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何为民 《政法学刊》2005,22(1):33-34
关于"犯罪心理结构"之争,已经集中在"犯罪心理"或"犯罪人心理"这个焦点上反对"犯罪心理结构"音认为,犯罪心理实际上是不存在的,犯罪人心理在很多方面(甚至一切方面)同守法公民没有区别因此,犯罪心理学实际上是一门研究"犯罪人心理"的学科笔者认为,这是一种违反逻辑的、必将导致取消犯罪心理学的推论  相似文献   

2.
犯罪既是一种社会现象,又是一种个体现象.当个体在进行犯罪活动时,其犯罪行为受心理活动和心理因素的影响,而那些促使个体实施犯罪行为的心理状态和心理因素,也就是支配各种犯罪行为的心理活动称之为犯罪心理.刑罚是指依照法律对违法者实行的强制处分.对犯罪人的惩罚.本文重在研究犯罪心理下,犯罪人的心理对刑罚是否产生一个意识的反应,也就是刑罚意识.如果能有这样的刑罚意识,那么犯罪心理的相应行为也会受到自我意识的限制,在刑罚知识的陶冶下,犯罪心理得到克制,犯罪也就会相应减少.因此在本研究下得出,加强各类人群中的刑罚知识的教育,克服自我的犯罪心理,降低社会犯罪.  相似文献   

3.
目前,作为犯罪心理学基本理论问题之一的犯罪心理概念仍莫衷一是,这实际上是缺乏对犯罪心理本质的探讨和研究。本质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必然联系,犯罪心理的本质是在一定刺激下,犯罪人形成的无视法律、不顾忌危害地满足欲求的行为倾向和对客观现实的扭曲、错误的反映。  相似文献   

4.
凌雄  孙建伟 《犯罪研究》2003,(5):30-33,52
有关经济犯罪的论述颇丰,而对经济犯罪人,即经济罪犯的犯罪心理结构和人格构成、罪后心理以及作为组织(团伙)的犯罪心理特征的研究剖析还相当欠缺。走私犯罪作为经济犯罪的一部分,具有与其共通的普遍特征,但也因其犯罪性质而呈现出它自身的特性。在目前经济犯罪侦查实践中,走私犯罪侦查是一个起步不久的领域,在侦查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问题。而从侦查实践看,走私犯罪嫌疑人的个人人格特征和犯罪心理结构往往是侦破案件的某种契机或缺口,因此,对其进行研究分析,将对走私犯罪侦破策略、侦破手段的提高与充实产生重要的执法价值和现实意义,同时对完善犯罪学和犯罪心理学产生积极作用。 一、深层次分析走私罪犯的犯罪心理结构和个体人格,破解其犯罪行为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犯罪心理学认为,任何犯罪都是犯罪人在一系列的犯罪心理支配下发生的,犯罪行为是犯罪心理的外在表现,没有犯罪心理,就没有犯罪行为。因此,掌握徇私舞弊犯罪人员的心理牲,并以此作为我们打击徇私舞弊犯罪的突破口是十分必要的。笔者认为,徇私舞弊犯罪嫌疑人具有以下犯罪心理特征: 第一、侥幸心理。因为,徇私舞弊罪的犯罪主体是  相似文献   

6.
情境因素在犯罪行为实施的过程中可以起到烘托和刺激的作用,对犯罪人的心理产生直接影响,从而也影响到犯罪行为的具体实施情况以及犯罪后果的严重程度。本文探究了情境在犯罪心理产生和转化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并提出了就对于受情境影响的犯罪如何进行预防提出了相关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7.
犯罪心理是犯罪人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青少年犯罪,也有其自身的犯罪心理,它是激励和维持青少人实施犯罪的心理力量,剖析其犯罪心理,可以透视犯罪人的心灵,找出犯罪的心理症结,以便做到察之以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医治他们的心理“病症”,要作到这一点,就必须研究青少年人犯罪心理是怎样形成的?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犯罪心理和其他  相似文献   

8.
论犯罪人的人身危险性及其人格测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身危险性是指犯罪行为人实施犯罪行为或再次实施犯罪行为的可能性,是犯罪行为人的本质属性。在刑事领域,定罪的对象只能是行为,其评价的核心是社会危害性。犯罪人是刑罚的承担者,对其评价的核心是其人身危险性。在犯罪心理学中,人身危险性与行为人消极人格的存在,与犯罪心理形成同时性相伴随,并作为犯罪心理结构的现实表达而存在;心理学中无意识取向的精神,分析、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现象学特征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与现代特质论等不同学术理论,对于人身危险性的多方面的描述与测定,将有助于从心理学角度多层面、多维度地全面考量其人格心理成分与行为倾向特征。  相似文献   

