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黄莉娜 《时代法学》2009,7(3):114-120
1968年1月,英国、美国和苏联等59个国家签署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并于1970年3月正式生效。国际核不扩散体制主要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为基石。虽然该条约只有11个条文,但是它在实现全面彻底核裁军、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国际法制进程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同时条约也存在某些概念模糊不清、对非核武器缔约国的歧视、退出条款限制不够、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核查权限等问题。要真正实现全面彻底防核扩散的目标,国际社会需要努力地对条约作出合理的修订和完善,倡导以条约为基础的多边合作。  相似文献   

2.
郭杰妮 《法制与社会》2010,(22):161-162
自1968年美苏两国倡导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以来,国际社会致力于核军控和核裁军的努力就始终没有松懈。核不扩散机制为国际安全提供重要保障的同时,也在实践中暴露出了一定缺陷。这些缺陷中既包括核不扩散机制内部的,也包括机制外以及随着国际环境的变化而逐渐突显的,本文旨在论述这些缺陷并得出分析结论。  相似文献   

3.
论条约法上的单方解约或退出权──兼评《核不扩散条约》的退出条款郑曦林,桂宾条约尤其是多边性国际条约构成国际法的重要渊源,条约必须信守原则一向被认为是条约法上的一个最重要原则,其重要性在于为国际间的互信互赖创造条件,从而确保国际关系的稳定。国联盟约序文...  相似文献   

4.
《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结构性缺陷使得国际社会在新的核安全形势下面临更紧迫的核扩散危险。在乌克兰危机中,《布达佩斯安全保证备忘录》的失效进一步凸显出国际核不扩散外在安全保证机制的有效性问题,而外在安全保证机制的失灵会增加国家主动寻求发展核武器的可能,从而导致产生更大范围的核扩散危险。面对这些挑战,国际社会成员应通过积极推动国际核不扩散机制的内部改革、优化国家内部核安全组织结构、建立相互确保安全的合作模式以实现防止全球核扩散加剧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蔡落超 《法制与社会》2011,(19):168-169
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为核心的核不扩散机制自诞生以来,经过几十年发展,一方面它对抑制核武器扩散所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国际社会对该机制的认知程度也日益提升;另一方面,在发展过程中它又不断遭受来自各方面的"伤害"。究其原因,一方面核不扩散机制本身存在缺陷,需要不断发展与完善;另一方面,与美苏在核不扩散机制的建立与发展过程中所扮演的双重角色有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6.
《核不扩散条约》至今已有30多年了,但不扩散的形势依然严峻。自核武器诞生之日起,核扩散与核战略就是国际关系最引人注目的"主题"。随着冷战的结束,这一问题更加凸现出来,成为眼下世人关注的焦点。核武器在某种程度上防止了世界性战争的爆发,核武器在冷战时期起到了遏止战争的作用。但是,由于当前国际社会及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核武器的生产变得更加容易及核不扩散机制本身存在一定局限性,核扩散仍在继续,核问题依然严重。  相似文献   

7.
评欧洲法院司法能动性的贡献及其限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欧洲联盟条约》之前 ,欧共体法的一体化价值、基础条约的框架性特征和二次立法的低下立法效率三者共同构成了欧洲法院司法能动性的正当性基础。《欧洲联盟条约》和《阿姆斯特丹条约》所规定的从属原则和相称性原则表明 ,非一体化已经成为欧共体法价值中一个新的维度 ,法律将不再只一味为高歌猛进的一体化过程提供支持。相应的 ,欧洲法院的司法解释理念和实践将表现为司法能动和司法自我克制的双重色彩。  相似文献   

8.
董念清 《中国法学》2020,(1):184-201
条约的适用是国际法上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国内法院在司法审判中必须面对的实践问题。1929年《华沙公约》建立了强制性适用原则,只要是公约定义的国际运输,必须适用公约。这一原则被其后包括1999年《蒙特利尔公约》在内的国际航空私法条约予以继承和保留,成为国际航空私法条约的鲜明特色。以《华沙公约》为代表的国际航空私法条约,其适用并未完全遵循国际法传统的条约适用理论,当事人国籍国是否批准条约并不是适用的前提条件,而是取决于航空运输合同所确定的始发地点和目的地点所在的国家是不是公约的缔约国或当事国,并以此为基础,建立起国际航空私法条约自身不同于其他国际法条约的适用理论和规则体系。"地点标准"是《华沙公约》适用的核心标准,其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条约适用的一般理论,是对条约适用一般理论的发展,是条约适用上的重要创新。司法实践中,应抛弃固有思维,从条约文本规定出发,才可避免法律适用上的错误。  相似文献   

9.
据联邦德国《东西方法律》杂志一九八五年第三期刊载,民主德国已与比利时、意大利和希腊等国订立了国际司法协助条约,并在最近通过了有关这些条约的法律和批准了条约。  相似文献   

10.
吕点点 《法学杂志》2020,(5):131-140
国际能源投资中的征收风险是最大的风险之一,特许权在能源投资中所处地位异常重要。对比其他条约下能源特许权征收实践可以发现,《能源宪章条约》征收规则在合法性的判断上与其他条约大体相同,都采用了公共利益目的、非歧视性措施、正当法律程序、补偿措施作为认定标准。但《能源宪章条约》对直接征收与间接征收的区分是模糊的,对特许权撤销行为的认定标准是缺失的。我国作为《能源宪章条约》的观察国,应该签署加入条约并参与修订,以便更好地保护我国国际能源双向投资中的权益。  相似文献   

