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安子 《政府法制》2012,(18):22-23
唐中宗李显是武则天的第三个儿子,武则天生他时刚刚当上皇后,高宗李治给他起名“显”,后又赐名“哲”,对他寄予了很大的希望,结果.他比他的父亲更怕老婆,更没出息。李显的父亲是皇帝,弟弟是皇帝,儿子是皇帝,侄儿是皇帝,更要命的是,他的母亲也是皇帝。在这样一个超级强大的阵容中,李显是最普遍的一个。  相似文献   

2.
亦明 《政府法制》2012,(14):15-15
朱元璋是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除了洪武皇帝的头衔之外,民间还给他封了不少头衔,“植树皇帝”就是其中之一。朱元璋小的时候,家中十分贫困,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没有办法,只好拿起讨饭碗、扯起打狗棍四处讨饭。有一年秋天,已经两天没饭吃的朱元璋饿得眼睛发蓝,四肢无力。  相似文献   

3.
打赌“鲁东河,真过硬,请吃如同要他命,宁肯自己饿肚皮,不到谁家吃一顿。”这句顺口溜是湖北省宜城县小河镇干部群众对鲁东河几十年不吃请的概括和写照。偏有人不信这个邪,砖庙生猪交易所董学海就是其中的一个。他曾多次向开餐馆的曾海泉打听,“真有这样的事吗?”曾说:”“你要不信,我俩打个赌,你把他请到了,吃多少算我的,请不到你拿50元请客。”董满口答应。一天,董学海见鲁东河去曾海泉餐馆买了一碗米饭一个汤,赶忙跟了进去,炒了4个菜,买了1瓶酒,端到老鲁的桌上:“来,鲁哥,今天我请客。”“平白无故你请个啥客,又在想…  相似文献   

4.
皇帝乃九五之尊,即使吃饭也大有讲究,清朝皇帝吃饭有“菜不过三口”的规矩。 清代,皇,蒂吃饭叫“传膳”。太监们分立两旁,各司其职,有侍膳太监、布膳太监、执法太监。一旦老太监喊一声“膳齐”,院内的乐手便开始鼓乐齐鸣,皇帝在太监们的簇拥下到膳桌旁用膳。.皇帝吃饭不能说话,全凭侍膳太监的眼力。皇帝的眼睛瞧到哪个莱,侍膳太监就要赶紧把哪道莱挪到皇帝面前。但侍膳太监不许献殷勤,比如说“这道莱时兴”、“这道菜味道好,您尝尝”等等、.皇帝如果吃哪道莱超过三口,执法太监就会高喊一声“撤”,这道莱就必须撤下去。这之后的十天半个月皇帝都不会见到这道菜了,即使馋得流口水也没有办法。  相似文献   

5.
有一天,赋闲在家多时的西汉名将周亚夫,应景帝之邀前往皇宫参加一场宴会。安坐下来之后,他发现在他面前虽然摆放了一大块肉,可肉是整的,没有切开,而他手边又没有任何刀又之类的餐具,空有美味在眼前,却吃不到嘴里。周亚夫心里就来了气,这叫什么请客啊?他马上招手向管事的要餐具,景帝早在注意他的一举一动,这时就笑着说:“莫非这还不能让你满意吗?”周亚夫羞愤不已,但也知道皇帝不高兴了,只得不情愿地向景帝跪下请罪。景帝刚说了个“起”,他就马上站了起来,不等景帝再说话,就自己走了。望着他的背影,景帝叹息说:“这种人怎么能辅佐少主呢?”  相似文献   

6.
用力过度     
罗西在2008年9月24日的《羊城晚报》上著文说,朋友从美国回来,天天有人请客吃大餐。轮到我请时,他由衷地赞美:“今天吃的最清淡,最安静,最舒服!”他发现,国内的很多同胞胃口很重,声音很高,动作很大……换句话说,就是处处“用力过猛”,如果太惜墨太温和,就很容易沉寂而无人知晓与理会。当今这个热闹的世界,最怕冷场。  相似文献   

7.
皇帝的宠物     
唐昭宗李哗是大唐王朝的第十九位皇帝,在位期间被当时最大的藩镇朱温控制.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傀儡皇帝。唐昭宗治国无策,却爱好遛鸟玩兽。他最喜欢的宠物是只猴子,这只猴子被训练得机敏通人性,且能执鞭驱策,戴帽穿靴,人模猴样地随班起居,取悦于百官。唐昭宗不论走到哪里,都要带上它,并给猴子“赐以绯袍,号孙供奉”。  相似文献   

8.
冯伯群 《政府法制》2012,(11):24-24
登基大典那天。新皇帝道光就让大臣们吃了一惊。照例新皇登基,要有乐队演奏,大臣们也盼着欣赏一下这几十年才有一次机会听到的“黄钟大吕之音,金声玉振之乐”。不料这位皇帝怕乐队排练要费时、费力、更要费银子,所以下令“设乐而不作”,  相似文献   

9.
海纳 《政府法制》2013,(29):37-37
近日去圆明园遗址,听导游介绍,这里的“谐奇趣”,就是当年乾隆皇帝的“西餐厅”。我惊问:“清朝的皇帝,也吃西餐?”导游解释,那时的西餐,只是牛奶和面包。乾隆皇帝听说西方人经常吃这些东西,便要尝一尝,一吃,感觉不错。但他又想,吃西方人的餐,就得在西方的房子里。于是下令建了这样一所西洋建筑。每当想吃西餐的时候,乾隆就和妃子们来到这里,一边听西方的音乐,一边品尝牛奶和面包。  相似文献   

