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处理中的公众参与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品安全事件层出不穷,食品安全问题背后是我国现有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处理机制的不完备.将人民群众的公众参与排除在食品安全事件处理之外,单靠政府和企业的力量来解决环境安全问题显然是难以实现的.有必要在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处理时寻求公众的参与,借鉴吸收环评制度公众参与的成功经验,建立健全食品安全事件处理公众参与制度,广开渠道,从制度、程序等全方位促进公众参与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的处理.  相似文献   

2.
温稀丹 《法制与社会》2012,(17):152-153
2012,食品安全很忙,本文从伦理学角度,总结了当前食品安全的4个现状,从企业、政府、媒体三个社会主体角度探析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提出相应的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3.
当前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综合协调职责难以到位,部门间监管界限还不够清晰,监管体制尚未理顺,基层监管执法力量严重不足,检验检测体系尚未健全,抽检经费得不到落实。应完善食品安全综合监督协调机构,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挂靠政府办公厅(室),明确各部门监管界限责任,充实一线执法力量,整合检验检测力量,完善技术支撑网络,加大食品安全监管经费投入和食品风险分析评估防范体系建设,不断创新监管模式,完善食品监管的长效机制,落实生产经营者的主体责任。  相似文献   

4.
龙一平 《行政与法》2006,(12):87-88
当前,我国的食品安全现状不容乐观。本文在对我国现行食品安全法律进行客观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西方发达国家的有益经验,就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的完善,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试论我国食品安全的社会监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然 《中国卫生法制》2010,(1):12-13,23
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不只是国家、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由于食品安全问题涉及众多的环节与参与人员,所以,更需要社会监督集聚多股的力量,发挥其重要的补充作用。本文主要从多元社会组织监督、社会舆论监督和人民群众的监督这三方面试论构建我国食品安全的社会监督体系。  相似文献   

6.
《司法业务文选》2012,(25):1+49
解读一:强调必须坚定不移、深入持久地开展食品安全集中冶理整顿《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在认真总结多年来开展治理整顿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提出要把集中治理整顿机制化、长期化,并作为今后一段时期食品安全工作的重要任务,毫不动摇、坚持不懈地开展下去。只有将食品安全治理整顿机制化,并长期坚持深入开展下去,才能切实有效解决当前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才能向人民群众昭示政府坚定不移地抓好食品安全的决心和信心。  相似文献   

7.
食品安全规制目标的顺利实现需要借用市场的力量,运用私法的力量,更需要充分发挥好政府规制的威慑作用。近些年来,各国食品安全法在修订层面均以增加威慑为主要取向,但是如何能够实现最佳威慑,使法律规范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却值得从法学理论上进一步展开思考。要对执法模式进行重新反思,对执法力量的分配、罚款数额设定以及归责原则加以认真设计,中国的食品安全规制及其实施,仍然有需要改进的空间,进而才能真正实现最佳威慑。  相似文献   

8.
李启宁 《人民法治》2019,(19):58-61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在饮食方面也越来越多样化,不再仅仅追求温饱,更多的是注重食品的品质和健康。随着各种食品安全问题被媒体曝光,我们在关注食品安全的同时,也在思考食品安全责任承担、如何承担的问题。政府应承担食品安全的监管责任并改善当前的食品安全监管漏洞,完善各项与食品安全责任相关的...  相似文献   

