字技术运用的公平性,通过优化数字基础设施分布、提升数字金融的可信性和智能服务的易用性来保障数字金融的易得性,是数字金融公平价值现实展开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13.
最近公布的两个经济数字,加深了外界对中国政府“财大气粗”的印象。 美国财政部近日公布,中国今年7月份持有美国国债1.17万亿美元,当前,中国外汇储备已高达3.2万亿美元。与此同时,中国财政部公布的数字表明,今年前8个月全国财政收入累计7.4万亿元,全年财政收入突破10万亿元已成定局。而在1999年,我国全年财政收入才跨入万亿元大关。从超万亿元到超10万亿元,我们仅仅用了十多年的时间。  相似文献   

14.
《中国监察》2008,(7):45-45
不久前,我们来到江苏省淮安市清浦区清安街道南港社区党总支采访。在社区党总支书记费自力的办公桌上,我们发现了一本淡黄色封面的“民情记事簿”,随手打开,上面这样记录着:  相似文献   

15.
社区矫正工作“四难”问题亟待解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苏省自2003年12月全面实施社区矫正试点工作以来.全省各地十分重视.自上而下都成立了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随着工作的逐步开展.发现当前社区矫正工作存在的“四难”问题尤为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区矫正工作的深入开展。笔者通过调查研究并结合工作实际提出了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16.
数字证据的性质及相关规则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芳 《法学》2004,(8):72-79
“数字证据”在概念上区别于“计算机证据”、“电子证据”和“数据电文” ,在类型上不同于视听资料和书证。“数字证据”本身具有高科技性、客观真实性、外延广泛性的特点 ;针对数字证据的特性 ,应建立其相应的规则体系 ,并引入鉴定、公证和保全行为 ,使数字证据的证明力有充分的保障。  相似文献   

17.
罗超 《刑警与科技》2008,(20):82-87
数字技术的发展推动着整个社会的进步,随着它的迅速普及和广泛应用,为安防行业开拓了前所未有的广阔视野,展现了其非凡的魅力。监狱,是实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最重要环节之一,在押人员多为刑事犯罪分子,安全是监狱需要首要保障的问题。监狱发生的任何闪失,都会给监狱外的社会治安带来巨大的压力,甚至导致严重的后果。在高新技术数字化发展的今天,把数字技术应用到监狱事务中,我们可以称之为数字监狱。监狱数字化是司法部门实现“向科技要警力”的有效途径,而如何实现它的数字化,则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李学军 《中国法学》2024,(1):145-165
历史上曾经仅以神示法和决斗法方能实现的人身同一认定,经技术迭代演进为诸如人脸识别等数字人身同一认定,具有了高效、高能的“助力面向”。但在场景效应下,数字人身同一认定还隐含着侵害隐私和个人信息的“权力面向”。当前,数字人身同一认定的法律规制存在“授权不全面,限权不充分”的问题。为此,数字人身同一认定的规制完善需以生物识别数据为中心,并在价值论和方法论层面分别采取“两头强化”和“法技协同”原则;且应从赋权与限权两方面出发,对数据收集、使用、存储和删除等环节及其适用场域进行体系化完善。  相似文献   

19.
刘权 《当代法学》2023,(6):15-25
数字政府建设在大幅提升国家治理效能的同时,可能导致新型的“数字官僚主义”。权力技术化和技术权力化,其衍生的效应是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自动化行政会不当限缩甚至完全消除权力的裁量空间,数字化控制易侵蚀人的主体性地位。当前,数字人权体系建构滞后于数字技术的迭代更新,数字资本侵犯人权的风险日益增大。未来数字政府建设应着重数字化和法治化的深度融合,走出过度追求工具理性的误区,回归更好地尊重和保障人权的价值理性。应合理划定政府数字化的边界,及时确认并有效保障新兴数字人权,以技术性正当程序约束自动化行政权,运用数字技术促进社会公正,更好地满足公民对美好数字生活的向往。  相似文献   

20.
元宇宙时代数字藏品交易涌现,借助新技术,数字藏品以无载体提供模式进行交易。销售数字藏品是否属于发行行为,能否适用发行权用尽原则,成为讨论的焦点。著作权法意义上的“发行”限于“有形载体”,认定无载体提供数字藏品构成“发行行为”难与“信息网络传播行为”相区分,数字藏品交易不属于发行行为的控制范围。数字传播中发行权用尽原则的适用前提欠缺,所有权理论、报酬理论、交易安全理论均不足以支撑在数字传播中适用发行权用尽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