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问:我妻子因病去世。经人介绍,我与未婚女青年谭某相识并共同生活。同居半年后,我觉得两人性格不合,难以继续在一起,便提出分手,但遭到谭某反对。谭某要我补偿5万元生活才同意分手,可我拿不出这一大笔钱。请问:我可以到法院起诉解除同居关系吗?读者张祖德  相似文献   

2.
婚前同居的法律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戈宇 《中国律师》2001,(3):63-63
无论人们的思想观念是否认可,也无论社会的接受程度存在多大的差异,我们身边婚前同居、婚外同居的同事、朋友、同学,以及间接认识的那些男男女女,向社会或父母公开的不公开的同居,越来越多。   选择同居生活的人们,或者认可他人同居生活的人们都有这样一种共同的认识,就是同居完全是个人的私事,是个人对生活方式的自主选择。人们可以选择同居方式的生活,也可以选择婚姻方式的生活。因为,大多数同居者认为,同居方式的生活还算是“轻松”、“幸福”和“无碍”,在同居后的财产关系、子女问题、爱情和感情等方面问题,能够处理得…  相似文献   

3.
秦芹 《法庭内外》2008,(10):59-59
法官:我是一名女工,于2007年7月与一家公司签订了为期3年的劳动合同,我任仓库保管。我与男友虽同居生活,但由于种种原因而未办理结婚登记。前些天,公司得知我已经怀孕后,以我没有办理结婚登记,属于非法同居而怀孕,违反了国家有关计划生育的法规、政策,提出与我解除劳动关系,并要求我在一星期内办理交接手续。  相似文献   

4.
小问答?     
问:我和男友在两年前开始同居。前一段时间,我发现男友竟然早已经结婚了,我想和他分手。请问,我起诉解除我与男友的同居关系,并要求他赔偿我的青春损失费,法院会支持我吗?答:根据我国《婚姻法》的相关规定,法院受理要求解除同居关系案件的法定条件是同居当事人一方已经有配偶了。因此,本案中,你可以请求法院解除你们的同居关系。但  相似文献   

5.
请你断案     
同居关系可以诉讼解除吗?我和林强是同村村民,一同外出打工。2005年我们确立了恋爱关系并于当年举行婚礼后开始同居生活,未进行结婚登记。2007年,生育一男孩。婚后因琐事争吵不断以至无法再共同生活。现我可以到  相似文献   

6.
舒怡 《法庭内外》2014,(10):42-43
“同居”是指两性共同生活的状态。我国上个世纪,有一个名词叫做“非法同居”,在当时的社会观念中,没有成立夫妻关系的两性共同生活是不合法,不受法律保护的。随着时代的进步,同居的现象在我国出现得越来越多,特别是一些年轻人,在男女朋友相处期间,共同生活在一起,过着自由、简单、幸福的同居生活。  相似文献   

7.
曹蕾 《法律与生活》2012,(23):22-23
2012年11月19日,再次拿着判决书走出法院门口,袁永生心中百感交集.20年前,他赢了官司,但输了婚姻;20年后,他输了官司,是否能够挽回亲情? 离婚后困于生活琐事 1993年6月,走出法院大门的袁永生感觉一身轻松,手中两页薄薄的判决书宣告了他8年失败婚姻的彻底结束.更令他感到满意的是,法院把房子的所有权和儿子的抚养权都判给了他.8年了,袁永生第一次觉得自已活得扬眉吐气,不用再面对前妻翟美丽的指责和争吵.  相似文献   

8.
原告李甲生于1974年2月,被告张乙生于1975年10月;原被告1994年初相识恋爱,并于同年8月20日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双方均未达到结婚年龄,也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2000年元月,双方因家庭琐事发生纠纷,原告李甲起诉到法院要求与被告张乙解除非法同居关系。在开庭审理时,原告李甲经两次传票传唤拒不到庭,本案在处理时,对原告是否按撤诉处理或适用拘传,有两种不同意见。  相似文献   

9.
《法庭内外》2010,(5):59-60
10年前,我到省城打工时认识了年近五旬、家财万贯的林某。林某以高价相酬,让我与他同居,为他生个儿子。看他出手大方。我就点头应允,随即搬进了他旱就准备好的一套单元房中。此后几年,我先后生下了两个女儿,林某不耐烦了,对我越来越冷淡。10年过去了,我的梦也醒了,决定结束这不明不白的生活。我要求他把我和女儿住着的这套房子过户到我名下。我的这种想法,能得到法律支持吗?  相似文献   

10.
娄际堂 《法制与社会》2010,(13):273-273
从我国的法律规定,对同居关系一直都没有一个统一、明确的认识。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同居关系所指向的具体内容也都有所不同。同居关系,包括广义的同居关系和狭义的同居关系。广义的同居关系,是一种基于共同生活、居住而形成的关系,从这种含义理解,可以形成同居关系的情形很多,范围也很广。与自己同住的亲属、朋友、同学等,形成的都属于广义上的同居关系。狭义的同居关系,是特定含义的同居,是那种不完全具备合法婚姻的构成要件,但在某些方面与婚姻关系又有些相似的特征。本丈所谈的同居关系也就是这种狭义范畴的同居关系。  相似文献   

