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进”(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知名度 ,现在是大大地提高了。试析一下“三进” ,其中“进教材” ,教师责无旁贷 ;而“进头脑” ,着眼点在于学生 ;至于“进课堂” ,则需要师生的共同建树 ,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在于师生间的互相合作、协调和配合。作为“进课堂”的邓小平理论 ,完全可以从教学实践活动的角度去剖析。构成一项实践活动 ,必须具备三个要素 ,即实践主体、实践客体以及联结主、客体的实践手段。作为邓小平理论课程的“实践主体”应是教师 ,教师的主导作用十分明显 ;而学生则纳入“受众”的位置 ,叫做“实践客体” ,通常…  相似文献   

2.
“三进三同”是在服务人民群众中创先争优的生动实践,成效显著,但同时存在很多问题,部分组织和党员干部发展理念的转换不到位,执政伦理的建设不深入,干部制度建设的跟进不力,解决问题不够有效等问题.从科学发展观的高度,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三进三同”深入发展,转化为深入基层的自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最近看到一幅漫画,题为“不要乱‘讲话’”。画中两个妇女对膝而坐,一个说:“今天咱姐妹讲讲心里话。”另一个纠正道:“咱俩说的是心里话。‘讲话’,那是领导!”看后不禁莞尔一笑。时下领导逢会常作重要讲话,主持人一介绍就是请领导作“重要讲话”,似乎“讲话”权属领导,其他人  相似文献   

4.
2020年8月,利川市按照省、州统一部署和要求,深人开展公共法律服务“进园区、进景区、进社区”“三进”活动,助力我市法治化营商环境优化和疫后重振。优先在工业园区、4A级以上景区、重点社区开展试点,逐步推开。  相似文献   

5.
<正> “一国两制”下中国法律制度的发展变化 在本世纪末,在中国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大国中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这不 仅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不曾有过论述,而且在世界历史上也是没有先例的。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建设社会主义就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特色,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对香港、澳门、台湾问题的处理,就是“一国两制”。这是个新事物,这个新事物不是美国提出来的,不是日本提出来的,不是欧洲提出来的,也不是苏联提出来的,而是中国提出来,这就叫做中国特色。” 按照传统的理论和模式,在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里,只能允许一种社会制度即社会主义制度的存在和发展,而绝不允许同时有另一与之对立的资本主义制度的并存和发展。而实行“一国两制”后,就突破了“一国一制”的固有理论和模式,形成了在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里,社会主义和  相似文献   

6.
“黑头文件”>“红头文件”?张伏何为“黑头文件”?文件还有“大小”?这并非本人发明,乃从领导和群众中听来。所谓“黑头文件”乃一些地方领导在某些会议上的讲话稿,因标题为黑色字迹,而领导讲话又带有权威性和严肃性,故群众称之为“黑头文件”。一般来说,领导的...  相似文献   

7.
朱桢 《政法学刊》2005,22(1):123-124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工作中肩负重要的历史使命。在教育中,教师必须努力发挥自己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做到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真懂、真信、真用,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解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充分发挥学生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不断探索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大学生头脑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刘金辉 《中国司法》2000,(10):26-27
自去年6月份以来,保定市委、市政府深入广泛地开展了“法律三进家”活动,增强了广大群众的法律意识和守法观念,提高了广大干部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的能力和水平,促进了农村的可持续稳定和发展,受到了基层干部和广大群众的普遍欢迎。省委常委、省政法委书记冯文海同志对此专门作了批示,给予了高度评价,并指示在全省推广他们的经验和做法。该市开展的“法律三进家”活动,围绕“家”做文章,综合普、学、用、守法等环节,使法律真正进家八户、家喻户晓,推进了农村普法。依法治理的进程,是一种崭新的、十分有效的普法形式,谱写了普法…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都市“剩女”深入访谈的基础上,探究都市“剩女”的新变化,都市“剩女”除了“三高”(高学历、高收入、高年龄)女性之外,还包括“二高”(高学历、高年龄但没有高收入)女性;分析都市“剩女”新变化的原因有“拜金主义”、就业难、高房价等;从社会和个人两个层面讨论都市“剩女”脱“剩”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近闻,某地少数机关工作人员对县委、县政府的正副职领导都称“大爷”“老爷”,一些领导不仅不加制止,反而甘之若饴,洋洋自得,并自称“本府”、“本县”,在某些县市领导人的讲话和公开发表的文章中,多次出现诸如“作为××县的县令”、“作为县太爷”、“身为五品官”之类的自称,有的还堂堂正正出现在党报的标题上。当地群众纷纷呼吁要制  相似文献   

