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利红 《法学》2012,(3):51-62
传统的行政法学过度偏重于作为行政过程最终结果的行政行为,忽略了同一行政过程中各个连续的行为形式之间的联系,仅仅从静态上定点地考察行政行为的合法性。随着现代公共行政的发展,行政法学必须将行政过程中的各种行为形式全盘纳入视野,而且应注重同一行政过程中各行为以及同一行为内部的各环节之间的关联性,对行政过程进行全面、动态的考察。基于此,可以从公私法区分的相对化、实质法治主义的转换、行政法学方法论的变革、行政法体系的重构、行政行为理论的发展、行政过程中相对人地位及作用的提高等六个方面构建行政过程论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2.
传统行政法学偏重于作为行政过程最终结果的行政行为,缺乏对行政过程中各种行为形式之间的关联性分析,也忽视了行政过程中行政机关的政策形成能力。现代行政法学应当关注行政政策形成的过程与能力。美国行政法虽然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学说,但其对于政策与法律之间互动的关注、政策工具的选择以及制定法解释准则的构建,均体现了与日本等国类似的法治进路与方法论,值得中国行政法予以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3.
因为显著的功能性与型式化,行政行为成为传统行政法教义学的核心。但伴随行政现实的变化与行政任务的更新,这一概念范畴却不仅表现出内在局限,而且遭遇外部挑战。革新者甚至主张彻底放弃行政行为,通过寻找行政法学新的阿基米德支点,完成行政法学的典范转移。面对内外困局,行政行为学理亦在努力进行自身的修整和调试,尝试借由提升灵活性与弹性、扩充概念范畴、引入时间维度等方式,来积极应对日趋复杂的行政现实。上述困境和革新都激发人们对行政行为未来的思考。作为概念范畴,行政行为的确存在相当局限,但其与法治国之间的密切勾连、对行政法学体系化建构的显著功效以及为应对现实变化所展示出的调整可能,都在相当程度上表明:作为行政法教义学的核心,行政行为并未与行政现实出现根本的结构性互异,因此仍旧能够在可预见的时间内,作为法解释和法规范的工具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4.
行政法学现有的概念群无法给重大行政决策提供容身之所,它要么只能被作为程序性行为加以解释,要么便只能被作为行政立法或具体行政行为的替代品加以解释。无论是在概念内涵上,还是在外延上,重大行政决策都没有独立意义可言。为此,我国行政法学界曾试图通过"实用主义"和"行政过程论"的方法加以补正,但效果并不理想。现阶段,较为可行的替代方案拟有两种:其一,是将重大行政决策的法治化问题,置于每一类行政行为的法治化进程中一并完成,彻底改变试图对它做整齐划一的程序规范之类的做法,只将其作为一种政策性宣传或程序性理念,贯彻到各部门行政法之中,逐一规范,而不再在地方性行政程序规定中为其单设篇章;其二,是类似于我国某些地方一样,采用诸如目录制度之类的权宜之计,强制性地将其概念缺陷予以固化,从而解决其变动不居的天然缺陷。  相似文献   

5.
传统行政法学在总论中仿照民法学中的法律行为概念,将属于公法领域的行政机关的各种行为以一个统一的概念进行把握,在此基础上进行体系性的考察。这个概念就是“行政行为”概念,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理论即“行政行为理论”。  相似文献   

6.
行政行为一直以来都是行政法学研究的重点所在,同时它又是一个极其混乱的概念。确立行政行为的科学涵义,不仅是构筑科学的行政行为法理论体系的逻辑前提,而且更是行政执法和司法审查实践的迫切需要。本文通过各部门法中法律行为概念的比较,认为行政权和行政法律效果是定义行政行为的关键。行政行为就是行政法律行为,并应将法律行为与事实行为作为一对部门法上的基本概念分别加以研究。  相似文献   