11.
甲(男)于1951年与乙结婚,1952年生子丙。1954年,因甲虐待乙,乙向法院诉请追究甲的刑事责任并请求离婚。法院以虐待罪判处甲有期徒刑一年,判决准予离婚,丙随乙生活,家庭财产归乙、丙,甲对丙负担抚养费。甲服刑期满后,只身去新疆某单位工作,从此与乙、丙断绝联系。1957年,甲回到家乡山东某地,经人介绍与丁结婚。半年后,甲与丁离婚,又独自返回新疆原单位,此后双方无联系。离婚时丁已怀孕,但甲当时并不知晓。离婚后丁生子戊,丁未告知甲。  相似文献   

12.
《人民调解》2007,(11):43-43
问:我丈夫刘诚因为进城做买卖,长期与其合伙人叶某合租一套住房。两人的同居关系早已成为公开的“秘密”。后来经过父母家人的劝说,刘诚终于断绝了同叶某的暧昧关系.回到家中同我和孩子过起了团圆日子。可惜这种生活刚刚开始,他却于去年年底遭遇车祸不幸身亡。在整理刘诚的遗物时我发现了一个信封.里面装的是他与叶某签订的一次性补助叶某5万元生活费的协议.和叶某收到5万元后打的收条。我很生气。觉得叶某向刘诚要这么多钱毫无道理。我想让她把钱给我退回来。不知可以不可以?  相似文献   

13.
青春无悔     
柳莹 《江淮法治》2013,(18):23-23
2005年我怀着崇敬的心情.考入了泾县法院。当我步入法院大门时,瞩目那庄严高悬的共和国国徽.仰望那迎风飘动的五星红旗,一股神圣感与自豪感油然而生,同时也感受到一丝敬畏,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初进法院的我.成为民庭的书记员.书记员的工作琐碎繁杂,需要把工作、学习和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  相似文献   

14.
刘波 《法律与生活》2010,(17):48-49
2010年6月22日,就在孙涛(化名)苦寻失踪近3个月的妻子陈静(化名)时,意外地收到了法院的传票。这时,他才知道,妻子已经到法院起诉离婚了。更让孙涛无法接受的是,妻子竟然在起诉书中称双方没有一分钱的夫妻共同财产。  相似文献   

15.
《人民调解》2007,(7):43-43
问:我去年11月向法院起诉与周某离婚。法院于今年1月底判决准予离婚,儿子随周某生活,我每周可带儿子回来团聚一天。由于双方都没有上诉.判决已生效。可周某在我带儿子回来一次后.就以种种借口阻止我探望儿子,令我十分痛苦。请问,我能否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责令周某履行协助探望义务?  相似文献   

16.
《法治与社会》2007,(3):39-39
问:妻子外出打工后音讯全无.抛下我和年幼的女儿孤苦度日。经法院判决.我和妻子离了婚,女儿随我生活,嫁妆归妻子所有。离婚时,由于妻子下落不明,法院是缺席审判并公告送达相关法律文书的.在判决书中对抚养费也未作规定。离婚四年后,妻子突然出现,要求取走属于她的嫁妆。请问:一方下落不明。离婚后可用其财物折抵抚养费吗?  相似文献   

17.
《法庭内外》2011,(6):58-58
法官:我从2010年起一直在一家公司工作,但双方没有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工作期间,我曾在双休日、节假日及平时多次加班,但公司没有支付过加班工资。两个月前,因公司无故突然将我辞退,我遂向当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劳动仲裁,要求公司支付未签劳动合同的双倍工资、加班费和解除劳动关系经济补偿金。近日开庭仲裁时,因我觉得仲裁员偏向公司,便愤然离去,转而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却不予受理。请问这是为什么?  相似文献   

18.
从当今各国准据法确定的立法与司法实践看,尽可能地采取客观中立的态度限制法院地法的适用范围以实现案件判决结果的一致性是发展趋势,但基于法院地法适用的实践以及国际私法的法价值目标,适用法院地法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具有重要价值。因此,对于涉外非婚同居财产纠纷的法律适用而言,由于该涉外民事关系的自身特殊性,以及解决相关冲突规范可能存在的连接点不周延和实现国际私法实体正义的需要,法院地法的适用在涉外非婚同居财产案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胡晓波 《江淮法治》2011,(22):54-54
【基本案情】 2009年2月,吴某经朋友介绍后与周某相识,交往一段时间后俩人发展为同居关系,在同居期间.吴某给了周某部分钱、物。2011年6月.周某以感情不和为由与吴某兮手,不愿和吴某继续保持同居关系,吴某不甘心.多次到周某家中想拿回他在周某身上花掉的钱物由于未达目的,吴某恼羞成怒,以被一女子骗了为由,雇佣陈某、贾某、李某三人要求帮助其索债。4人于某日凌晨联系一辆出租车,  相似文献   

20.
李富堂 《中国审判》2009,(11):90-93
斗转星移,光阴荏苒,屈指算来我到石家庄铁路运输法院工作已有十九个年头了口在这十九年里,我亲历了石铁法院的成长,也见证了全国铁路法院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