11.
不久前,在福建高院举行的“司法公信建设年”动员大会上,福建省委常委、纪委书记陈文清作了语重心长的讲话,特别是他对法官工作的“说”文“解”字。  相似文献   

12.
一想起谢觉哉,一位白发银鬓、精神矍铄、循循善诱的慈祥老人就浮现在我的眼前。他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期间,在全国司法会议上,在全院干部会上,作过多次讲话。他的讲话总是充满着智慧和哲理,洋溢着热情与风趣,深入浅出,引人入胜。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两次关于“讲道理”的讲话。谢老为什么如此注重“讲道理”这个话题呢?是有深刻的历史背景的。1957年开展的整风反右运动严重扩大化,使得“左”倾思想在中共党内占到统治地位,紧接着1958年又发动了急躁冒进、违反科学发展规律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得以高指标、瞎指…  相似文献   

13.
过失是指行为人能够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对受保护法益造成侵害,却没有采取合理的措施对侵害加以避免.也就是说,过失的认定以“可预见性”的存在为前提.“可预见性”并非指个案中的当事人是否有能力预见,而是指向当代社会各行各业所积累的知识、经验、能力和勤勉,即一个抽象的“理性人”的预见可能性.对组织体而言,判断其“可以预见”与否,不能以内部某个成员的个体能力为标准,而是以组织体的整体能力作为提出注意要求的基础,或者更准确地说,以“同行业、领域中一般的组织体所具有的能力”作为衡量可以预见与否的标准.判断“可以预见”与否,关键是要看有关侵害可能性的信息是否可得,至于侵害是出于人的理性还是非理性,在所不问.“可预见性”实际上为行为人提出了一项调查了解义务,这一义务要求行为人对其行为的风险进行积极的调查了解,调查了解的范围不限于当下,而是行为风险所涵盖的合理期间.  相似文献   

14.
江泽民总书记“七一”讲话是指导我们各项工作的纲领性文件。认真学习讲话对于进一步提高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自觉与党中央保持一致,进一步增强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有着重要意义。“七一”讲话紧扣时代脉搏,为我们党的发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一步指明了前进方向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党兴则国兴民族兴。当前国际国内形势错综复杂,改革开放也进入了攻坚阶段,要使我们党继续保持旺盛的生机与活力,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必须有一整套合乎国情民情党情、与…  相似文献   

15.
尚红利 《法制与社会》2012,(24):166-167
地方各级政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精力“天价维稳”,社会冲突和矛盾仍然没有减少,甚至陷入了“越维稳越不稳”的怪圈.在分析“天价维稳”的成因后,提出转变维稳观念、准确评估维稳形势和正确解读政策、重构理性维稳模式的破解之道.  相似文献   

16.
宋涛 《政府法制》2014,(36):20-21
“反性骚扰是坚决的,关键是怎么反.”身为国内唯一的人类性学研究方向的硕士生导师,57岁的彭晓辉已经在华中师范大学执教了20多年.他曾被调侃为“性教授”、“递套教授”,如今,他的选修课靠“抢”才能选上:“不选《性科学概论》,等于白上华师.”  相似文献   

17.
《法律与监督》2010,(3):F0003-F0003
春节前后,重庆市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余敏带领市院副检察长李元鹤、雷万亚及一分院检察长余捷、三分院检察长冉孟辉、五分院检察长戴仕俸等领导。冒着严寒来到离主城近300公里的武隆县土地乡天生村。开展“送温暖惠民生”、“三进三同结穷亲”活动。  相似文献   

18.
“先行先试”当前我国是推动转型发展、改革发展的基本政策和模式.但是“先行先试”政策与法活存在着诸多的矛盾和冲突,也使得其在法治化的过程中许多价值难以协调,导致其缺乏必要的法律支撑点.因此,在把握其法治化的内涵和必要性的基础上,并系统分析论证其理论基础,这是其法治化的首要环节.  相似文献   

19.
执法机关在“钓鱼执法”被叫停之后陷入了更为严峻的“执法困境”.这一危机的发生与专家学者对“钓鱼执法”法律性质的误读有直接的关系.这些误读混淆了不同性质的两件事,把没有争议的问题说成在学界有争议,无视中国法律的特点,盲目套用西方学说.为破解“执法困境”,有关部门应当正确使用宣传策略,引导舆论力量,出台新的司法解释,为“钓鱼”正名;防范和打击“错钓”等行为,对责任人追究到底;规范“有奖举报”制度的使用.  相似文献   

20.
2011年10月的“小悦悦”事件将“见死不救”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作为一个法律人,从法律角度思考对“见死不救”问题进行规制是职责所在.在这里本文从剖析“见死不救”的类型出发,探讨法律对“见死不救”的规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