9.
犯罪心理控制论的立论基础分别是犯罪心理学中的犯罪心理决定论,犯罪心理形成论,犯罪行为发生论,犯罪心理转化、矫治论,犯罪心理预测、预防论。根据犯罪心理产生发展转化的过程和机制,犯罪心理控制可以分为犯罪心理的早期控制、中期控制和后期控制。  相似文献   

10.
犯罪行为是行为人理性选择的结果。犯罪人的理性贯穿于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始终,在其犯罪心理中起主导作用。犯罪行为实施的理性基础是犯罪人认识到犯罪比不犯罪更有利。犯罪人的非理性因素虽然存在,但对其决定实施犯罪行为的心理状态起次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心理痕迹属于广义痕迹的一种。犯罪心理痕迹是指犯罪行为人实施犯罪行为过程中在心理上留下的印象或迹象。它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一种主观能动反映,具有客观存在性,同时又有表现形式上的依附性,通过犯罪行为间接地反映在犯罪现场遗留痕迹当中。如果我们在心理测试过程中能够很好地开发犯罪心理痕迹,就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地编制测试问题,正确地分析测试结果,从而减小测试误差。1犯罪心理痕迹的特征(1)犯罪心理痕迹的客观性。犯罪人的心理活动是内在的、隐蔽的,而犯罪行为及其所造成的结果是外在的、暴露的,犯罪行为必然破坏和改变客观物质形态,…  相似文献   

12.
网络犯罪产生的内在动力是个体原因.犯罪人结构性要素包括生理、心理、行为等无时无刻处在社会环境中,并在其作用下内化而形成犯罪心理,一旦出现具体作案条件,就不可避免地发生犯罪行为.本文从犯罪人的个体因素来分析网络犯罪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女性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它们是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的,从而导致了女性的犯罪行为。本文分析了女性犯罪心理形成的外因和内因,包括家庭、学校、社会、自身等多方面因素,从而提出了女性犯罪的预防对策。  相似文献   

14.
犯罪心理与犯罪现场客观条件的互动关系,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一方面,犯罪人总是选择有利条件来进行犯罪活动; 另一方面,犯罪人在利用现场客观条件实现犯罪时,又受到现场客观条件的影响和制约。犯罪人对犯罪现场客观条件的选择性犯罪人选择的有利于犯罪的客观条件,包括时间、空间及侵害对象等等。  相似文献   

15.
王海燕 《政法学刊》2008,25(4):75-78
性变态系列杀人犯罪是系列杀人犯罪的一种,社会危害极其严重。根据性变态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将其分为两类,不具有暴力攻击倾向的情景性自我满足型性变态和具有暴力攻击倾向的实质性非自我满足型性变态。厘清不同性变态类型的心理满足情景、行为方式、是否具有暴力攻击性等特征是确定案件性质、勾画犯罪人特征、划定重点侦查对象的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犯罪心理、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测试技术三个层次逐层深入的去分析和探讨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在侦查中的实践与应用。审理案件的心理实验技术,是依据实验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犯罪心理学三大学科基础和侦查学、物证技术学、生物电子学、神经心理学等学科知识,综合的考虑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在侦查实践中带来的便利以及作为一种技术手段本身所带有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7.
文章通过对犯罪直接成本、机会成本、风险成本与重新犯罪心理的形成过程进行实证性研究得出,在三类犯罪成本中,犯罪风险成本对重新犯罪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影响最大。风险本身的存在就说明犯罪不可能被完全消灭,政府在制定相关的刑事政策时应充分考虑成本收益原则,提高犯罪风险成本,将犯罪控制在一种有限的范围和数量以内,这也是政府在打击和预防犯罪方面较为合理的政策目标。  相似文献   

18.
刘猜 《政法学刊》2013,30(1):104-110
犯罪心理测试作为"人机结合"特点明显的一项技术,其主体必须是经过专门技术培训,熟练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心理学、生理学、刑事侦查、物证技术、法律等相关知识背景,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个性品质和举止衣着等素质的犯罪心理测试技术人员,测试人员的专业化是该技术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犯罪心理学著作中,均将犯罪心理学分为狭义犯罪心理学和广义犯罪心理学。其实,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不应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犯罪心理学应有独自的研究对象。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犯罪心理现象,它是犯罪心理的表现形态,而犯罪心理则反映犯罪心理现象内在的实质。犯罪心理现象的研究内容包括有意犯罪心理现象、随意犯罪心理现象和无意犯罪心理现象。  相似文献   

20.
群体犯罪是近年来比较常见的犯罪形式,对群体犯罪进行。理学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就群体犯罪心理的概念及特征、犯罪群体形成的心理基础及其形成阶段、群体犯罪的心理动力、以及犯罪群体得以巩固发展的心理基础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