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 毫秒
1.
练洪洋 《政府法制》2009,(20):42-42
重庆大渡口区副区长顾绯利用职务之便,大肆收受多个规划设计公司和开发商的“好处费”200多万元。顾绯在受审时称“那只是礼尚往来,不是受贿”。为什么贪官总爱把收受贿赂说成“礼尚往来”?盖因中国是个人情社会,讲求礼尚往来。如果从传统意义上说,受贿的行为当然不能界定为“礼尚往来”。“往来”是平等的、互动的—像过年,  相似文献   

2.
黄金旺 《检察风云》2013,(20):15-17
中国是礼仪之邦,也是人情社会,正常的礼尚往来,必要的迎送接待,本在情理之中。但问题是,这些年来,“人情消费”过于泛滥,大有变味之势。许多“人情消费”失去淳朴的感情支撑,异化为金钱游戏、势利攀比、权钱交易,  相似文献   

3.
罪不在"情"     
时下有些文章分析官员腐败的原因,多归罪于“人情”,以为一些领导干部的腐败在于“人情观念”作怪,感叹“人情的功夫茶越喝越苦”云云。窃以为,此说当然不无道理,然失之偏颇。换句话说,是打错了板子。人之所以为人,一个重要特征就在于有情。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元代诗人元好问诗  相似文献   

4.
咱们中华民族有一个非常突出的传统,那就是重人情。投桃报李,礼尚往来,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来而不往非礼也。每逢佳节,亲友互访,也总是不忘带些礼品,大街上熙  相似文献   

5.
知恩与报恩     
自古以来,人际之间特别是亲朋好友之间的交往,讲究点礼尚往来,知恩有报,甚至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这已是人之常情,无可非议。但把这些生活中的“人情帐”不加区分地引入我们党内政治生活,其结果就大谬不然了。时下,在我们党的干部中有的党员领导干部视党性于私情之下,误将组织对个人的教育、培养、重用看作是某个领导的私下“栽培”或推崇,进而一朝权在握,便急不可耐地思恩求源,更有甚者将有思于己的领导之言奉为“最高指示”,即便是违法违纪,或有损于党的形象、有愧于人民公仆称号的不利于廉政建设的要求,也毫无顾忌地效劳奔…  相似文献   

6.
爱民 《检察风云》2013,(20):13-13
“人情交往”与“人情消费”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人情消费”是最近几年才出现的一个词语,至于具体产生于何时,谁也没有考证过。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工作生活的年代还没有出现过人情消费这一概念。  相似文献   

7.
郭惠芳 《中国监察》2008,(13):49-49
中华民族素以“礼仪之邦”而著称于世,讲“人情”、讲“礼节”是我们的优良传统。在当今飞速发展的社会中,广大领导干部同样要时时处处面临各种人情,承受着比一般人大得多的人情压力。因此怎样正确对待人情压力,能否顶住人情压力,对每一个领导干部来说都是一个严峻考验。四川省成都市原市委常委、  相似文献   

8.
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在社会中生活的每个人都处在社会关系之中。法治化作为现代化进程的一个重要内涵,在近几年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现代化的法制在中国是由西方植入的,并不是来源于中国人的社会生活经验,而且在中国的法律实践过程中,常常会看到“人情关系”的出现。而”人情关系”会影响到法律的客观性和执法的公信度。本文首先通过一个案例展示了法律实践中的“人情关系”的具体体现,随后分析了中国法律制度与“人情社会”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无法想象,在我们这个具有数千年“守望相助”传统的礼义之邦,会出现“小悦悦事件”。也许。此时此刻。我们已经无法再回避道德退化的现实命题。  相似文献   

10.
“圈子”,是通过人们之间的社会行为特征自然形成的.比如,戏曲发烧友可以加入“票友圈子”,数码发烧友可以加入“IT圈子”等等.这些“圈子”对普通人而言只是个生活范围的概念,不具社会危害性. 然而,记者对近年来查处的贪腐案件进行调查梳理时发现,贪官也有自己的“圈子”,他们往往以“人情往来”为由结成利益共同体,逐步演变成弄权、搞钱、玩乐的“圈子”.与社会“圈子”不同,这种“圈子”已然变种成为危害政治生态的腐败雾霾,且危害极大.  相似文献   

11.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人是有感情的高级动物,正常的人情是必要的,也是人类社会文明的一种标志。尤其我们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人与人之间更重感情。长辈、师长间有培育之情;父母、兄弟、子女间有血缘之情;同事、部属、战友问有亲近之情。领导干部作为社会大家庭的一名成员,也有自己的人情。由于领导干部手中握有一定的权力,能够主宰一些人的命运,有些人会打着“正常人情”的幌子,利用领导干部易被感情溶化的弱点,把领导干部拉“下水”。  相似文献   

