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在当今时代,报纸、期刊、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已极大地渗入社会的各个角落,成为影响现代社会生活的重要工具。人们通过媒体可以了解国内外发生的大事,了解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自由发表评论。但任何一种事物都有其限度,媒体因其影响范围广、传播速度快、对社会生活影响深刻而易侵犯公民权利。近年来,新闻诉讼愈来愈多,  相似文献   

2.
滥用职权罪与公民权利保障廖增昀保障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财产权利不受侵犯,尊重公民的人格尊严,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刑法通过犯罪预防,对公民享有的合法权利进行保护,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保护公民权利不受来自其他人的非法侵犯;二是保护公民权利不...  相似文献   

3.
新闻媒体的公权利与社会权力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郭道晖 《河北法学》2012,30(1):2-3,4,5,6,7,8,9,10
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这四权是新闻媒体权利的主要构成要件.其中知情权和表达权是新闻媒体赖以生存的基础;参与权和监督权则是新闻媒体安身立命的价值所在.新闻媒体拥有的公民权(公权利),也可转化为强大的社会公共权力.它是公民权利和社会权力的合金.新闻自由是公民和媒体的宪法权利,包括媒体搜集、制作、发布、传播新闻和言论的自由,及公民个人收受新闻、通过媒体发表意见和言论的自由,均应受法律保护,也要受一定限制,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4.
刑事诉讼活动涉及到公民最基本的权利,在此过程中国家权力对被追诉人权利的侵犯是最易发生的。只有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诉讼权利与普遍意义上的公民权利联系起来,将其重要诉讼权利确立在宪法之中,并在司法体系中建立一种针对宪法性侵权行为的权利救济机制,才能从根本上保证被告人真正享有诉讼权利,刑事法制秩序也才可以真正得到建立。  相似文献   

5.
国外陪审制的比较与评析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国外陪审制的比较与评析左卫民,周云帆陪审制度是国家机关吸收普通公民参加审判民事、刑事案件的制度。在现代社会,陪审制作为公民直接参与司法活动的民主形式和公民权利的保障制度受到了众多国家的青睐。但是,由于诉讼文化、诉讼模式的不同,陪审制度在大陆法系国家所...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新闻诉讼不断增多,这一方面体现了新闻舆论的强化,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公民法律意识的增强和社会生活的逐步民主化、法制化从许多新闻诉讼案例中不难发现,部分新闻诉讼确因新闻侵权行为所致,而另一些纠纷则是由一些主体滥用诉讼权利所致。在案件的处理中也有一些曾在国内法学界引起争议的案件究其深层原因,主要是法消现拖不够严谨,对新闻侵权民事责任的构成和适用未作出明确的法律界定。本文拟就新闻侵权民事责任的抗辨率由过门I桥探讨,以明确新闻漫U和合理报导之间的界限。一、确定新闻侵权责任的必要性和原则新闻侵权是指通…  相似文献   

7.
我国现行的行政诉讼法制度很不健全,以至于政府违反法律规定,侵犯公共利益时却无法提供司法救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构建显得越来越重要。虽然,在我国理论界对于建立行政公益诉讼制度已达成了共识,但在原告资格方面争议较大。本文认为应尽快在法律中赋予公民、公益组织和检察机关进行行政公益诉讼的原告资格。  相似文献   

8.
莫纪宏 《中国审判》2009,(12):18-19
现代法治国家的特征之一是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之间的平衡,而建设法治国家的过程也就是建立与修复这种平衡的各种制度的制定与完善。对于一个较为成熟的法治国家而言,针对强大的国家权力,必定有全面的完善的制度来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不受侵犯,或者在公民的基本权利受到侵害的时候,由国家给予公民及时的救济,修复受到伤害的基本权利。这既是对公民的基本尊重,也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础。在这些公民权利救济的法律体系中,国家赔偿法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民法通则颁布实施以来,新闻侵权诉讼频频发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注意。一些报刊杂志就舆论监督与新闻侵权问题进行了讨论,这对于划清正确的舆论监督与侵犯公民法人的名誉权的界限无疑是必要的,有积极意义的。但在讨论中也反映出一些新闻单位和记者对充当被告似乎怀有愤懑和涉讼必败的心态。 究应如何看待新闻侵权诉讼的发生?有人认为“告记者热”把新闻单位和记者推到被告席上,不仅有损  相似文献   

10.
蚂蚁告大象     
一批消费者把“问题产品”的生产者——比如卷烟厂等庞大的对手告得倒闭的事情,在美国早已不是新闻,甚至已成为一个产业——第四产业。但在我国,同样性质的诉讼却被称为“蚂蚁”叫板“大象”!随着拆迁增多、商品房普及……“蚂蚁”和“大象”的利益冲突随之增加,两者之间被称为集团诉讼的问题处理方式也在增多。有专家说,集团诉讼的增加,一方面说明公民知道维护自己的权益了,另一方面也反衬了当前在中国社会的转型期,普通公民的权利正在被大量地侵犯!一群“蚂蚁”群起围攻一头“大象”,会是什么结果?“据我了解,集团诉讼在中国司法实践中,目…  相似文献   

