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任何个体人格都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因而在人格中也都包含着一定的文化因素,带有文化特性.文化塑造着人格,人格也体现着文化,文化与人格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地方文化与居民的人格之间有着更为密切的联系.对江苏省仪征市陈集镇地方文化及居民人格特征的调查研究显示,当地居民的诸多人格特征,都是淮扬文化"百姓日用是道"的生活理念在个人身上的一定体现,也与当地佛教宣传的积善行德思想以及泰州学派注重家庭伦理关系、孝悌为先的思想具有契合之处.注重培育地方文化,充分利用传统地方文化的地缘优势,积极创新地方文化,对居民健康人格塑造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精神分析的客体关系理论家费尔贝恩在修正与发展弗洛伊德和克莱因思想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从客体关系角度出发,阐述了一种纯粹心理的人格发展理论.该理论指出,人格发展的实质是自我客体关系的成熟;母婴关系是影响人格发展的首要因素.费尔贝恩还综合了弗洛伊德的阶段理论与克莱因的心态概念,构想了一个全新的人格发展图式.费尔贝恩的人格发展理论以其革命性和独创性在精神分析学、人格心理学、发展心理学领域都占据了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3.
应激与海马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Cai WX  Yang DS 《法医学杂志》2002,18(1):48-51
综述了近年来应激对海马形态和功能影响及海马对应激(HPA轴)调节的研究进展。研究表明,由于海马参与应激的感知、整合与评价,参与HPA轴应激反应,应激影响其结构与功能;而海马又可通过负反馈调节,抑制HPA轴的过度应激反应。但长期慢性应激则可削弱这种抑制作用,加重海马结构与功能的损害。  相似文献   

4.
讯问的心理实质是促使犯罪嫌疑人由拒供、谎供到真实供述的态度改变过程。影响犯罪嫌疑人态度改变的因素有认知性因素,情绪情感因素,情景因素,犯罪嫌疑人的人格特征。促使犯罪嫌疑人态度改变的心理策略有,正确利用恐惧唤醒,恰当使用单面或双面证据,合理利用首因与近因效应,有效组织不同层次的说服信息,建立与犯罪嫌疑人的可沟通的关系,设计讯问场所与营造讯问气氛。  相似文献   

5.
薛琪 《犯罪研究》2012,(4):34-39,46
人民法院司法警察在死刑执行工作中经常会面对各种极端应激源,所造成的应激反应往往是强烈的、反复的,若不加以适当干预,将会发展为应激障碍等心理疾患。通过与美国死刑执行程序进行比较,从人丈关怀的角度出发,我们对死刑执行人员的确定、执行装备的选择、死刑罪犯的押解、刑场操作、执行后心理调适与干预等均应进行针对性的心理防护设计,从制度上保证司法警察的心理健康,防止非战斗减员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监所在押人员的心理障碍是指在被羁押事件的刺激作用下,个体在其认知因素的影响下表现出明显的心理困扰,如抑郁、焦虑、恐惧和愤怒等。而要克服在押人员的心理障碍就要改变其不合理的观念,对羁押事件进行建设性归因,改变其认知失调状态等,从而提高监所在押人员的心理适应性。  相似文献   

7.
李想 《犯罪研究》2010,(5):51-59
如果从犯罪心理学的视角,分析新型毒品滥用群体的人格特征,结合考察新型毒品与传统毒品之间的区别,则不难发现,新型毒品的心理依赖性背后,事实上反应了吸毒者群体中一种共性人格特征;而这种共性人格特征实际又与反社会人格障碍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深层原因,在于新型毒品对于反社会人格障碍者而言,是一种释放自身被规范所压抑的人格的最具吸引力,且最少责任的媒介。这就为我们提供了一条矫治新型毒品滥用者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了解重刑犯人格基本特征及相关影响因素,为监狱在教育改造重刑犯、对重刑犯进行心理辅导和心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中国罪犯心理测试个性分测验》(COPA-PI)问卷对福建省四个监狱随机整群抽取678名重刑犯进行施测.结果与常模相比,重刑犯除了外倾、变态心理的人格特征与常模无显著差异外(p>0.05),在聪敏、同情、从属、波动、冲动、戒备、自卑、焦虑、暴力倾向、犯罪思维等因子均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01);文化程度对聪颖性、同情心有正向预测作用,分别解释变异量的12.2%和19.2%,对从属性和戒备心理有负向预测作用,分别解释的变异量的10.3%和9.3%;家庭经济状况对聪颖性和自卑性有负向预测作用,分别解释变异量的11.5%和9.5%;判刑次数对波动性、戒备性和暴力倾向有正向预测作用分别解释变异量的8.7%,9.5%和9.1%;婚姻状况对自卑性有负向预测作用,能解释变异量的9.1%.结论重刑犯与普通罪犯存在人格差异,比普通罪犯有更多人格缺陷,文化程度、家庭经济状况、判刑次数和婚姻状况对罪犯人格有一定影响,需要根据其人格特征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和矫治策略.  相似文献   

