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4 毫秒
1.
一润 《检察风云》2013,(5):66-68
"我像迷途的羊羔,是你把我指引;我像死神边缘的灵魂,是你把我唤醒。今天,我就要走出高墙大门,恢复自由,我的心情是何等激动。我第一个想要见的人,就是你!"这是"死囚"犯程胜于2011年10月从高墙内寄出的最后一封信!信中他提到要见的人究竟是谁呢?是什么力量让他从几次绝望中重新树立人生信念,成为一个自行救赎灵魂的新人?  相似文献   

2.
林尧 《中国律师》2014,(7):86-87
正过了18岁,人生就像被按了快进键。一眨眼,10年过去,我也从一个青葱少年,变成了一个快要奔四的"老"男人。尤其是有了孩子之后,"中年危机"已向我步步逼近。感觉就像昨天,而事实是,我加入星韵律师所已近两年,并有幸成为吴清旺主任的助理。这两年中,有感慨,有感悟,有感恩。不要把通过司法考试当作专业学习的结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现在回想起来,用这两句诗来形容当我得知自己通过司法考试时的心情,是  相似文献   

3.
"骨灰玩家"变"商家" 今年只有30岁的高翔长得人高马大,从小生活在上海这座大都市中的他却不像同龄人那样喜欢读书,"他没有什么特长,就是很喜欢网络游戏,很痴迷."嫁给高翔的英莲这样描述自己的丈夫.  相似文献   

4.
"我是一名共产党员,一线为民就是给我们政府人员接地气、融入百姓生活、倾听百姓疾苦、帮助解决问题的最好平台"庐阳区行政服务中心主任金华敏的笔记本首页,写着这样一句话,提醒她,别忘了去主动帮助别人。2014年9月金华敏像平时一样早早的来到庐阳工业区连水社居委驻点组等待来反映问题的群众。一位40多岁的中年妇女领着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来反映家庭困难的  相似文献   

5.
正最近,北京"井底人"的故事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在霓虹灯闪烁的大都市的地下,竟生活着这样一个潦倒的群体。这则新闻被报道后出现三个结果:一是新闻中的主人公经常居住的多处井口已被水泥封死;二是其他省市的"井底人"被当地政府接回;三是部分"井底人"获得救助,有些还获得了相对体面的工作。曾几何时,人们从动画片《忍者神龟》里看到的地下世界,是惬意与自由的生活。如今,透过现实的井底图片,逼仄的空间与压抑的黑暗敲打着每个人的心。尤其是一位"井底人"说:"像我这样的人,跟要饭的差不多,尊严在我身上谈不上。"不过,他们还是有自己的梦想的,那就是能供子女读大学,让他们有出息。  相似文献   

6.
认识香香是2003年夏天晴朗的一天。经历了非典的阴霾,人们对生命和生活有了一种新的体验,心境变得格外开朗。那天早上,我也是在一个像北京初夏天气一般干爽的心境中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打工妹落难成"二奶" 我在北京大学法学院妇女法律研究与服务中心做专职律师。这是全国  相似文献   

7.
正"如果有一天,我老无所依,请把我留在那时光里;如果有一天,我悄然离去,请把我埋在那春天里"2011年春晚上旭日阳刚的那首《春天里》,第一次让人们记住了"老无所依"这个词,也就是那一年,更多的人开始关注即将进入老龄化红利时代的中国国情。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首批中产阶级(在改革开放后"先富起来"的群体)即将步入退休生活,这一群体目前主要集中在50岁至65岁这个区间,是近10年内养老消费的主力。城市中首批中产同样面临空巢老人、子女赡  相似文献   

8.
"我想说:‘祖国,我支持您!’"在"藏独"像过街老鼠被热爱祖国的同胞喊打之时,一位可敬的南京市民以一幅大版面的广告抒发了这样的心声。这就是民意。  相似文献   

9.
小雨 《江淮法治》2014,(4):46-47
正如果你认识了一个女孩,但她告诉你她是癌症患者,可能不久将作别人世,你还敢把她娶回家吗?"爱情恐惧症"碰上"黏皮糖"2011年年底,家住武汉市硚口区生活村的何展宏异常烦恼,他喜欢上了一个女孩,却不知该不该爱她。继父得知他为爱情苦恼,劝他:"一个大小伙子,想爱就爱,想追就追,磨磨唧唧一点也不像我儿子。"女孩名叫徐婷,比他大一岁,日语专业毕业,在武汉一家工贸公司上班。徐婷父母早年离异,她一直跟随父亲和继母生活,几  相似文献   

10.
墨非 《法庭内外》2012,(7):53-56
主人姐姐如愿离婚保姆妹妹"功不可没"现年34岁的马婷,是辽宁省鞍山市某事业单位的会计,丈夫耿大权是鞍山一家医药器材公司的总经理,两人有一个5岁的女儿。按理说,这应该是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但因为夫妻双方性格迥异,马婷和耿大权结婚以来感情一直不和睦。马婷夫妇这种生活状态,让家里聘请的保姆孙小岩十分不解:男主人事业有成,女主人工作稳定,女儿又聪明乖巧,家里要什么有什么,夫妻俩简直像生活在蜜罐里,成天还有什么可吵的?2009年1月初的一天晚上,马婷从外面回来,操起剪刀,就将丈夫耿大权的一套名牌西服铰了个稀巴烂。孙小岩见状,心疼地说:"马姐,你这是干什么呀?这套  相似文献   

