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监察》2008,(14):13-16
改革开放30年的历程是不平凡的。我们党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任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也开辟了中国特色反腐倡廉的新道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在继承中发展,在改革中创新,不断取得重要进展和历史性突破。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建设的总设计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业作了战略性设计.邓小平科学地分析了中国的国情和世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厦的"地基"作了全面的"勘察",奠定了此项事业的客观出发点;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功能作了准确的"定位",确定了此项事业的导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和体制作了矛盾的"建构",绘制了新制度、新体制的蓝图;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进程作了能动的"规划",安排了党的事业的前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可能遇到的危险作了战略的"预告",使全党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邓小平不仅谋划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业,尤其提出了一整套社会设计的方法论,为在中国建立"战略设计学"这门新的学科作了开创性、奠基性的工作,值得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改革开放30年实践的理论总结,是中国共产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4.
2021年10月,中央人大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完整深入地阐述了"全过程人民民主",体现了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民主的探索和总结,更体现了我们对传统西方民主理论和实践的突破,彰显了高度的理论自信和实践理性.既定的民主理论难以支撑和解释中国的政治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需要自己对民主的原创性研究.中国社会...  相似文献   

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体系、因而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在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条件下,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在总结改革开放新时期司法实践经验并进行理论概括的基础上,在反思国内外各种司法理论并借鉴其科学成分的基础上,我国基本形成了概念明晰、系统完备、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和时代特点、体现社会主义司法本质属性和核心价值的司法理论体系。从理论认知与实践导向的双重角度,可以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理论体系划分为核心理论与基本理论两大层面,核心理论包括司法本体论、司法价值论、司法政策论、司法程序论、司法文明论,基本理论包括司法制度论、司法职业论、司法模式论、司法改革论、司法公信论等。  相似文献   

6.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当前中国实际,与时俱进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科学理论.这一理论有着丰富的理论内涵和完整的科学体系,是在继承和发展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是21世纪中国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新的指导思想,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7.
列宁的监督理论包括"党外、内监督"两个方面,党外由人民来直接监督党权,党内则通过建立并提升监察委员会的职能以监督党委(包括中央委员会)。列宁的监督理论在苏联并没有取得理想效果,在中国,也遇到诸多无法克服的问题,有效性堪忧。因而,要解决当代中国的腐败问题,必须另辟蹊径。  相似文献   

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重大理论创新。中国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具有不同的特点。对"中国特色"的全面理解关系到我们更好的对这一理论进行贯彻和实施,对建设中国的社会主义以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有着重要的导向意义。  相似文献   

9.
徐岱 《当代法学》2013,(2):3-13
中国刑法学理论体系是沿着以阶级斗争为纲——市场经济体系的确立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完善和确立——全球化背景下的和谐社会和和谐法治的建立这一发展脉络的完善而逐步变动和完善起来,形成了科学、和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其主要内容包括人权保障的刑法基本理念与罪刑法定原则、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论、社会危害性理论、死刑限制理论、量刑规范理论及刑罚执行论。这些基本理论不仅体现了中国本土化、特色性的刑法理论体系,而且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了中国法学理论体系的整体法治内涵。  相似文献   

10.
当前,检察理论研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有利环境和条件。党的十七大以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主题,作出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论断。在党的十七届二  相似文献   

11.
章永乐 《中外法学》2012,(5):885-886
<正>编者按:"八二宪法"已经实施三十周年了。在清末以来的中国立宪史上,这是实施时间最长、运作最为稳定的一部宪法。从纵向的历史比较视野来看,这两个"最"已足以说明过去三十年里中国政治与社会相比以往的巨大进步。在这一点上,中国的宪法学者已经具有高度共识。  相似文献   

12.
考试权是五权宪法中最具中国特色的一项政治权利,考试权脱胎于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经孙中山先生改造,加入了人性基础、权利平等、权能区分和直接民权的理论,丰富了考试权的理论基础。考试权是实现公民政治抱负的一项重要权利,也是激发社会活力的一种政治策略,我国台湾地区目前仍按照无权理论保留了考试院这一机关,同时,在中国大陆,考试院也以新的姿态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13.
孙谦 《人民检察》2012,(12):8-11
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和国家"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也是人民检察制度创立80周年。全国检察机关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认真贯彻落实"十三检"会议精神,以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制度为目标,坚持理论研究为实践服务、为改革服务,检察理论研究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在此简要回顾2011年的检察理论研究工作,并对今后  相似文献   

14.
伴随着中国律师制度恢复重建30年的发展历程.中国女律师队伍也从成长走向壮大。在这个充满挑战和拒绝平庸的职业中.在这个展示能力和智慧的竞技场,中国女律师们依靠着坚韧和执着,为律师这一群体增添了独特的光彩,通过自己的实力赢得了同行和当事人的尊重,也获得了社会的认可。  相似文献   

1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念的形成过程,最初可追溯到"中国特色",以后又依次经过"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后演变成十七大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概念既是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历程的理论总结,又是一系列概念演变的逻辑必然,同时也是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在概念总结上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6.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立足中国实际而作出的战略选择,当代中国最大的实际、最基本的国情是我们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上百年的发展过程中,不同发展时期呈现出不同的变化和特征,中国经济发展现已步入新常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必须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解决"发展起来以后"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在国情的"变和不变"中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努力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自身发展的产物.社会主义体制危机呼唤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现代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产生的物质前提;时代主题的转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创造了合适的国际环境;中国共产党创新马克思主义的优良传统,以及它的领袖邓小平崇高的理想、高尚的情操、坚强的意志、丰富的经验、深厚的理论素养和创新的思维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产生的不可或缺的主观条件;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论基础和主要理论来源;当代世界文明发展的优秀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理论来源;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孕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深厚土壤.  相似文献   

18.
姜辉 《中国监察》2012,(14):42-44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的领导集体,把反腐倡廉建设置于党的长期执政过程中、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中来思考、来部署,并实现了重大的理论与实践创新。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始终高度重视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坚决同各种形式的腐败作斗争,并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反腐倡廉理论。这一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反  相似文献   

19.
本文围绕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关于"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思想,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所面临的挑战和应完成的历史使命;从党的生存与发展的高度论述了中国共产党践行"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思想的现实意义;指出了党的每一名成员、每一级组织实实在在地践行"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思想的迫切性和艰巨性.  相似文献   

20.
市民社会理论早已突破了国家与市民社会"二元对立"的传统范式,实现了重大发展并对当代法治变革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是西方的经验和逻辑,也展现了对人类现代性命运和前途的深层关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同样展现了国家与社会分离的现实进程,这说明市民社会理论可以用于中国的分析,培育和构建中国市民社会也是可能和必要的.法治的历史发展和当代变革表明,市民社会是法治得以生成和运行的必要社会土壤,依法治国进程中法治"表面化"倾向的根本症结就在于忽略了这一土壤,因此,必须把市民社会的培育和构建确立为中国法治进路的根本面向和社会根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