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韩国生 《江淮法治》2012,(11):48-48
我知道爸爸妈妈离开我们是为了家里能过上好日子.他们在外也很辛苦,非常的不容易,可是我真的很想他们。爷爷奶奶年纪也大了,照顾自己都很困难,现在还要照顾我。平时,我也没有人可以交流谈心.班上同学大部分情况都和我一样.不少同学因为父母不在身边,经常不上课,有的都已经辍学了.老师也没有办法。希望爸爸妈妈快些回来。多陪陪我们。  相似文献   

2.
《中国公证》2014,(3):28-28
正各位同仁,大家好!刚才丁会长的总结给了我们一个很深刻的认识,这个认识就是这份职业对于我们究竟意味着什么?特别对于年轻人而言意味着什么?年轻人有激情,这种激情是不是能恒久?我也年轻过,我发现我不能恒久。但对于一份职业而言,正如同你吃饭,这碗饭是好吃还是不好吃,你都得吃,因为你需要。话说回来,我们这个职业究竟是不是为社会所需要?这个问题困惑我很长时间。我入行的时候,公证的外部环境比现在好很多,那个时候基本上就是法定公证状态。社会的公证需求是一种制度性的,不需要你去设计,不需要你去考虑开拓市场。但是,等我当上公证处领导的时候,我发现我要开拓市场了。我开始思考一个问题,公证有用吗?你找到它的需求了吗?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状态?我们的卖点是什么?今天很多同志都讲到公证的作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超市果蔬组的工作人员不多,这让他们总是特别忙碌。他们需要将腐烂的水果和蔬菜及时撤柜,扔到垃圾车里.然后将垃圾车推到门前角落,再然后.待不太忙的时候,送到更远处的垃圾箱。  相似文献   

4.
我是一名从农村走出来的农业科技工作者,多年的农村生活和工作经历使我对“三农”非常熟悉,有着深厚的感情,对农民的艰难困苦也了解很多、认识很深。作为一名全国人大代表,我一直把关注“三农”当作我履职的根本,什么时候都不忘为农民说话。  相似文献   

5.
1986年我出过一次国。当时的感觉就像去了外星球。可能是我的骨子里很土,不适应各种差异,在国外还特想家。从那以后,我就再也不出国了。后来,听家人出国回来说,差异还有,就是倒过来了,外国的城市比北京豪华的越来越少了。人家的城市比咱强的时候.为了避免“羡慕嫉妒恨”,我不出国。咱的城市不比人家差的时候,我觉得出国就更没必要了。  相似文献   

6.
有一则故事:一个男人死后来到天上,他遇到一位天使,天使说可以帮他实现愿望。他说:“我这一辈子太辛苦,每天都在干活,也没有好好享受过。我希望过一种每天不用干活.想吃就吃,想玩就玩的日子。”于是.天使把他带到了一个地方。开始的时候,他很快乐,不过,这样的日子只过了不到三个月,他就觉得越来越空虚。接下来的日子,他觉得越来越难熬,于是,他又找到那位天使,恳求说:“请给我一份工作吧,请让我做点什么吧.这样每天无所事事的生活,我实在是过不下去了!”天使说:“对不起,这里没有工作给你做。”这个男人说:“如果再不让我做事,让我这样天天干呆着.我宁愿下地狱!”天使严肃地说:“你以为这里是什么方?这里就是地狱!”  相似文献   

7.
武军 《中国公证》2012,(6):64-64
又是初冬。清冷的风,让人容易沉浸在回忆中。“武公证员.您好,你还记得我吗,我是YY。”这个时候接到这个当事人的电话.说实话.我心里有点不祥的预感。“记得,你好!有事吗,上次的事情顺利吗?”“恩,顺利,已经拿到房产证了。”我其实很想问“你妈妈还好吧?”但是不知道为什么.竟然没有说出口。  相似文献   

8.
《中国律师》2009,(1):14-14
《中国律师》杂志已经风风雨雨走过了20年.记得在1988年酝酿创刊的时候,我曾经有机会到杂志社来工作,但后来因为各种原因没有成。但实际上在创刊初期的那段时间.我有时候还经常跟杂志社的同仁们一起交流,出过一些主意、提出过一些想法。20年走过来以后,我觉得《中国律师》杂志确实是成绩非常大、业绩非常好。20年来,《中国律师》杂志宣传了我们国家的律师工作,  相似文献   

9.
开卷有感     
《江淮法治》2008,(16):56-56
编辑同志: 我非常喜欢“静心茶坊”这个栏目,该栏目犹如其名.就像一方安静的茶斋,悠闲品茗之际,一颗浮躁的心也慢慢沉静下来.非常美好的感觉。“浮世随想”是我最爱的版块,在这里我可以看到人间的真善美,灵魂的高尚与伟大,心灵的挣扎和升华,这一切都让我回味悠长,这里不啻一个人间浮世绘。而且语言优美,更增添了阅读的快感。  相似文献   

10.
“我家庭的历史,就是一部近现代中国人的海外移民史。”面对客户的时候,李华学总喜欢讲自己家族的故事,虽然这很不符合西方文化公私分明,保护隐私的传统,但李华学告诉记者.“这能让客户们知道。他们现在处于一个多么好的时候。”  相似文献   