11.
中国《缔结条约程序法》有关"条约"的概念与分类使用较为混乱。受制于《宪法》的规定,《缔结条约程序法》未规定中国国家主席的主动缔约权,由此造成了立法与实践的脱节。同时,由于中国《宪法》和《缔结条约程序法》中有关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在批准条约方面的权力存在错位,进而导致条约与国内法关系难以厘清。因此,完善《缔结条约程序法》,应构造以《宪法》为核心的国际法立法与国内法立法体系,使两个法律体系在立法程序上实现良好衔接。  相似文献   

12.
卢松 《法学研究》1989,(4):82-87
欧洲共同体(下称共同体)是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三者的统称。自《罗马条约》缔结以来,它在世界舞台上的作用日益重要。过去我国对共同体的研究较多地集中在其政治、经济等方面,对其法律的研究很少。  相似文献   

13.
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清政府与英、美、法等国签订《北京条约》,条约中更是增加了"开天津为商埠"的内容,开埠后的天津经济结构和社会性质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天津城市商业繁荣、商人聚集,逐渐由封闭型的封建城市变成了向所有国家开放的市场,并实现了商业性质的演变。  相似文献   

14.
2021年10月23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决定批准《马拉喀什条约》.2022年2月5日,中国向世界知识产权组织递交了条约批准书,按条约规定,条约将于5月5日对中国正式生效.《马拉喀什条约》是世界上第一部版权领域的人权条约,由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于2013年6月在摩洛哥马拉喀什主持缔结,全称是《为盲人、视力障...  相似文献   

15.
领土主权属于一国的核心利益问题。国际法院基于《维也纳条约法公约》第31-32条之规定,在解决领土条约争端时采取了"实质优于形式"和"同意"等界定标准。同时,在适用该《公约》解释相关条款时采取了不同的解释方法,体现了一定的灵活性,但也出现过矛盾与反复。对此,应根据该《公约》第31-32条规定的内部要素及外部变量,优化领土条约的解释方法和运行结构。这种路径的设计不再拘泥于《条约法公约》本身,适当拓展、引入当事方提供的证明事实真相的关键证据,对领土条约的解释进行补充说明,并非游离于《条约法公约》之外,转而寻求保持占有法律、有效控制等法理基础及相应的事实主张和证据,而是将两者合而为一,以《条约法公约》解释规则为主,其他关键证据为辅的层级解释路径。另外,国际法院在解释相关领土条约时,除了适用"《条约法公约》+其他层级关键证据"模式外,还应借鉴学界的解释方法论,以使得两者交互影响,进一步完善条约解释方法的路径,实现对领土条约解释规则的再造。  相似文献   

16.
我国参加了TRIPS协议、《世界版权公约》和《伯尔尼公约》三个涉及到版板保护的条约。但具体到圆谷株式会社诉著作权侵权两案中,TRIPS协议和《世界版权公约》是不应适用的,人民法院在条约的层面上只需适用《伯尔尼公约》。《伯尔尼公约》提供的是最低限度保护标准,我国《著作权法》提供的保护低于《伯尔尼公约》的,应适用《伯尔尼公约》;我国《著作权法》提供的保护高于《伯尔尼公约》的,应适用我国《著作权法》。  相似文献   

17.
最近,江泽民主席访问俄罗斯与普京总统正式签署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该条约既是指导新世纪中俄关系的纲领性文件,也为加强中俄两国经贸合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该条约在第15条、第16条、第18条中,就两国经贸发展的法律问题,从不同侧面作了规定。我们相信,随着中俄经贸合作的不断发展,两国会签署一些具体的双边商事新条约,以完善中俄商事的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18.
“国籍联系”在《外空条约》、《责任公约》、《登记公约》和《营救协定》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是界定“本国活动”、“有关国家”、“发射国”、“登记国”的重要标准,是判断“私人行为的归责性”的重要导向,是私人、空间物体的国籍国承担相应损害赔偿责任的重要依据,是划分空间活动责任、风险的重要标准,是空间责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9.
空间法中的国籍联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籍联系”在《外空条约》、《责任公约》、《登记公约》和《营救协定》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是界定“本国活动”、“有关国家”、“发射国”、“登记国”的重要标准,是判断“私人行为的归责性”的重要导向,是私人、空间物体的国籍国承担相应损害赔偿责任的重要依据,是划分空间活动责任、风险的重要标准,是空间责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0.
陈华 《中外法学》1999,(6):65-70
<正> 由于各国在行政、立法、以及税收体制上存在差异,各缔约国间对其所达成的税收条约采 纳一致的解释方法成为税收条约发挥有效作用,实现在国家间公平地分派税收的目的的基础。 对条约采用共同的解释方法的重要性早已为西方各国所重视。许多发达国家对条约解释问题 或以国内立法,或以案例的形式做了明确的规定;越来越多的国家采纳了《条约法维也纳公约 (The Vienna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reaties,以下简称《维也纳公约》或《经济发展与合作 组织协定范本》(The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Model Con- vention,以下简称《经合组织范本》)中规定的条约解释规则。但是,税收条约解释上的冲突仍 在国家间普遍存在,对此问题的研究无疑将促进国际税收进一步趋于公平和有效。本文的目的 在于通过对《维也纳公约》,《经合组织范本》中规定的,以及美国所实行的税收条约解释方法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