11.
“如果我杀了他,第一个嫌疑人就是我。可又一想,死活一个价,我20多岁了,一无所有,活着没有任何意义,不如孤注一掷。”这是犯罪嫌疑人朱波在他的一本名为《我的作案记录》的“杀人日记”中的独白。透过渗透着血腥的描述,在令人震惊的冷静、沉稳和清醍的诉说中,我们看到了一个生活在底层的社会边缘人的原生态实录,看到了一个恶魔扭曲的心灵。  相似文献   

12.
绝不放过你     
6 就像一个人在穷途末路上行走一样,我迷失于怀疑唐的这条路上,越走越迷惑。而且,我无法看到前路的希望, 所以我令自己停下来。我想,走走停停的好处就是避免把错误的路走绝了。我决定避开唐这个疑点,而用相关的疑点求证唐在我心中留下的疑点。那个相关的疑点就是王(?)。在我调查死去的王(?)生前的点点滴滴时,我才知道,一个人的死,只代表了他肉体的死亡,他的死,并不是如空气那般真的蒸发不见了,他变成一种新的无形的物质,日日夜夜折磨着一个人,仍然与一个人扑面而来的所有生活纠缠不清。因为,他才是那个杀害王(?) 妈妈的真凶……  相似文献   

13.
2004年4月19日到北京市法律援助中心接受指派辩护工作。 早晨8点钟的北京地铁是最繁忙的,到处人流涌动。行人大多数是20岁到40岁之间的年轻人,大家像竞走比赛似的,步履匆匆。我夹裹在人流中,习惯性地冲进办公室。 刚坐下,电话响了,是张国文主管找我。 "最近忙吗?" 我知道他要给我派活。他每次给我派活前,总是这么"客气"。 张国文负责业务管理,黝黑的面庞戴一副大镜片眼镜,头顶的头发总是像一堆乱草,再加上平日里不苟言笑,给人的感觉高深莫测。熟悉之后才发现他人很善良、很厚道,做事很细心。 "市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指派所里一个法律援助案件,你办理一下吧。  相似文献   

14.
正2002年我从审判岗位上调整到档案室工作,档案室只有我一个人,从此我的工作环境要"安静"多了。档案不会说话,而我再也不用像从前那样听双方当事人说了。然而一个"迟到"的烈士证书让我彻底改变了这一看法,既让我认识到档案工作的重要性,也让我对一本本档案有了新的认识。2013年10月的一天,一位步履蹒跚的老人来到我的办公室,自称姓钟,今年已73岁了,其父亲钟呈桂1943年参加新四军,在1945年8月被国民党杀害,牺牲时距离抗日战争胜利只有几天的时间。  相似文献   

15.
惬意在山中     
周婤 《江淮法治》2013,(2):58-58
生活就是这样,当你朝着自己规划的路径往前奔时,往往会横生枝节,而在这枝枝节节里,却是曲径通幽,柳暗花明又一村,而这,或许正是生活的魅力所在。已经数年没有这样早起了。当手机设置的闹钟响起的那一刻,我其实早已醒了。整个晚上,一直处于一种浅睡状态。睡眠薄得似一层雾,若有若无,心里始终被次日的约定柔软地牵动着。以至于四点四十分,当闹钟响起的时候,我像一个乘客,终于等到了  相似文献   

16.
与寂寞相拥     
正三十年的光阴倏忽而逝……从校园到单位,从教师到警察,三十年来,总有一个东西,似情人,像旅伴,她不因主人岗位转换、容颜老去而消遁。这就是文学。实不相瞒,年少的我对文学的那份躁动与热情,是掺杂了许多"虚火"和名利成分的。其实,这也不难理解,自古书中就有美人、黄金的诱惑,于我自然不能免俗。多亏了时间这位高明的医生,它不动声色、慢慢地给我泻火,理气,治妄,让那颗年轻  相似文献   

17.
我喜欢收藏古籍善本,所以,家里有一些这方面的收藏.前几天正碰上双休日,而且,秋阳艳照,难得一个休闲天,就在家里翻起了过去收藏的一些古书.……  相似文献   

18.
正29岁的速递员张昆鹏谎称送快递,骗开29岁女歌手付丽的家门,在抢劫中遭到反抗时,将付丽杀害。2013年12月10日,在网友们血拼"双12"的前两天,张昆鹏被押赴刑场执行死刑。当警方问起杀人动机时,张昆鹏说:"我经常给她送货,觉得她像很有钱的样子,而且家里只有她一个人,我就想从她那里抢点钱回家。她反抗我才掐的她,我没想杀死她!"  相似文献   

19.
正这一刻,当2014年第一期《法律与生活》杂志捧在您手心里的时候,亲爱的读者,我代表杂志社全体员工和您分享一个好消息:到2014年1月1日这天,创刊于1984年1月1日的《法律与生活》年满30岁了。这一刻,我的心空布满了激动和欢悦的星斗。我有许许多多话想说给您听,但却罕见地有些"语塞"。当30个年轮完整地刻画在人生岁月之上,那是一个人变得顶天立地之时。当30个春夏秋冬成为过往,对一本刊物来说意味着什么呢?  相似文献   

20.
强一雨 《江淮法治》2013,(18):40-41
患了孤独症的孩子被称为"小雨人"。3岁的杭州女孩淼淼得了孤独症,被学校一次次劝退。2003年,淼淼的妈妈马琛卖了老家的房子,请了8位特教老师,给女儿办了一个人的"幼儿园"。3年后,女儿还是无法像正常孩子上小学,马琛又要把最后的家产——杭州一套房子卖掉,给女儿办小学,丈夫余长江不同意,这是给女儿留下的惟一家产。是留一套房子重要,还是让女儿学会生活自理,有一项生活技能重要?马琛"狠心"选择了后者。她的决定正确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