12.
受中国传统文化心理的影响,在中国人的思维世界中个人与群体是高度契合的,并形成相互浸润和难以割舍的关系,这就使得在我国的人际交往关系中呈现出宗法家族制、人情面子等特点。建立在以家庭为基础的宗法制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关系社会与权力的结合滋生了权力的腐败。  相似文献   

13.
置身绛州古城,一股倡廉尚俭、文明行事的习习清风拂面而来,使人顿感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精神风貌与众不同。“礼”猛于虎新绛县的新风貌是在破旧俗中产生的。在这里,“人情”也曾成为一根无形的绳索,在许多人的脖子上越勒越紧……一个人出生后,从过满月、周岁,再到婚嫁,以后又是花甲、古稀大寿,直到“百年归天”,都有人送“人情”。更有所谓的“乔迁礼”、“参军礼”、“上学礼”、“开业礼”、“上梁立木礼”、“压岁礼”、“升调礼”……亲朋好友请,乡亲、干亲请,一面之交也请。有的干脆到组织部把干部名单拿上,一个不漏全部“…  相似文献   

14.
领导干部“家里人”、“身边人”参与作案。已经成为当前腐败犯罪的一个突出特点。除了“夫人腐败”、“子女腐败”、“秘书腐败”外,一些领导干部的司机参与腐败犯罪的现象也格外引人注目。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近几年,一些专车司机凭借其为领导服务的特殊身份,逐渐分享部分权力资源,开始参与甚至主导某些腐败犯罪,一种新的腐败群体正在滋生。(4月18日《半月谈》)  相似文献   

15.
饶传平 《法学》2022,(3):35-54
传统“情理法”司法中,“情”乃“人情”,系指普通人心中皆有的常理、常情;“理”乃“天理”,系指天下人所公认的至公至正之理。“情理法”司法的理想形态是法官的判决既顺应天理、人情,又不悖于国法。晚清民国刑法的“情状可悯恕者”条款,以现代刑法的规范形式承继了传统“情理法”司法的基本精神,是传统法律创造性转化的典范,这使得中国古典法律文化和司法理念在现代法治体系下得以延伸,让法官在不违背罪刑法定、不造成司法擅断的情况下,能够及时回应中国人的“天理”与“人情”观念。于欢案二审防卫过当的论证逻辑,掩盖了刺痛公众神经的辱母情节所蕴含的伦理意义,这根源于我国现行刑法中“情节”概念下的“情理”退隐。晚清民国刑法的“情状可悯恕者”条款及其司法实践,可为“情理”在当代中国刑事立法与司法中的回归提供镜鉴。  相似文献   

16.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最近公布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在目前正处于实习期的应届大学毕业生中,有70.7%的人认为在职场竞争中具备“灰色技能”很重要;对于为何重视“灰色技能”,有72.4%的人认为这是“人情社会”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7.
“礼尚往来”作为人际交往的一个传统,延续至今必定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然而,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意义上的送礼,在许多情节中,早已褪去了脉脉含情的一面,而露出赤裸裸的所谓真金白银的价格分量,凸显了与“礼”之本源风马牛不相及的内涵。甚至,“送礼等同于送钱”潜移默化地成为部分人的价值观念,“礼品”在节日不仅成为某些官员的地位的装饰品,更变成他们权力寻租的金钱替代品。收“礼”上千上万元的有之,几万必百万的也时有耳闻。  相似文献   

18.
徐秋颖 《政府法制》2014,(24):18-19
在中国,认干亲是一种传统习俗。然而,传统意义的干亲关系,现在已然变味。干亲逐渐演变成一种新型的腐败方式,亦使权钱交易变得堂而皇之,贿赂成了亲情间的礼尚往来,妄图掩盖腐败的本质,规避反贪部门的查处。  相似文献   

19.
任剑涛 《法人》2007,(7):13-13
隐蔽性的腐败也是腐败.这在观念上很容易被接受和认识,在司法实践中却很难贯彻,特别是当前强调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更是被人有意无意地“念歪了经”。将本应属于从严处理的腐败犯罪.也作为从宽处理的范围。什么“没有谋利情节”等等.一概成为了不认定犯罪的理由。所以,只有把严惩权钱交易的政治决心.转化为具体的司法实践,才能确保反腐败工作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20.
从发生的腐败窝案、串案看,在一些地方,腐败分子为了腐败的便利和安全,往往利用各种机会和条件,包括组织同学会、同乡会方式,结成“腐败网”。其表现是:权力网。一些腐败分子利用手中所掌握的权力,相互勾结,相互利用,我用手中权力为你办事,你用手中的权力为我谋私,既可利益均沾,又可以互相掩护。人情网。一些干部不讲原则和党性,只讲人情关系。只要是关系户,无论公事私事,不管是不是符合规定,一律开绿灯。家族网。一些干部借助亲戚关系编织家族网。已经“发达”的利用手中权力专门提携家族网内的人,搞“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