11.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互相尊重人格既是每一个公民必须遵守的社会公共生活准则,也是法律对每一个公民的要求。侵犯公民的人格权益,就其本质而言,是侵犯了法律所保护的社会关系,其危害不仅及于被害人本人,也造成了社会损害。社会生活实践中,  相似文献   

12.
侦查程序性违法是指侦查人员违反法定诉讼程序、侵犯公民权利的行为,其危害有破坏国家法律制度的实施,影响程序价值观念的形成和发展,造成大量的冤假错案,败坏公安机关的形象,引发新的社会问题。因此,赋予侦查行为的可诉性,是程序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保障。  相似文献   

13.
新闻机构在新闻侵权中的责任豁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闻机构在新闻侵权中的责任豁免□孙立自从我国《民法通则》颁布实施以来,有关新闻侵权的诉讼案件日趋增多。新闻活动中侵犯公民的名誉权、隐私权以及肖像权等民事权利的情形时有发生。新闻侵权与普通民事侵权并不完全相同,新闻机构在新闻侵权中的民事责任问题具有一定...  相似文献   

14.
媒体在新闻侵权诉讼中应有适当的免责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莉  韩向东 《行政与法》2003,(12):76-77
随着新闻舆论监督的加强,新闻诉讼也日益增多,而在新闻侵权案件的审理过程中,法官往往倾向于保护当事人的人格权。但在新闻侵权诉讼中,新闻媒体的法律主体与民事诉讼中的法律主体是不同的,况且我国尚无新闻法,这就造成了在新闻侵权诉讼实际操作中,使媒体的舆论监督权与公民的人格权保护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失衡。为了公平起见,新闻侵权诉讼中媒体应有适当的免责权。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的增强,名誉权案件不断出现,且多为新闻侵权。诉讼实践中颇多歧义,值得认真研究。一、关于新闻侵权行为的排除认定侵害名誉权的责任,应当根据受害人确有名誉被损害的事实、行为人行为违法、违法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有因果关系、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这几个要素来认定。新闻报道侵害他人名誉权,如果符合前述侵权构成要件,即应承担侵权的法律责任。但是,并不是所有有损他人名誉的新闻报道均构成名誉侵权,有些新闻报道虽然也涉及了他人的名誉,表面上似乎侵犯了他人的名誉权,但由于其行为并不违法,因而不符…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因新闻单位舆论监督而引发的侵犯公民、法人的名誉权案件在我国时有发生,这类案件往往又都涉及面广,影响较大,而我国的侵权立法和新闻立法都极不完善,各方认识也不一,给这类案件的处理带来很多问题,有进一步探讨之必要。本文试就其中若干问题一抒己见,以期求教同仁。舆论监督,是运用大众传媒帮助公众了解公共事务和一切涉及公共利益的活动,并用舆论的力量促使其沿着法制和社会生活共同准则运行的一种社会行为,舆论监督对于保证社会生活的有序进行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现代民主各国都很重视舆论监督,先后通过了相应的立法予以保障…  相似文献   

17.
新闻传播媒介是现代社会最重要的信息传播渠道。作为公民获得知情权主要载体的新闻媒体,近年来却被屡屡推上法庭。新闻官司多、状告媒体热,已成为我国当代社会一个令人瞩目的现象。有资料显示,自1987年1月1日民法通则实施以来,全国各地各级人民法院立案受理的各类新闻侵权诉讼已超过1000起,并呈现出逐年上扬的趋势。值得注意的是,在新闻侵权的诉讼中,有一些新闻官司,媒体的报道并不构成侵权,而是所谓的受害人的恶意诉讼。这种情况时有发生,不得不引人深思。一场官司打起来有时旷日持久,耗尽了媒体的时间和精力,尽管媒体胜诉,但却无法高兴,无法要求原告赔偿他们在诉讼中的损失。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繁荣,法制观念深入人心、公民权利意识的逐步增强,导致了公民对司法的要求El益增多。但由于我国的小额诉讼存在着固有的缺陷,使得多数的小额诉讼并不能被纳入到司法的程序之中。因此,建立一个相对完善的小额诉讼制度将是我国理论界和实践界面临的一个重要的课题。  相似文献   

19.
公共利益易受侵害,谁来代表公共利益进行司法救济,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当前,公民个人提起公益诉讼不鲜见,但结果不如人意。检察机关由于其法律监督者的身份和得天独厚的优势,使其应当担负起公益诉讼主体之责。其针对案件范围主要包括侵犯国有财产、环境污染等损害公益的案件,其诉讼方式既可以原告身份起诉也可以支持诉讼等方式进行。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加强研究公民选举权利对改革完善选举制度意义重大。剖析公民选举权利本质,既要揭示所有公民权利的共性本质,又须阐明选举权利的独有本质特征。历史上的公民权利理论都没有说明公民选举权利的本质。用阶级分析方法来看待公民选举权利的本质有其历史必然性,但目前已不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经济政治生活。本文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针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提出了物质财富是公民选举权利本质的观点,并阐述了其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