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笔迹检验中,笔迹样本是否可靠、充分、具有可比性,直接关系到鉴定结论准确与否。如果提取的样本不符合鉴定要求,即使找准了嫌疑对象,也难以做出同一认定结论。如何提取符合鉴定要求的笔迹样本,作者参考有关文献,结合二十年来在基层从事笔迹检验实践的体会,研究探讨了笔迹样本的种类、条件及提取技巧。以期为文检同行及公检法办案人员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2.
王红 《中国司法鉴定》2007,(1):51-51,73
文件检验案件,多数需要事先收集供比较鉴别的样本材料,可比的样本是鉴定人解决问题的已知标准。由于检察机关自侦案件在初查阶段具有隐蔽性的特点,大多数送检人提取的样本条件较差已成为鉴定人不得不正视的一个问题。本文结合工作实际,谈一谈检验此类案件的粗浅体会。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鉴定人要从认识伪装笔迹的特点、详细了解案情入手,在做好嫌疑书写人的思想工作、反复让嫌疑书写人书写“有关”笔迹的基础上,在嫌疑书写人正在书写样本笔迹时现场识别伪装样本笔迹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在笔迹检验中,只要能收集到书写人的案前笔迹样本,一般均能完成检验的要求,但在有些案件中,收集案前笔迹样本比较困难,就需要利用案后笔迹样本进行检验。案后笔迹样本的收集通常采用让其所在单位组织统一的考试、开展问卷调查、撰写情况汇报和学习体会等形式进行,有时这些方法不一定奏效。笔者在工作实践中总结出两种案后笔迹样本的收集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签名,是指享有某些权利或应尽有关义务的个人在有关文件上签署自己的姓名所形成的文字。签名和印文一起构成了文件及其所载内容的真实性和有效性的凭证。本文拟就签名笔迹独特特征的形成、表现形式以及对签名笔迹独特特征的寻找与运用做一些初步探讨。一、签名笔迹独特特征的形成本文所说的签名笔迹独特特征,是指非摹仿性的本质性的自然形成的独特的书写习惯的反映。签名笔迹的独特特征形成的因素很多,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一)心理因素;(二)生理因素;(三)审美观念和书写艺术素质不同的影响;(四)执笔方法不同的影响;(五)书写工具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孙晓武 《法制与社会》2014,(16):247-248
笔迹鉴定是司法案件侦破、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司法实践操作中,由于委托机关办案人员缺乏对文检专业知识的认识,在收集文检样本材料的程序及方法上,往往重视不够而降低了样本材料的鉴定可靠性。为此,本文将结合文检专业工作实践,从笔迹鉴定样本材料规范性收集上展开论述,以提高最终鉴定结果的准确性、合法性。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全面说明签名笔迹特点的基础上,阐述了签名笔迹特征层次结构模型的核心内容,重点探讨开展签名笔迹量化检验研究用实验样本的方案设计,收集方法与范围。同时,提出实验样本的设计与搜集应本着“贴近实战,服务办案”的原则,并具体设计了签名笔迹量化检验研究用实验样本的设计方案与具体内容,提出广泛收集具有代表性实验样本的具体要求。另外,提出了研究用实验样本筛选方法和扫描输入计算机具体要求。科学合理的设计与收集签名笔迹量化检验研究用实验样本,才能确保签名笔迹量化检验研究具体分析与统计结果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8.
论述了钢笔和毛笔的笔迹微观特征,比较了左右手在用钢笔和毛笔书写时其微观特征的差异,分析了产生差异的原因,论述了运用笔迹微观特征鉴别左手伪装笔迹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分析伪装笔迹后部特征形成的原因判断特征的价值,并且对如何选择笔迹后部特征的方法进行了探讨,使文检人员能够在检验伪装笔迹时正确地选用笔迹的后部特征,以提高鉴定结论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0.
左手伪装笔迹,一般是指书写人出于歪曲自身笔迹特征的目的,故意采取非利手(一般情况是为右利手书写的人采取左手书写的情况)进行书写的特殊伪装书写方式所形成的笔迹.作为非正常笔迹检验项目,鉴定人有必要严格地依据鉴定技术规范,灵活运用伪装笔迹鉴定的基本理论,结合逻辑经验,对检材字迹中的"假象"予以系统分析、甄别,同时还需要结合科学取样工作,确保检验工作质量.同时,在以往的笔迹检验工作中,左手伪装笔迹多出现在刑事案件里,作为犯罪嫌疑人逃避打击而采取的手段,而在民事案件中被涉诉当事人利用的情形则较为少见.本文通过民事案件中的左手伪装笔迹检验案例,提出检验左手伪装笔迹的几点体会,供同行商榷.  相似文献   

11.
It becomes a tendency to introduce the German and Japanese theory in the structure of crime to restructure that of China. However, Chinese structure of crime is not that poor as criticized, while that of Germany and Japan applauded by reformist also has disadvantages, such as the confliction inside the system, the deviation of actuality and original intention and the only systematic notion, etc. The issues of Chinese structure of crime, e.g.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constituents is not clear and the concept of crime deduced from the structure of crime is too simple, can be solved by carrying through the object-preferred step-up notion and setting up the concept of crime with various meanings. Thus, the current structure of crime does not have to be restructured. Li Hong, professor of criminal law, works at Law School of Tsinghua University. He got his M.A. and Ph.D, first at Wuhan University, China and then at Doshisha University, Japan. His primary research is focused on the elements of crime, corporate crime and Japanese criminal law and his main publications include Study of Omission, Study of Corporate Crime and Reflection on General Criminal Issues, etc.  相似文献   

12.
未来我国民法典不宜采用“一般人格权”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俊驹  王恒 《河北法学》2012,(8):15-16,17,18,19,20,21,22,23,24,25,26
"一般人格权"是民法"生出"的宪法权利,它不像人格权那样可以以具体化的形式作为民法中的权利样态。无论是以演绎法还是以归纳法来构建我国人格权体系,都会得出"一般人格权"与现有的人格权体系相龃龉。未来我国民法典应以"一般条款"替代"一般人格权",使人格权体系变成以具体人格权为主体,辅之以一般条款的立法模式。  相似文献   

13.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