9.
当前食品安全监管法律实践问题研究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丹松 《当代法学》2012,(2):156-160
近些年,食品安全问题频频出现,对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也给中国食品的信誉蒙上了阴影。中国政府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新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不断颁布实施,各部门不断增加食品安全监管力量,但从监管效果上看,目前仍未摆脱食品安全严峻形势。我们有必要对当前食品安全监管法律实践问题进行研究与分析,通过法律手段更好地解决食品安全在监管体制机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叶芬 《法制与社会》2015,(9):239-240
欧盟突破了国际组织先天的脆弱性,在食品安全法治上作出了不俗的成绩,分析欧盟在食品安全方面是如何实现法治的,并试着从中找出一些有效的经验,必能对我国食品安全的法治建设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1.
王璐宁 《法制与社会》2012,(17):190-191
食品安全关系公众健康和社会公共利益,作为公众的社会组织和个人都应积极参与食品安全治理.改变我国政府监管权力高度集中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探索食品企业、食品行业协会和消费者等多元社会主体参与食品安全监管的有效机制,加强扩大监管参与程度保障措施的力度,才能从根源上解决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12.
《商务与法律》2004,(5):45-46
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在2004年11月18日开幕的全球食品安全(北京)论坛上致辞时表示,我国政府将从六个方面采取切实措施,加强食品安全工作,构建食品安全体系。吴仪指出.一是借鉴国际经验.进一步理顺食品安全监管体制二是追踪国际先进食品安全科技发展动态,建立食品安全技术支持体系。三是构建新的食品标准体系。四是建立统一,高效的食品安全监测体系,  相似文献   

13.
谢恋 《法制与社会》2011,(24):186-187
我国是一个食品生产和消费大国。食品的安全问题是人民群众最直接、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一件大事。然而近几年来,我国食品安全问题频发,在将企业道德推向风口浪尖的同时,公众对政府相关部门的食品安全监管表现出极大的质疑。如何加强食品安全管理,保障公众最基本的利益诉求,成为了当前政府亟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食品是攸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食品安全问题也在不断涌现.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基本民生问题.然而,近几年来,食品安全监管领域不断暴露的新问题、新情况表明,现有的法律已经不能很好的适应打击食品安全犯罪的需要.因此本文从几个方面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研究,以期对我国食品安全犯罪惩防机制的建立提出合理、完善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江淮法治》2011,(19):12-15
食品安全是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一件大事,也是当下社会各界谈论较多的话题。安徽省人大常委会高度关注食品安全问题,今年首次组织开展了“食品安全江淮行”活动,旨在进一步宣传和贯彻落实食品安全法及有关法律、法规,督促和推动政府建立健全食品安全工作机制,着力解决当前食品安全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全面提升我省食品安全水平,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切身利益。  相似文献   

16.
食品安全事关民众基本利益,单靠政府自上而下地食品安全监管无法满足全社会对食品安全的需求.现行法律框架已经规定了公众参与的地位,然而囿于具体制度缺陷,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社会公众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故需要在完善现有参与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公众参与食品安全监管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王路 《法制与社会》2016,(5):216-217
一国政府对于食品安全的监管职责问题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也是世界各国所必须要研究解决的关乎基本人权的重大问题。本文从政府监管与食品安全两方面分析入手,通过对不同政府机关权力和其职能的分析,指出政府食品安全监管责任的重要落脚点是完善立法与加强执法这两个重要环节。通过对食品安全立法中应该确立的立法宗旨与基本原则的论述,提出了改善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中政府责任的制度以及措施,从而保证政府在食品安全监管中责任的落实,进而维护食品生产经营和销售的正常秩序,保障广大消费者的生命健康安全。  相似文献   

18.
民以食为大,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是重大的民生问题,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社会和喈稳定,关系政府公信力。食品安全已经成为围家公共安全和礼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报竹在分析当前存在的社会矛盾时,  相似文献   

19.
论《食品安全法》对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我国食品安全问题不断,暴露出我国食品安全政府监管体制存在诸多弊端。本文探讨新《食品安全法》出台后,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在监管体制、食品安全标准、免检制度、监管行为等几个方面的变化以及尚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在当前食品安全的严峻形势下,刑法作为保障食品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应当进一步强化对食品安全的保护作用.刑法修正案(八)不仅对食品安全的本罪进行了相应的修改,还特别设立了食品安全监管人员失职罪,对食品安全的保护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需要注意的是现行刑法关于食品安全本罪的规定依然存在犯罪归属体系错误、主观罪过范围过窄、犯罪行为规定不全面、罚金刑规定过于原则、资格刑缺失等不容忽视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刑法还应当作出进一步的修正,以期实现对食品安全的周全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