11.
农民工由于缺乏专业技能.大部分从事体力劳动的活.常常工作在第一线,非常辛苦,但是工作环境却令人堪忧。譬如一些生产化工产品的企业,里面通常气味难闻.难免有后遗症;棉纺企业。虽然工人都戴口罩.但还是不可避免吸入大量的纤维,带来职业病;建筑工地,安全隐患也是时时存在……希望用工单位能够改善工作环境.让工作更舒心。  相似文献   

12.
储劲松 《江淮法治》2011,(14):57-57
藏宝与鉴宝于马未都先生是专业,于我则是纯粹的外行。内行人写的专业书让外行人看,在知识优势和心理优势上,很明显地不对等。马未都是聪明的,他深知雅俗共赏、大雅必须佐以大俗才能吸引大众的道理,所以他写的书,比如这本《醉文明》,该显摆的时候显摆,让人畏敬之,该通俗的时候通俗,让人不至于望而却步。当然.这跟他在大众媒体上讲课的历练是有关系的。  相似文献   

13.
去年三月,我从办公室调到侦查监督科工作,干惯了“办文、办会、办事”的服务工作,面对业务工作有点无所适从,但领导和同事们都很关心我,让我审查一些案情简单的案子.一个多月下来,竞也审结了几件。无论是写法律文书,还是对证据的审查、分析都似乎有了驾轻就熟的感觉。但不久,却有一件“简单”的案子让我从盲目乐观中清醒过来。  相似文献   

14.
李琴 《江淮法治》2011,(9):57-57
我刚成年就去广东打工,去年在那边一个工业园区的一家塑胶制品厂打工,工作一年多以后,我发现身体抵抗力严重下降,经常发烧感冒。而且面色非常不好,回老家的时候.家人看着特别心疼,硬拉着我去医院检查,说是再生障碍性贫血。当时一家人都傻眼了,  相似文献   

15.
先生的工作很忙,每天早上都是七点多就离开了,直到晚上七八点才回来,但每天都神采奕奕的。这工作让他有机会跑遍了温哥华各个城区,基本两天就换一个工作环境,回来对我总有聊不完的话题。从他口中,我知道了中国的贪官在这边的奢华腐败的真实生活。那段时间我们俩都忙,但总觉得生活还是很甜蜜,因为我们在登陆温市短短几个月就有盈余了,可以存钱了。也就有了想去品味温哥华的闲情逸致。周末放假的时候我们总是到处玩耍,尽情地感受温哥华的夏天。温哥华真是个很奇妙的地方,纬度高,本来应该是很冷的地方,但高高的落矶山脉阻隔了从北冰洋来的寒流…  相似文献   

16.
领导不高兴     
黑王辉 《政府法制》2012,(36):43-43
我是公司总经办的一名秘书。有道是“伴君如伴虎”,在领导眼皮底下做事,如履薄冰,更要小心谨慎。尽管我很小心,还是会出差错。这不,昨天早上给领导送报纸,他就没理我。领导平时很注重礼节,每次给他送报纸、材料的时候,他都会放下手头的工作,接过来,然后和蔼地说声“谢谢”!可今天,他怎么了?脸阴沉沉的,看都没有看我一眼。我把报纸放在他桌子上,悄无声息退了出去,很小心地掩上门。  相似文献   

17.
陈吉 《政府法制》2014,(32):29-29
汉桓帝时期,宦官张让权势滔天,很多人想巴结张让,张让手下有个管事,是陕西扶风人。扶风富豪孟陀就刻意和这位管事结交,经常给他送礼:管事对孟陀很感激,就问他:“你有什么需要我帮忙的吗?”孟陀回答:“我只希望有一天我去张府拜访的时候.你能带着仆役恭敬地迎接我。”管事爽快地答应了.  相似文献   

18.
各位朋友,下午好!我在想当我们“中国律师论坛”越来越像富人俱乐部的时候,我很感谢论坛的组织者让我这个比较穷的律师也站到了这个比较光荣的讲台上。  相似文献   

19.
回家的日子在休闲游弋中一天天飞逝,一眨眼就过了差不多半年时间。虽然经过半年的习惯,我已经有点安于现状的感觉,亦极不愿意再长途跋涉,但为了给孩子立刻拿到加拿大公民身份,让他以后的人生多一个选择的机会,我们还是决定回温哥华生宝宝。春节过后不久我们又要拜别亲朋好友重登温哥华了。我们的计划是先生请假一个星期送我到温哥华,然后他回中国继续工作到我差不多到预产期的时候再过去。妈妈当然是非常担心和舍不得,不单是因为我将会一个人在温哥华待产,更重要的是因为我们要走的时候广州正在上演全世界瞩目的非典型肺炎事件。非典发生的…  相似文献   

20.
公证人是从事专业法律服务的职业人员,如人们习惯称呼的那样.叫“专业人士”。专业有什么标准吗?我够专业吗?这是我们这些“专业人士”应该经常自问自答的问题.如果你在看足球比赛的时候说了一些很不专业的话,懂球的朋友当场笑话你“业余”.说你“也就是个瞧热闹的水平”,你可能就是哈哈一笑。是啊,我本来就不专业,为什么要脸红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