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特区法坛》2007,(3):20-21
今年1月5日至6日在山东济南召开的全国第七次民事审判工作会议上。最高人民法院肖扬院长提出了和谐司法的指导原则和基本要求。为我们新时期的民事审判工作指明了方向。和谐司法就是在和谐的司法环境痢谐的司法氛围和和谐的司法秩序中,公正、及时和高效地解决当事人之间的纠纷,化解当事人之间的矛盾。人性化审判无疑正是和谐司法最有效的路径。  相似文献   

2.
人民法院作为国家的审判机关,承担着打击犯罪,定纷止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职责。刑事审判解决的是社会最前沿、最极端的矛盾,应当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司法保障。1.以“司法为民”为宗旨,努力强化全局观念和责任意识。在刑事审判工作中,法官应当进一步强化全  相似文献   

3.
《中国审判》2010,(1):66-66
人民法院是国家审判机关,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征程中肩负着神圣的使命和巨大的历史责任。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司法保障、通过司法审判工作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4.
彭志新 《特区法坛》2007,(6):6-7,13
肖扬首席大法官在今年召开的第七次全国民事审判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了“司法和谐”的理念。该概念一经提出,便迅速成为法律界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业内普遍认为,实现“司法和谐”是人民法院回应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需求与司法发展规律的必然选择。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和谐司法理念的提出及时地回应了现实的需求,是对新时期司法发展规律的全新的、科学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家和万事兴,国安享太平。“和谐社会”建设要求人民法院“和谐司法”。澄迈法院围绕构建和谐社会这个大目标,在民事审判工作中,不断优化调解方式,创建充分审判调解新机制,大胆探索适度延伸诉前社会热难点问题的化解机制,妥善调处容易引发不安定因素的群体性民事案件,力争通过调解摆平矛盾纠纷,扎扎实实解决事关民生、民利、民心的各类民事纠纷,把司法为民的宗旨落到实处,以和谐司法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连续5年没有出现因审判引发群众上访和重大申诉的事件。  相似文献   

6.
人民法院作为化解社会矛盾的主阵地和最后一道防线,能不能实现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不仅取决于广大法官的法治意识和司法能力,也与审判机制适应不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密切相关。在司法实践中,我们对行政审判可否设立协调机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现谈点个人体会,以求教于司法界的同仁。  相似文献   

7.
我们要建立的和谐的社会,是一个民主与法治的社会,是让全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与实现的社会。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人民法院是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而再审程序则是这道防线的最后一个关口。如何在最后一个关口贯彻落实司法和谐理念,运用诉讼调解有效化解各种社会矛盾,是落实司法和谐理念的重要一环。本文从再审诉讼调解的价值取向与功能定位入手,针对再审调解过程中如何认识和处理调解的公平性与实用性的关系;诉讼调解与司法裁判的关系;诉讼调解和规范司法行为的关系等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审判实践,对如何构建再审调解机制,充分发挥调解职能等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8.
民商事案件速裁机制得以推行的直接动因是解决司法资源的不足与案件数量快速增长之间的矛盾。近几年,全国各地法院受理的民商案件的数量快速增加,民商事审判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仅依靠增加办案人员并不能长期有效的解决面临的困难,民商事速裁机制在探索中应运而生。通过各地法院多年的探索、实践,速裁机制在解决当前日益增长的司法需求与法院司法能力相对不足的矛盾,整合司法资源、提高审判效率,降低诉讼成本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应当清醒的认识到速裁机制在实践运行中存在不足之处,对其加以完善,方能使这一机制发挥更显著的效用,取得更高层次发展。  相似文献   

9.
良好的司法环境,是行政审判工作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和健康发展的基础条件。2003年以来,江苏省各级法院抓住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法治国家的历史机遇,在优化行政审判司法环境工作中,摸索、总结出一套"不断拓展审判职能、积极服务法治建设、有效优化司法环境"的审判经验,形成了颇具特色并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江苏模式",在整体上实现了"拓展——服务——优化"的良性循环,有力地推进了依法治国方略的落实,为推进依法行政、建设和谐江苏,提供了有力的司法保障。  相似文献   

