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 毫秒
1.
司马谈作史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马贞说:“《史记》者,汉太史司马迁父子之所述也。”(《史记索隐》序) 司马贞的话,完全符合《史记》创作的实际情况。这就是说:《史记》之作,自司马谈始。《太史公自序》载司马谈临死对司马迁的话道:“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司马谈既念念不忘《史记》的创作,把它看作是自己毕生的事业,而《史记》的规模又是如此宏大,那么,直到他逝世前还没有动笔,是难以想象的事情。而从司马  相似文献   

2.
《史记》,是司马谈、司马迁父子两代人毕生心血的结晶。这一点,前人早已指出。《隋书·经籍志二》:“至汉武帝时,始置太史公,命司马谈为之,以掌其职。……谈乃据《左氏》、《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接其后事,成一家之言。”《旧唐书·经籍志上》:“昔马谈作《史记》,班彪作《汉书》,皆两叶而仅成。”晁公武  相似文献   

3.
新发现的《史记正义》佚表明:《博物志》的资料是推考司马迁生年的唯一原始资料,也是司马贞、张守节共同依据的史料。据此推算,司马迁只能是生于武帝建元六年而不可能是景帝中元五年。由此推考,《游侠列传》等五篇赞语中的“太史公”应是司马谈而不是司马迁,这些篇目的写作应自司马谈始。  相似文献   

4.
太史公是官名,司马迁出仕是由于父亲的保举;司马迁与李陵交往始于太初二年之前,司马迁遭祸是因为武帝的私欲、多疑和喜怒无常;征和二年,《史记》已基本完成;《史记》他作主要集中在司马迁受刑以后的七八年间,作始终坚持作史“至太初而讫”。  相似文献   

5.
记言、记事是中国史学的传统,为改变旧的史学秩序,司马谈提出了新的史学思想。在此基础上,司马迁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为撰写《史记》提出了新的文化使命。司马迁爱奇的文化品质与其家学相关。汉文化的胜利是楚文化的胜利,楚人的浪漫气质既铸造了汉人的灵魂,同时也铸造了司马迁的浪漫情怀。社会经济的繁荣不但增强了汉王朝的国力,而且还助长了向外求索的豪气,给司马迁以深刻的影响。三次壮游为司马迁关注奇人奇事提供了依据,奇人奇事成为司马迁探讨兴衰之理的重要内容。秦汉人物是司马迁关心的重点对象,《史记》重点叙述这些人物的事迹,是为了更好地承担和阐释原始察终,见盛观衰、稽其成败兴坏之理的思想。  相似文献   

6.
<正> 太史公在《史记》中特作循吏列传》,这对于研究司马迁的政治法律思想,具有莫大的价值。但是,这不是我们本文的题旨。什么是“循吏”呢?《史记》“索隐”释之云:“谓本法循理之吏也”。太史公在《循支列传》开篇有语略云:“法令所以导民也,刑罚所以禁奸也。……奉职循理,亦可以为治”。可见,执法之吏,对于国家之治乱,至为重要。一个国家的“法治”状况如何,不仅仅在乎其写在文本上的法律条文如何,更在于这种体现统治阶级“导民”意志与政策的法律条文是否在实际生活中被严格地遵循。虽  相似文献   

7.
司马迁《报任安书》,见于《汉书·司马迁传》与《文选》卷四十一。由于《汉书》与《文选》成书年代不同,编纂体例相异,再加上久经流传写刻,因此两书所载文字颇有异同。总的说来,《汉书》所载比较接近原本。这是因为《汉书》作者班固上距司马迁为时不远,又当过兰台令史,掌管皇家收藏的图籍,有可能得见原本或较早的抄本。而《文选》“此篇原文多经后人增改,当依《汉书》参校”(见王念孙《读书杂志·余编下·文选》  相似文献   

8.
司马迁及其《史记》在中国文学史中享有空前绝后的崇高地位,不仅在于《史记》所具有的高不可攀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更在于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伟大斗争精神和人格力量。司马迁的人格是崇高的,他认为只有那些能够经受得起艰难磨练的人,才能作出一番大事业来,这一认识不但激励了自己,而且也启迪后人深思。  相似文献   

9.
【说明】柳宗元(公元773—819年),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一带)人。他是唐代著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和文学家,也是法家王叔文一派的政治革新家。《非国语》是柳宗元被贬为水州司马时期的体现他尊法反儒思想的一部杰作。《国语》,相传是鲁史官左丘明根据孔丘那本变天账——《春秋》的精神所编写的史书,其目的是为复辟奴隶制造舆论。柳宗元指出:《国语》之书,“其言本儒术”,“推天引神”,“不顾事实”,是一部“其道舛逆”的毒书,由于人们惑于它浮华的文彩,吹捧它,因此,正象“用文锦覆  相似文献   