7.
行政行为自引入我国以来,一直是行政法学理论的核心部分,然而其概念自身却存在着许多难以自圆其说的矛盾和冲突,其中既有其本身内涵和外延间的矛盾,又有与行政诉讼和行政主体等理论之间的互相掣肘,严重影响着我国行政法学的发展.因此,对其概念的反思与重构已迫在眉睫,本文通过对其存在问题的分析和其实质涵义和内容的梳理,对行政行为概念进行重构,使之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我国行政法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行政主体不单纯是一个理论概念,而且也是一个法律概念。行政主体是行政法学理论对实施行政管理活动的行政机关、法律规范授权组织的归纳与概括而形成的,是指享有行政权、能以自己的名义实施行政行为、并能独立承担该行政行为所产生的法律效果的社会组织。行政分权问题就是行政权的资格享有者与行政权限分配问题。研究行政主体与行政分权有助于我们理解现实社会的行政权力的分配与责任的承担,提高社会的行政理念与行政效率。  相似文献   

9.
行政法学界对公益诉讼作了比较全面的探讨,而对行政公诉制度则常常仅作为其中的一个问题简要提出。针对种情况,本文在总结其他国家现有行政公诉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行政公诉的涵义、行政公诉在我国构建的理论基础、现实需要以及构建我国行政公诉制度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行政决定的效力是大陆法系行政法上的重大理论问题,在各国行政法学研究中居于核心地位.我国对行政决定的效力问题的研究状况总体薄弱,且主要精力集中在行政决定的效力的内容(公定力、确定力,拘束力、执行力)上,对作为行政决定效力形态的"行政决定成立"、"行政决定生效"、"行政决定合法"、"行政决定有效"等问题研究较少,我国行政法权威教材对此问题表述也较混乱.对行政决定各效力形态的概念,构成要件、法律效果以及各效力形态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做一个粗浅的探讨,这不仅有利于对相关理论的疏理和统一,而且更有利于审判业务.  相似文献   

11.
行政行为过程性论纲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行政行为是行政法学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对行政程序行为的研究再次成为学界的热点;但因学科基础理论薄弱,带来一系列困惑与争论。文章从行政行为概念的通说与“过程”的涵义破题;紧密联系我国行政实务;在简略论述特定行政行为与数个相关行政行为过程性的内在的规律与规则,粗线条勾画行政行为过程与系统的框架当中,运用过程性理论动态地研究行政行为。作者力图为认识、界定行政行为提供新的视角和新的分析标准;为打破传统行政行为研究的局限性,为解除困惑学界多年的警察国行政法旧观念,探索新的理论出路  相似文献   

12.
“行政强制措施”与“行政强制执行”的分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强制法》既将行政强制措施与行政强制执行"合二为一"(合称为"行政强制"),又在同一法中将它们"一分为二"(分别规定"行政强制措施"与"行政强制执行")。之所以将它们"合一",是基于行政强制措施与行政强制执行有其行政行为上的共性;之所以将它们"分二",是基于行政强制措施与行政强制执行在法律设定和法律适用中的严格区别。作者在反思以前几种区别理论的基础上,认为行政强制措施与行政强制执行之间最为本质的区别应当是行政机关强制当事人履行的"义务"不同:强制当事人履行"容忍、不作为"义务者为行政强制措施;强制当事人履行"作为"义务者为行政强制执行。  相似文献   

13.
尽管我国行政法学理论尚未触及"行政行为违法性继承"问题,成文法中也无相应的文字表述,但司法判决已经对此作出了表述。相关判决在解决先行行为与后续行为之间的关系问题上,通过对相关法律条款用语的解释,建构了判断是否承认"行政行为违法性继承"的基本标准。本文通过对相应判决事例中的逻辑思路的分析,整理出判决对行政法学理论提出的涉及"受案范围"和"起诉期间"方面的问题,并通过对相关国外学说的考察,梳理出探讨该问题时实定法上的如何例外性地不适用"受案范围"和"起诉期间"制约的基本要点和理论上"行为效果关系"和"救济目的"等基本进路,在此基础上就判决事例中"共同要件"的逻辑思路与相关成文法律的条款用语之间的关系,以及由此形成的规范的内在构成和效力涵盖范围进行了剖析。本文同时也对我国判例的运作方式及其在成文法上的立足基础作了个案性的考察。  相似文献   