10.
司法审判与网络舆情的和谐互动之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法院工作日益成为网络舆论关注的焦点,司法审判面临严峻舆情危机的挑战。公众熟知并密切关注的杭州"5·7"交通肇事案的个案研究表明,司法审判与网络舆情两者之间具有实现和谐互动的内在基础。要实现司法审判与网络舆情和谐互动,法院必须把握好三大基本原则:坚持正面及时回应,坚守司法底线,注重方式方法创新。构筑司法审判与网络舆情和谐互动关系,具体机制和举措包括网络舆情信息监测研判机制、舆情应对联动机制、网络舆论监督的规范化建设等以及实现对司法舆情的程序性回应与吸纳、加强网络舆论监督规范化建设。  相似文献   

11.
朱灿生 《中国审判》2013,(11):96-97
<正>随着社会转型,经济迅猛发展,各种社会矛盾复杂、叠加、凸显。如何发挥审判职能,创新审判工作机制,合理配置司法资源,利用社会各方力量,最大限度实现案结事了人和,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是众多基层法院一直探研的方向。实践中,福建省长汀县人民法院结合审判工作机制的创新,分析、探索一条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的新进路。现实困境:基层法院人案矛盾突出在社会转型期,人们的权利意识不断增强,新的规则体系却尚未健全,各种利  相似文献   

12.
《山东审判》2007,23(1):1
在第七次全国民事审判工作会议上,最高法院肖扬院长强调要“坚持司法和谐,注重创建和谐的诉讼秩序”。尹忠显院长在刚刚结束的第八次全省民事审判工作会议和中级法院院长会议上特别强调,在构建社会  相似文献   

13.
正加强审判管理,建立科学高效的审判管理体系,是人民法院顺利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全面提升司法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更好地"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的前提和重要保障。当前,面对社会矛盾日益复杂,审判工作日益繁重的局面,加强法院审判管理,提高审判质量和效率显得尤为重要。安徽省蚌埠市禹会区人民法院从建立健全"三项机制"入手,着力构建起"点线面"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湖北省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坚持用司法为民的理念来指导审判工作,不断探索和谐司法的模式。2009年3月,该院提出在全市两级法院规范公开宣判、全面推行判后释疑工作,以此作为实践"人民法官为人民"主题活动的重要举措之一,在建设人民信任的法院、做人民信服的法官、着力案结事了全力化解社会矛盾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相似文献   

15.
建立和谐主义民事诉讼模式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在司法领域的反映,但是我国当前的民事诉讼模式有很多与和谐主义不协调的地方,在实践中需要加强。本文从案例出发指出目前民事诉讼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审判实践和工作实际,就建立和谐的民事诉讼模式的程序提出了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最高人民法院相继制定了一系列促进司法公开的规范性文件,实践中司法机关也不断推陈出新,努力完善工作机制,通过信息化平台将"审判公开"向"审判信息公开"转型。但多方面因素始终制约着审判信息公开的实际效果,导致舆论环境进一步恶化,民意与司法的关系持续紧张。是故,有必要从根源上转变司法理念、深入司法专业化进程、推动司法体制改革、强化对司法腐败的监督并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此落实审判信息公开机制,提升司法透明度,促进司法公正与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7.
人民法院参与社会管理创新面临着案多人少矛盾突出、能动司法任务艰巨、司法权威低下等严峻挑战,处此环境中的人民法院应当采取集约策略,立足审判实践,准确把握定位、在遵循司法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实现对社会管理创新的集约式参与。  相似文献   

18.
人民法庭作为基层人民法院的派出机构,是人民法院审判工作的前沿阵地,是联系人民群众的纽带和桥梁,担负着大量的民事、商事案件的审理执行任务,同时还指导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工作,处理来信来访,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化解社会矛盾.近年来,媒体频频曝光法院工作人员涉嫌违法乱纪、贪污腐败、以权谋私、违法裁判等有损司法工作人员形象的案例,不仅使法院公正审判受到质疑,也影响了司法公信力的提升.人民法庭作为贴近群众的司法“窗口”,作为一个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中立部门,如何构建行之有效的反腐倡廉长效机制成为摆在学者及司法工作者面前亟待解决的一道难题.  相似文献   

19.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审判工作 大力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审判工作,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强有力的司法保障,是全国各级人民法院的重大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20.
张勇 《中国审判》2011,(7):92-93
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这是对政法工作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就人民法院而言,大力加强司法人事管理、司法政务管理特别是司法审判管理,以司法审判管理创新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实现社会矛盾化解和保障公正廉洁执法,更具有针对性、迫切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