10.
《史记》体例,表现了作者独特的历史眼光。太史公撰《史记》的本旨,在于通古今之变,求治国之道,《史记》五体均是为这一总目标服务的。某人入本纪,某人列世家,某人载列传,都是根据人物对历史演进,国家盛衰所起作用的大小来决定取舍的,而与作者的褒贬倾向无关。  相似文献   

11.
《史记》记事以太初为下限,作者在《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太史公自序》等篇中曾反复交代和强调。但在今本《史记》中,却有少数篇什记事超出太初断限。太初以后的一些事件,究竟是作者附记,还是后人增窜?目前学术界意见尚不一致。梁玉绳、泷川资言等人依据作者自己申明的断限,并加以具体考订,将太初以后的内容定为后  相似文献   

12.
我国历史上被人们称颂的清官不计其数。但"清官"这个词 出现都较晚,在著名的"二十四史"中,称之为"循吏"、"良吏"。司 马迁的《史记》首先为循吏作传,而《循吏传》的第一人则是孙叔 敖。 孙叔敖,春秋期思(今河南省淮滨东南)人,姓(?),名敖,字孙 叔,人称孙叔敖,其父(?)贾,是楚国的司马。公元前605年,令尹 斗越椒趁楚庄王在中原之机,发动叛乱,司马(?)贾被杀,孙叔敖 随同母亲避难隐居于梦泽,全家以耕种为生。  相似文献   

13.
以诸子学视角重新审视法家诸子的内在联系,质疑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对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并列划分的合理性,对法家学派的渊源重新进行考察,结合先秦儒、墨、道三家显学的演变传承、互相影响之过程,析清法家学派的属性。韩非之前法家作为松散的学术集合体,法家诸子分属不同学派,直到韩非继承三家显学传承,法家学派才得以确立。韩非作为法家集大成者、诸子集大成者,在中国传统学术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划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4.
考论谨严厚实凝重─—评《太史公书研究》沈新林赵生群同志的《大史公书研究》今年六月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了.这不仅是作者本人的一件喜事,也是学术界的一件好事.作为一个与作者前夕相处的同过,我自然先睹为快.手捧散发着油墨清香的专著,披阅一过,闭目沉思,...  相似文献   

15.
《史记》与《战国策》两者关系究竟如何,这是学术界关心的一个问题。本文作者用大量的实际数据对两书进行比较,证明两书部分篇章相似与不同的原因是:司马迁采用的战国史料中,有一部分与刘向校书时所用的材料相同和不同。  相似文献   

16.
看了《人民司法》今年第一期《试谈杀人与伤害的区别》(以下简称《试谈区别》)一文后,很受启发,尤其是该文作者写到怎样才能划清杀人与伤害的界限时所谈的三个观点,是很有道理的。然而,笔者对此文也有一点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贾谊《新书·过秦》是脍炙人口、千古传诵的名文,司马迁曾全部采入《史记》。作者以“过秦”名篇,目的在于批评秦统治政策的错误,以为汉家统治的借鉴,这在下篇的结尾说得非常明白:  相似文献   

18.
每一次翻开《史记》,都是凭着喜好选读部分章节。从未有过自始而终、按序通读的习惯。这次研读《史记——商君列传》一章,专注于司马迁笔录下“变法”的公孙鞅及其惨烈而不朽的一生,思量颇多。  相似文献   

19.
司马迁认真考察了黄帝以来至汉武帝时代、特别是秦汉时期刑法对国家盛衰兴亡影响的历史,总结了施行刑法的经验教训,从而在其历史巨著《史记》中表达了比较完整、有一定进步性的刑法思想。我们对此加以探讨,不仅有助于促进司马迁思想研究的深入,而且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因此本文试作初步探讨,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20.
司马迁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西汉景帝、武帝时人,约生于公元前145年,卒于公元前86年。历任郎中、太史令、中书令等职。勤学好问,善于著述。他在充分掌握国家文献和民间资料的基础上,写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正史———史学巨著《史记》。《史记》虽是一部历史著作,但包含了丰富的法律思想。尤其是对司马迁德教与政刑的思想的分析和研究,是很有必要的。一司马迁认为,在治国理民当中,礼乐仁义等德教与法令刑罚等政刑相比,不能不占首要地位。他说,孔子曾指出: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