14.
"行政相对人"理论是行政法学非常重要的术语,对深入研究行政法学而言有着积极的意义。本文从行政行对人的作用为研究的出发点,分析了行政相对人的定义,归纳了行政相对人的主要分类,指明其存在的问题及缺失并提出了几点补充建议。试图更全面的丰富我国行政法学,构建科学合理的法律体系,以资实用。  相似文献   

15.
对行政相对人的法律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行政相对人是行政法学的基本范畴。现行的行政相对人的评判标准是基于管理论思想而形成的,以平衡理论确立相对人评判标准,这个评判标准是行政行为的对应性和行政行为利益的关联性。行政相对人的范围有抽象相对人与具体相对人、内部相对人与外部相对人、直接相对人与间接相对人等。提出了充分重视行政相对人诉权保护,以实行行政相对人与行政主体的权利义务的平衡。  相似文献   

16.
行政行为说明理由制度提高了行政机关的政治责任,强化了对行政权的司法审查,使得司法审查从对行政权结果的审查扩展到对整个行政过程的审查。同时,该制度的实践也对传统行政法学理论形成挑战。在我国《行政程序法》制定过程中、在我国行政诉讼法修改过程中有必要对此进行深入研究,以构建我国合理的行政行为说明理由制度。  相似文献   

17.
作为行政指导、行政合同等行为的上位概念,"非强制行政行为"从提出到广泛引用一直缺乏学理论证。实质上这一概念本身的存在意义及其科学性是存有质疑的,在"新公共服务理论"背景之下其更加显露。相反,"非正式行政行为"则在语义上更具科学性、内容上更具全面性和功能上更具现实性。  相似文献   

18.
《行政诉讼法》与抽象行政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行政法学上,抽象行政行为是与具体行政行为相对应的一个学术概念.一般认为,<行政诉讼法>第12条第(2)项 "行政法规、规章或者行政机关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的内容是关于抽象行政行为的规定.最高法院司法解释对于抽象行政行为的定义是,行政机关针对不特定对象发布的能反复适用的行政规范性文件.  相似文献   

19.
<正> 具体行政行为是我国行政法学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范畴。对具体行政行为性质、地位范围的界定和阐释不仅涉及到行政行为的一般理论,而且关联到行政法的基本原理。自1989年我国《行政诉讼法》对具体行政行为加以明文规定以来,其内涵和外延在行政执法和行政诉讼中更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势。然而,对于这样一个重要理论范畴,无论是在行政法学学术界中,还是在行政执法、行政审判的实务界中,都尚未予以足够的重视和加以充分、系统的研究。因此,方世荣教授的新作《论具体行政行为》可以认为是行政法学这一领域内的一部开拓性的著作。 该书以具体行政行为作为思考行政法理论的全新视角,通过这一视角,作者关注和反思行政行为的基本理论以及行政执法与行政审判中诸多重大、疑难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独到的见解,新论纷呈。  相似文献   

20.
行政补贴概念辨析——WTO和行政法学的两维视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SCM协定》中的补贴概念有主体、方式和效果三个要件 ,但缺乏限制性规定而过于宽泛 ;行政法学中行政给付的概念与之大体相当 ,但行政补贴的定义则不够精确 ,需要重新界定。在WTO与行政法学两维视野下的行政补贴定义 ,既要符合“采纳”或“转化”《SCM协定》的需要 ,又应采用行政法学的定义方法 ,体现其目的、主体、行为与效果。因此 ,行政补贴是国家或其他行政主体为引导经济发展作出的、能使私人直接受益的财政资助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