10.
据载,山东某地级市一位领导曾任美国纽海文市市长助理,纽海文市市长说:“按照中国的礼仪,我要请你吃顿饭。可按规定,在外公款请客超过9美元视为行贿。还是到我家里吃饭吧……”这透露出一个信息,那就是在美国,用公款请客有一个明确的罪与非罪的底线界限——以9美元为限。9美元,不用说在美国,就是处在社会  相似文献   

11.
周碧华 《政府法制》2011,(24):13-13
纵使统率千军万马的大将,只要皇帝稍稍看不顺眼,就有可能遭贬或失去性命,谁吃了豹子胆,敢与皇帝争妓呢?历史上确有一人,非舞刀弄枪之武夫,而是一个善写艳词的作家,名为周邦彦.  相似文献   

12.
宋慧敏 《政府法制》2013,(14):25-25
皇帝让醉人三分这句话多半说是大宋开尉皇帝宋太祖赵匡胤,那个酒后乱性屡屡在他面前撒酒疯的人是他的同事和下属王著。  相似文献   

13.
大宴无味     
老猫 《政府法制》2012,(8):12-12
“宴会之趣味如果仅是这样的,那么,我们将诅咒那第一个发明请客的人。”作家郑振铎写出这话,是在抱怨交际性的宴会。座上客很多,却有无数生面孔,就算问了姓名也记不住。菜上来,吃什么都没味道,只是和大家赔着笑脸。想告辞,又怕主人不高兴,别人说三道四,于是只好强撑下去。郑振铎的遭遇,想必大家都遇到过。  相似文献   

14.
薛晨 《江淮法治》2009,(17):10-13
及时立法:关系农业可持续发展 苏丹红、瘦肉精、三聚氢胺……“民以食为先,食以安为先”,而近些年农产品质量事故不断出现,一次次让人们痛心,并发出这样的感叹:现在还能吃什么?  相似文献   

15.
<寓言故事>上载:峨嵋山有只聪明的猴子,经常偷偷学习神仙奕棋的“绝招“,居然掌握了一手精湛的棋艺,远近的棋手都不是它的对手.人们誉之为“灵猴“.有献媚者将此事上报给皇帝,皇帝不信,下令全国高手与灵猴比赛,高手纷纷败阵.最后,皇帝与一位囚臣商量破猴对策,囚臣要求赐他一盘蜜桃放在灵猴面前,皇帝应允.……  相似文献   

16.
倪方六 《政府法制》2013,(23):12-12
在古代,为方便群众就医,让老百姓看得起病的办法之一是"赐药". 西汉皇帝主政时,大都曾开展过赐药活动.如元始二年(公元2年),不少地方发生旱灾,并发蝗灾,尤以青州(今山东境内)地区最为严重.当时的皇帝汉平帝刘衎年仅10岁,把持朝政的王莽便以皇帝和朝廷的名义,为灾民免费发药,提供医疗服务. 到了宋元以后,赐药事例更多.针对京城病疫流行,淳熙十四年(公元1187年),宋孝宗赵慎则要求所有医务人员上岗,走上临安街头,挨家挨户上门发药.  相似文献   

17.
皇帝也无奈     
何进 《江淮法治》2009,(8):37-37
中国古代的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利,所谓“君权至上”,他们不仅从理论和制度上享有至高的权利,而且在实践中甚至可以凌驾于法律、制度等一切之上。而“君权至上”在司法方面的体现,就是法律的适用甚至是制定等所有活动,均是以皇帝的意志为转移的,皇帝在适用法律方面具有几乎不受限制的自由裁量权。中国古代皇帝拥有的这些几乎没有任何限制的权利,往往会使人认为中国古代的司法实践都是以皇帝的意志为转移、在法律适用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皇帝,但其实这种看法或观点并不准确。  相似文献   

18.
《法人》2010,(6):93-93
“御”字在中国古代是和皇帝有关的词。皇帝出行叫“御驾”,为皇帝看病的医生叫”御医”,而“御府”自然指的是宫廷。如今,这个尊贵一时的名称成了北京一家食府的名字,这家食府叫“御府89号”。  相似文献   

19.
西汉初期,国家刚刚恢复安定,皇帝就颁布了养老诏令,凡八十岁以上老人均可享受“养衰老、授几杖,行糜粥饮食”的待遇。汉高祖诏日,凡五十岁以上的子民,若人品好,又能带领大家向善的,便可担任“三老”职务,由乡而县,与县令丞尉“以事相教”。尽免徭役,每年十月还赐予酒肉。汉文帝诏令:“老者非帛不暖,非肉不饱。今岁首,不时使人存问长老,又无布帛酒肉之赐,将何以佐天下子孙孝养其亲?今闻吏禀当受鬻者,或以陈粟,岂称养老之意哉!具为令。”  相似文献   

20.
刘振修 《政府法制》2010,(15):40-41
自隋朝创立科举考试,历经唐宋直到明清,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是封建社会后期重要的选官制度。但是在科举历史上,有些人“金榜题名”做状元,并不是因为成绩特别优异,而只是因为皇帝或主考官特别看中了他们的名字;有的人落第,也不是因为成绩低劣,只是皇帝或主考官讨厌他们的名字。历史上的状元常常出现“名字比成绩更重要”的奇闻怪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