9.
看守所在押人员心理特征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在押人员的心理特征,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改造,不仅是配合侦查、起诉、审判工作顺利进行的需要,也为保障看守所安全所必需。本文着重对在押人员心理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牢头狱霸”是危害监所安全、扰乱监管秩序的一股恶势力,历来都是看守所打击、整顿的重点对象。本文以社会学理论为基础,分析了看守所“牢头狱霸”产生的原因:在押人员的不良主观因素;不良监室环境;看守所失调的控制机制。在以上三种因素中,在押人员的不良主观因素是内因,不良环境刺激与控制失调是外部条件,“牢头狱霸”是诸种因素互相影响,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论职务犯罪心理及其预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建清 《政法学刊》2005,22(1):38-40
职务犯罪作为智能型犯罪的特殊类型,犯罪人在绝对权力欲、人格结构某些因素的偏离、自我评价系统的偏差、社会浮躁心理的助长等社会文化心理因素的相互作用中形成了职务犯罪行为发生的犯罪心理品质(变型的价值观念、明显而强烈的贪利性动机、极端的意志两极性特征、隐蔽性与深刻体验性的情绪情感、消极的职业人格特征等方面);职务犯罪心理的形成以其犯罪动机为核心经历旁观刺激、价值观念动摇、犯罪决意、强化等四阶段相应地在进行职务犯罪预防时可以采取健康人格塑造策略、自我调节机制、心理监测、咨询与矫治手段等方面的预防、警示、惩戒与惩治相结合、心理--社会文化的综合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2.
对遵守监规的在押人员从轻量刑,对经常或者严重违反监规的在押人员从重量刑,这是实行刑罚个别化原则的需要,也有利于避免因看守所的监管措施不力和奖励措施不足而导致监管秩序难以维护、在押人员的人身权利难以保障、容易交叉感染等后果。将在押人员在羁押期间的行为表现作为量刑情节,在实施过程中要设定合理的程序以实现司法活动的公平、公正、公开。  相似文献   

13.
维护看守所在押人员的人权,是尊重和保障人权的体现,本文从看守所在押人员的人权现状、修改后刑诉法有关人权问题的重点条款解读、驻所检察如何维护在押人员的人权、不断改进驻所检察监督的方法这四个方面提出对在押人员人权的尊重和保障。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在押人员死亡是各媒体热炒的焦点。番禺区人民检察院监督的两个监管场所多年来没有出现在押人员非正常死亡事故,多件正常死亡事件(仅2010年上半年就有5件)在检察监督下得到妥善处理,实现了"零投诉"。本文指出做好监督处理在押人员死亡工作,一是要转变观念,注重保障在押人员权利。二是要注意"预防",一方面预防发生在押人员非正常事故,另一方面对危重病在押人员做好固定证据工作,预防出现在押人员正常死亡事件后其家属投诉、缠诉。  相似文献   

15.
彭卫文 《法制与社会》2011,(14):211-212
保证在押人员的安全是使刑事诉讼顺利进行和维护在押人员合法权益的重要保障,由于多年来长期存在的在押人员生命、健康权利不受应有的重视或在押人员的命不值钱等偏见的影响,致使在押人员正常、非正常死亡的事故时有发生,妨碍了刑事诉讼的正常进行,侵害了在押人员的合法权益,影响了司法公正,因而在押人员的生命健康权利应当给予公平的对待,刻不容缓,防止在押人员的死亡是我们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16.
中国罪犯心理矫治研究取得了三大重要突破:从单纯的行为治疗层面逐渐转向认识——行为治疗层面;从单纯人格特征的研究转向人格特征与心理需求并重的研究;从定性研究向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研究转变。  相似文献   

17.
论律师人格     
人格是人物品鉴、评价的最基本的概念。依照当代的一般观点,人格是指个人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和行为特征的总和;在伦理学上指个人的道德境界、道德品质或道德水平。人的活动受其内在人格的支配,良好的律师人格与律师执业行为存在内在联系,律师个体人格是制约其职业行为的一个重要变量,探讨目前我国律师人格问题,对科学地培养、优化律师的角色人格,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律师的入格要来律师人格,即律师个体在执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气质,兴趣和性格等一系列心理和行为特征的总和。从伦理学的视角来看,律师人格是指律师作为社会法…  相似文献   

18.
李晓丹 《法制与社会》2014,(13):276-277
"人格"与"民事权利能力"这两个词是民法理论中的两个基本概念。人格起源于罗马法对自然人身份关系的确定,权利能力概念起源于德国实证法学派。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罗马法上人格之间的差异性已不复存在,因此大多数学者用"权利能力"一词取代了"人格",尽管这两个概念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但二者是不同的概念,不能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19.
沙利文是美国著名的精神病学家和人际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他反对弗洛伊德强调个体的内部心理机制即由本能驱力决定的内部心灵的观点,转而强调人是由社会因素决定的人际关系或相互作用关系的观点。在他看来,人的本质是人的社会性,这种社会性表现为人际关系。他从人际关系的视角解释了人格含义、人格动态过程、人格结构、人格认知水平和人格发展各阶段。他认为个体的精神疾病主要是由不良人际关系造成的。他将精神病院视为人格成长的学校,将精神病学家视为人际关系的专家,将心理治疗视为教育。沙利文开创了精神分析和精神病学研究的社会文化方向,也对这两个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并通过他的中国学生对中国早期的精神分析传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论我国的法人人格否认制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法人人格否认的本质是通过否定特定法律关系中的法人特性,追究法人人格滥用人的法律责任,以维护法律的公平正义。法人人格否认的适用条件:一要有滥用法人人格的行为存在,二要造成实际的民事损害,三是法人人格滥用行为与实际民事损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至于法人人格滥用行为人的主观心理状态可以在所不问。法人人格否认的民事责任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我国现阶段尚未确立完整的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对于我国现行法律法规中有规定的,可以直接援用;对于我国现行法律法规没有规定而又需要否认法人人格的,可以直接援用诚实信用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